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流人才供求状况

来源:好走旅游网
这几年物流发展非常迅速,“十一五”规划里面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个产业提出来,为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发展现代物流业靠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是靠人才,只有人才才能发展我们的物流业[2]。在我国现阶段,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需求量有多大?为企业提供人才的高校所提供的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需要吗?物流专业的就业状况如何?笔者带着这些问号,通过一些直接和间接的调查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论文论文参考网 1 需方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分别从快递业、一般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来进行分析。 1.1 快递业人才需求

WTO使中国的大门逐步打开,跨国快递巨头们在中国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剧增,联邦快递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每年员工队伍将以20%(3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联邦快递在中国雇员总数已超过了2000人,在中国的服务覆盖了220个城市,未来5年之内还会增加100个,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中外运敦豪2004年一年就新增员工近1000人,现在全国的员工总数达到了4700人。另一快递巨头TNT更是预计,到2010年,TNT中国员工的人数将在现有的3000名的基础上增加到10倍。根据TNT的统计,到2010年,物流人才的总需求量约为100多万。 1.2 一般物流企业

2005年发行的北京物流蓝皮书通过对45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之后显示,仅北京一地,物流管理和信息等专业人才缺口就达20万,而其中高级的管理层人才缺口达6万。随着区域物流的强化和发展,物流企业正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所以物流企业尤其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大增。

正常情况下一条物流人才成长的最佳路线是:22岁左右大学毕业,在物流企业一线熟悉基层业务需要2-3年左右,中层部门管理工作需要5年左右,高层管理工作的锻炼至少需要5年左右,因此至少应在35岁左右,才会真正成为一位拥有一定知识构成和相应实践经验的高端管理人员[3]。而我国是近几年才在相关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物流专业毕业生才刚刚陆陆续续走上工作岗位,因此现阶段正是高级物流人才青黄不接的时节,高级物流人才短缺也是情理之中。实际上,媒体所报道的物流人才极度短缺所指的正是这一部分高端物流人才的短缺。

1.3 制造企业及工商企业

我国大量的制造业及工商企业同样需要物流人才。制造企业及工商企业的物流人员主要在这样一些工作岗位上:仓库管理人员、运输部门管理人员、采购部门管理人员、生产部门管理人员。

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侧重面不同。物流企业由于从事的业务以物流为主,其从业人员要求求掌握相对较全面的物流知识。因此,物流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倾向于从物流专业毕业生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流程及要求由其所处行业的技术特点和专业特点所决定。因此,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特别是技术和专业性很强的制造企业,倾向于从与其企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企业中的物流部门的人员。比如说,企业招聘仓库管理员,他们一般是从与其企业相关的技术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人员,经过对这些人员进行短期的仓库管理知识培训,然后让他们担任仓库管理员。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的招聘人员之所以不愿招聘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到他们企业的物流岗位上,是担心物流专业毕业生由于不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在工作中容易出错,甚至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当然,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被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管理部门接收的现状将很快被改变。随着条码及RFID等信息技术的开展和普及,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中物流管理岗位的技术要求将会被淡化,物品的识别可依靠信息技术而不是人来完成。 2 供方对人才的培养现状

供方,既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部门。他们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现状可从师资、课程建设两个方面来体现。 2.1 师资

由于“物流”这个概念是快速兴起的,相关教育也是“催生型”的,这就使得物流专业教师们也仓促上阵。目前进行学历教育和培训的物流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运输管理专业、物资管理专业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等教学领域转到物流专业的。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有机会到美国、日本等物流业较发达的国家进行考察或担当访问学者,可以在理论上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充实。大多数教师还是通过国内现有的理论书籍和杂志以及数量有限的交流培训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物流专业水平。此外,教师们大多没有在物流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偏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说,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内实践教学往往由教师上课理论式的讲解或示范,教师从头讲到尾,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4]。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参与意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实践环节的投入还没有跟上,大型的物流实践基地很奇缺,这就使大量的物流人才空有理论而得不到实践的机会。这种教育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 2.2 课程体系 虽然从2000年“物流”概念在中国提出以后,国内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物流工程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专业,国家也陆续开设了物流师相关的职业证书培训考试,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很多相关的教育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成分,往往是物流行业中的某个环节需要什么就去重点发展、培养什么、增置什么课程;而国外的物流教育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经兴起,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高层次教育,更加注重价值链管理和实践的结合,而我国的物流教育发展成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物流人才供需差异及对策 3.1 物流人才供需差异分析

通过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招聘要求的分析,我们可对企业在招聘时所看重的“软硬件”作如下排序: 3.1.1 人品

为人是否正直、诚实可信,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吃苦耐劳。 3.1.2 理念

应聘者是否能够贯彻“客户为先”的服务理念,是否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3.1.3 英语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

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能够反映英语能力和水平的证书是必看的。CET-6证书、托福或雅思的成绩证明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员的英语能力。 3.1.4 专业应用能力

招聘人员在进行面试时,通常会要求应聘者谈谈自己对所应聘岗位的看法,并要求应聘者用所学知识谈谈目前这个岗位的工作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以考察应聘人员的理论知识功底是否扎实,并能够理论指导实践。 3.1.5 实践经验

主要是考察应聘人员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就是考察实习和实训的情况。

3.1.6 相关资质证明

如报关员证、货代员证、物流师证。

3.2 学历教育提供物流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资质 3.2.1 毕业证

说明毕业生受到正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取得了学校所开设全部课程的合格资格。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

3.2.2 英语等级证明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证明

有些学校已将这两项与毕业证关联,强制要求学生取得。有些学校由学生自愿选择是否报考。

3.2.3 职业资格证

一般由学校牵头组织辅导,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由发证部门组织考试。 3.2.4 实习及实训经历

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解决。

除了学校可以提供或帮助提供的资格及证明以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决定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虽然物流行业的发展非常快,但由于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处在一个较初级的阶段,加上物流行业本身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较高。这就要求刚加入物流行业的新人能够吃苦耐劳。而在我们的学历教育中,由于教育的前瞻性和理论性,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和教材都采用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案例进行教学。这就使得毕业生刚一接触国内物流企业的实际状况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样的一批毕业生进入同样的物流企业,有些学生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状况,大多数学生只上了一天班就辞职回家了,少数踏实肯干的学生坚持留下来,很快就因为专业功底扎实,业绩突出被提升到主管的位置上了。这就说明,企业还是非常需要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人才的加入来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历教育部门除了做到上述4点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缩小物流人才供需差距:

①做好岗前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岗前就业指导让学生端正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去干,才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体会,才能决定自己是否适合在这样一个行业或岗位工作,而不要轻言放弃。 ②课程设置应倾向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实际。在课程设置和教育过程中,应侧重于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与实际。多传授学生一些可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指导。

③辅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报考物流专业时,只知道物流人才是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经理年薪30„„万。却不知道成长为一名高级物流人才需要10几年的成长。物流高级人才也是从基层岗位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一系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积累也些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哪些知识,这些都应该通过职业规划让学生充分理解。

④符合企业实际的物流实习实训课程必不可少。比起预算几百万的拥有立体仓库、机械手、AGV小车以及RFID系统和全套信息系统的物流实验室而言,设计符合我国物流行业实际生产流程状况的生产实习课程则更为适合目前的教学和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崔忠付.多渠道培养物流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8),16 [2]丁俊发.物流呼唤四类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 (18),14

[3]毕晓娜.物流高端人才怪圈解密.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9),56-58

[4]莫高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高教论坛,2006,(5),203-205 【收稿日期】2007-04-01

【作者简介】魏杰羽,(1973~),女,本科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运输管理系,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