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和联系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是:
第一,范围不同。部门内部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第二,目的不同。同一部门内部的竞争是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第三,竞争的手段不同。部门内部竞争主要采取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办法;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采取资本转移的办法,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第四,结果不同。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使同样产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社会价值;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形成平均的利润率。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是:
部门内部竞争使不同部门生产的商品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成为部门之间竞争的基础。
2.什么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有什么区别?
简单再生产:维持原有规模基础的再生产,其获得的剩余价值没有变为追加资本(即扣除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后,其余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指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场所的扩大,或者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扩大再生产按扩大的方式又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区别:主要是规模是否扩大。虽然二者都不断的进行重复的生产,但简单再生产始终是维持着原有的规模,而扩大再生产则是不断的扩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又扩大,如此反复的进行。
3.虚拟资本的涵义特点、表现形式(大家可百度详细了解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独立于现实的资本运动之外、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按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纸币、期票、汇票、股票、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 虚拟资本是随着借贷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在借贷资本的基础上成长,并成为借贷资本的一个特殊的
投资领域。或者说它是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外,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活动方式获取利润的价值。具体来说,虚拟资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它是一种资本,是用于经营获利的价值。货币的出现,社会信用的发展,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马克思说:“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有货币就没有资本,更谈不上虚拟资本。同样,如果没有信用的出现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债券,不可能有股份公司、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也就不可能有虚拟资本。但货币和信用本身不是虚拟资本。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同资本有本质的区别,它只有在用于经营赚取利润的时候才转化为资本,才可能成为虚拟资本。信用自然不是虚拟资本,就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有价证券,也只有在用于买
卖和经营以赚取利润时才转化为虚拟资本。股票、债券等在未被当作买卖经营对象,没有通过买卖获取经营利润,仅由所有者保有,作为到期领取红利或债息的凭证时,它们还不是虚拟资本。同样,在外汇市场上,只有当人们把外国货币作为交易对象,作为赚取利润的工具时,外国货币才转化为虚拟资本。
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首先,没有实体资本或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资本。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股份制企业,没有发行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经济实体,股票和债券等就不可能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国家债券归根到底也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虚拟资本不是虚无的,不等于虚假资本。其次,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虚拟资本虽然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利润甚至大额利润,但它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就总量而言,它的利润只能是实体资本利润的一个部分。如果发行股票、债券的企业经营管理
不善,发生亏损,前景也不看好,则这种股票、债券的价格就可能下降,投在这些股票、债券上的虚拟资本也就可能发生亏损。
它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上市股票为例,投入股份制企业的资本实体,以劳动力、厂房、机器、原料、成品等形式处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不断创造新价值和利润,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些股票有的又在资本市场流通转让,频繁交易,被用于获取交易利润(价差),充作同实体经济相对立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如果考虑到在有价证券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同实体资本相对立的就可能是几套资本。一套资本变为几套资本,前一套资本是实体资本,后一套或几套资本就被称为虚拟资本。
它有独特的运动规律。同实体资本不同,虚拟资本可以大跨度迅速运动,以捕捉赚取利润的机会。同时,虚拟资本的利润虽然来源于实体资本,且其总量只能是实体资本利润的一部分,但就其某一部分的利润率而言,却可以大幅度地脱离相关经济实体的利润率。虚拟资本的最佳获利点,有时在实体经济利润率高的地方,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实体经济利润率比较低的地方。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国际投机资金集中冲击那些利润率下降、经济已出现问题的国家和地区,以图获取暴利而导引出来的。
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间之间的关系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
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指物物交换过程中两种使用价值进行交换的关系或者比例。
商品是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对立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个物品的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也不会成为商品,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若一个物品仅有实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对立表现为,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拥有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拥有价值必须让渡价值。这就是他们的矛盾,这说明了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拥有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这个矛盾解决的关键是商品顺利通过交换。货币产生后,这种一般等价物使商品的这对内在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但是货币产生后,并没有消除和解决商品的这对矛盾,而是进一步激化和发展了这对矛盾:商品和货币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存在,更重的是买卖脱节,加剧了矛盾的两者的分离。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即两种商品能进行交换的根据是这两种商品都含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量的大小不同,这种来那个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交换过程中的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不仅表现在交换的过程中也表现在交换的结果上,因为价值规律也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的。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由交换价值的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关系——即交换价值在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交换,也可以说,它也是商品内部矛盾外在表现统一体:内容是价值量的交换,形式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5.究竟怎样看待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不矛盾。资本主义在百年历史中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创造的都要多,都要大,而与此同时它也破坏了工人的社会生活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灭亡.
无产阶级只能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决不会”,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巴黎公社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铲除它的程度,巴黎公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代表了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没有成功可以说明”决不会”粗略来讲,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一一对应的.
1、 2、 3、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确实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将持续下去,该认可就必须认可。
改变不它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将来走向共产主义道路是曲折的,是长期的。
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三点创新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剩余价值一般形式和它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有哪三个崭新的因素是(1)不同于过去的一切经济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摒弃了一升始就研究地租和利润、利息等剩余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做法,而首先研究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撇开了繁琐的数量分析,而进行了本质内容的揭示。(2)从商品二重性出发,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前人所从未提出过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使之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从而解决了曾经困扰着经济学家们的一系列难题。(3)马克思天才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得以纠正视工资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错误观点,第一次把工资描述为隐藏在后的一种关系的表现形式。
7、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属性,即把物当做神来崇拜一种宗教迷信。在拜物教观念中,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表现为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各种神秘感。
8、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P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