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的低下、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的扩大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严峻的挑战,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在农民经营收入中,没有形成特色种植结构,结构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农业信息服务落后。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导致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信息是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不同发展要素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 1 -
难以全面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农业不仅面临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风险,而且连续遭受到“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及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替出现,因此,如果不加强财政倾斜,加快农业风险释放机制的探索,化解和缓解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任何的农业增效措施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农民而言,只为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推行农村的医保过程中,也遇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和较贫困农民投保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份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另一方面,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都主要以农民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