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人是我们必须提及的,范仲淹。从唐代末期到北宋,中小地主和自
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出现,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政权队伍里面,成为
士大夫的主体,成为儒学学者的主体,这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因此这种社会出
身的知识人,在伦理观念、文化态度和思想倾向方面,跟中唐以前、魏晋时代,
尤其士族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想法大异其趣。范仲淹两岁时父亲死了,困穷苦学。
这样的经历在北宋理学很多重要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冬天学习困了的时候,
用冷水洗面来刺激精神,没什么吃的就喝很稀的稀粥。范仲淹不仅有很多讲学的
成就,更是代表北宋前期儒家知识群体的精神人格,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每感论天下事,时至泣下”,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大事、
以民生为己任的那种情怀,可以说感染了当时一代知识分子,“一时士大夫矫厉
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这影响了士大夫风气的变化,也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北宋
儒家人格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范仲淹这样的人物出现,没有这种道德精神出现,
那宋明理学的出现应该说是没有前提的,也就是没有可能的。讨论理学,按照《宋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元学案》的讲法,得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讲起,而其中两位重要人物,
一个是胡瑗,一个是孙复,都是由于范仲淹的亲自推荐才得以在朝中做官,才得
以从事讲学事业。
二、宋明理学的真正发端
我们先把这个发端追溯到周敦颐。因为周敦颐做过二程的老师,二程又是北
宋道学真正的建立和创立者。周敦颐号濂溪、字茂叔,湖南道县人。二程在回忆
跟周敦颐学习时是这样讲的:“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
事”,就是说孔子跟他的弟子颜回他们即使很贫困地生活,在颠沛流离中也保持
了一种精神快乐,“所乐何事,所乐何处?”这就是周敦颐让二程兄弟经常寻求
的问题。兄弟两个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当时有没有琢磨通我们不知道,但是这
个问题对他们后来的发展很有影响。“寻孔颜乐处”后来变成整个宋明理学一个
内在的主题。
理学的发端的第二位,我们来看张载。张载号横渠。张载对《易经》、《易传》,
特别是对《系辞传》的解释发展出一种气本论的哲学,特别讲“太虚即气”。为
什么“太虚即气”在这个时候要被强调起来呢?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最初的动机是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对佛道哲学,特别是对佛教挑战的一种回应。佛教讲“空”,有的时候也用“虚”
这个概念,道教里边更多的讲“虚”“无”,从魏晋到隋唐,佛教、道教的思想影
响很大。张载为了反对佛老的这种虚无主义,首先建立了一个以“气”作为主要
载体的实在主义的本体论,回应佛道本体论的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张载和范仲淹也有关系。他21岁的时候去见范仲淹。史书
讲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即一见就知道这个人是有长远大发展的人才。范仲
淹对张载说“吾儒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就引导他去学习《中庸》。张载
又尽读释老之书,史书说他“累年尽究其说”,看了很多年之后他觉得对佛教、
道教有点了解了,了解之后“知无所得”,知道这里边没什么东西,然后“返而
求之六经”。张载这个例子跟我们后面讲的很多理学家的例子是一样的,先有一
个“出”,然后再来“入”,这样学问才能够最后坚定地确立起来。他通过对佛教、
道教的学习,然后找到一个“他者”,这个“他者”给他提供一些思想的营养,
也让他看清了这些思想的一些特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他回来重新了解
儒家的思想。你直接了解不一定能够真正了解到,所以你需要一个迂回,需要一
个“致曲”。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