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丙酮水课程设计

丙酮水课程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食品工程原理》

课程设计

题目 用苯萃取水中乙基香兰素的萃取装置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谢岸欢 201011211124 食品科学与工程1101班

叶盛权 2012年12月21日

- 1 -

目录

一、设计任务简介 -------------------------------------------------------------------------- 3 二、设计条件 ------------------------------------------------------------------------------------ 3 三、萃取剂的选择 ---------------------------------------------------------------------------- 3 四、流程选择 ----------------------------------------------------------------------------------- 5 五、溶剂用量确定 --------------------------------------------------------------------------- 5 六、萃取设备的选择 ----------------------------------------------------------------------- 6 七、萃取塔的工艺设计 ------------------------------------------------------------------- 9 1、物性数据 ------------------------------------------------------------------------------------ 9 2、萃取塔直径 --------------------------------------------------------------------------------- 9 3、塔高计算 ------------------------------------------------------------------------------------ 10

4、计算结果汇总 ------------------------------------------------------------------------------ 14 5、主要符号说明 ------------------------------------------------------------------------------ 15 6、结构设计 ------------------------------------------------------------------------------------ 16 八、设计的心得与感想 ------------------------------------------------------------------ 18

- 2 -

一、设计任务简介

现拟用以萃取过程萃取水溶液中丙酮,已知丙酮质量分数是7.9%,处理量21000kg/h,要求最后的萃余相中丙酮的质量分数低于0.5% 。

二、 设计条件 ·

处理量: 21000kg/h

原料组成:7.9%(质量分数)

分离要求:萃余相中丙酮质量分数低于0.5% 操作温度:25℃ 操作压力:常压

三、 萃取剂的选择

萃取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萃取的投资费和操作费的大小,影响萃取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因此,为保证萃取剂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和较高的传质的效率,以降低过程的成本,通常溶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

(1) 萃取剂的物性:粘度、界面张力、两相密度差 (2) 萃取剂的选择性 (3) 萃取容量 (4) 溶解度

(5) 溶剂的可回收性

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初步选择三氯乙烷作为萃取剂

3

(1)查参考文献资料,查得已知25℃常压时,连续相密度c=997kg/m , 流动相粘度c=1.0×10-3pa·s,分散相的密度为d=1325kg/m3,其粘度为d=0.86×10-3pa·s;界面张力σ=0.028N/m DC=0.96×10 m/s, DD =2.09×10m/s

从以上物性数据可以看出:

-3

粘度 d=0.86×10pa·s较小有利于扩散,分散时消耗的能量较小。

密度差 =328 kg/m较大有利于两相的澄清及分离,有利于提高设备生产能力

3_9

2

_9 2

界面张力 σ=0.028N/m大小适中兼顾分散与分离

(2)查得丙酮-水-三氯乙烷的溶解度与联结线数据如下:

溶解度数据

单位:% 三氯乙烷 水 丙酮 三氯乙烷 水 丙酮 99. 0.11 0 38.31 6.84 .85 94.73 0.26 5.01 31.67 9.78 58.55 90.11 0.36 9.53 24.04 15.37 60.59 79.58 0.76 19.66 15.39 26.28 58.33 70.36 1.43 28.21 9.36 35.38 .99 .17 1.87 33.96 4.35 48.47 47.18 60.06 2.11 37.83 2.18 55.97 41.85 .88 2.98 42.14 1.02 71.80 27.18 48.78 4.01 47.21 0.44 99.56 0

- 3 -

联结线数据

单位:% 水相中丙酮 5.96 10.0 14.0 19.1 21.0 27.0 35.0 三氯乙烷相中丙酮 8.75 15.0 21.0 27.7 32.0 40.5 48.0 依以上数据分别做溶解度曲线与分配曲线

丙酮-水-三氯乙烷溶解度曲线A(丙酮)10.90.80.70.60.50.40.30.20.100B(水)0.10.20.30.40.50.60.70.80.91S(三氯乙烷) 丙酮-水-三氯乙烷分配曲线 Y 0.6y = -0.742x2 + 1.66x - 0.0056 0.5 0.4 0.3 0.2 0.1 0 X0.20.40.6 -0.10

由上述数据做得曲线可以看出水与三氯乙烷互溶很少,三氯乙烷基本不溶于水,这样三氯乙烷在水中得溶解度很低,则萃余相带走得溶剂就很低,溶剂得损失就少,溶剂回收处理也随之降低。上图分配曲线近似为直线,分配系数较大,可见三氯乙烷对丙酮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4 -

从以上分析来看三氯乙烷做为萃取剂基本符合要求

由分配曲线可知在操作段范围内基本呈直线,通过作图求得

在操作条件下,在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丙酮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为

y=1.4976x-0.0005

式中 y--------丙酮在萃取相中的质量分数 x--------丙酮在萃余相中的质量分数

四、 流程选择

考虑过程的经济性,需要对萃取剂三氯乙烷进行回收,循环使用,同时由于三氯乙烷基本不溶于水,故采用下图所示的萃取过程原则流程图。

原料液送入萃取塔,经过萃取后,萃取相含有大量的萃取剂C和溶质A组分,将该股物流送入精馏塔,经精馏过程脱除萃取剂C,使萃取剂C和溶质A组分得以分离,萃取剂返回萃取塔循环使用,精馏塔顶得到溶质A作为产品,萃取塔底得到的萃余相中含有水和少量的溶质A,送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处理。

五、 溶剂用量确定

由于原料液中丙酮的浓度较低,在萃取过程中,可以近似认为萃取相和萃余相的流量基本不变,所以可依全塔物料衡算方程及相平衡方程计算过程的溶剂用量。

E(y0-y1)=R(x0-x1)

- 5 -

当萃取剂用量不断减少时,排除的萃取相中丙酮的浓度不断升高,当萃取相出口中丙酮的质

量分数y0达到与原料液中丙酮质量分数x0呈平衡质量分数y0时,萃取剂用量最小,故将上

式中的y0用y0代替。由于萃取剂循环利用,三氯乙烷中丙酮质量分数为0.1%,则可得过程的最小溶剂比为

取实际溶剂比为最小溶剂比的1.2,则实际溶剂比为

EE1.21.20.63350.7602 RRmin于是的萃取剂用量为

E0.7602R0.760221000159.2 kgh

根据塔的物料衡算,可得该萃取塔得操作线方程为

yRRxxy11.314x5.577103 EE利用操作线方程,可以求得萃取相出口溶质得质量分数为

y1.3140.0795.5771030.09834

根据分散相及连续相的选择原则,这里选择萃取相为分散相,而萃余相(原料液)作为连续相。

六、 萃取设备的选择

萃取设备应为萃取过程提供良好的传质条件,使液-液两相充分接触,同时伴有高度的湍流流动,保证两相之间能迅速有效地进行质量传递,同时,还应该能够及时地分离。因为液-液两相的密度差远不及气-液两相的密度差大,且随着两相中溶质的提高,逐渐趋近临界混溶点,导致两相密度差迅速下降,使得液-液两相流动得体积力随之减少,湍流减慢,影响了萃取过程的分离效率和生产能力。影响萃取过程的因素较多,故针对某一体系,在一定条件下,选择一合适的萃取设备以满足生产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通过对通过能力、理论级数、物理性质、密度差、粘度、两液相比等来选择适宜设备

对于选择的物系有:

3通过能力qVLmh qV20

物理性质 g密度差 =328 ( kg/m) 两相粘度:

E120.0283289.813

120.00295

3连续相粘度C1.010 (pa·s)

- 6 -

3 分散相粘度D0.8610 (pa·s)

两液相比 FdFc0.7608

对于理论级数N根据下面分配曲线与操作线采取图解法解得

N=12

根据上述一些内容查“萃取器得选型”表,选用转盘萃取塔进行萃取

转盘塔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2重液入轻液出34561轻液入78重液出图11-19 转盘萃取塔1,2-液体的切线入口;3,7-栅板;4-转轴; 5-转盘;6-定环;8-塔底澄清区

- 7 -

0.60.50.40.30.20.10-0.1Y丙酮-水-三氯乙烷分配曲线与操作线y = -0.742x2 + 1.66x -0.0056分配曲线操作线y = 1.3141x - 0.0057多项式 (分配曲线)线性 (操作线)X00.10.20.30.40.50.6

将需要的部分放大后(如下图)再采取图解法求解

- 8 -

七、 萃取塔的工艺设计

1、 物性数据 所涉及的物性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性数据 参数 连续相 分散相 密度/(kg/m) 3 粘度/(pa·s) 液滴分散系数 界面张力/(N/m) (m2/s) 997 1325 1.0103 0.9610-9 0.028 0.86103 2.0910-9 2、 萃取塔直径

先假定该萃取塔的直径为 1.0m,根据转盘萃取塔的尺寸比例关系得 转盘直径 DR12D0.5 m 固定环直径 DS34D0.75 m 转盘间距 HT15D0.2 m

(1) 分散相得滞留分率 计算分散相得滞留分率,先求得两相得表观流速比为:

L=

uDVD15913250.5720 ==

uCVC21000997(L28L)0.53L则依D得

4(1L)D0.5720=

20.790.572030.5720410.57200.2835

(2) 特性速度

根据体系界面张力0.028Nm,查操作区得“界面张力-功率因子”图,取功率因子

352NRDRHTDT1.2

21.2HTDT1.20.21.0231.97 rs 则 NR355DR0.5

- 9 -

根据该转盘塔的结构尺寸,可知

(DS-DR)/ D=0.750.520.125124

故取式

uKCVgDSHTDRK1中常数K1=0.012 20.91.02.30.92.6CDRNRDRDRD得特性速度为u0.0120.02813259970.99.811.00.92.30.92.61.01039970.51.20.50.20.50.5k1.00.09791(3) 液泛速度

依据u22Cfuk(12f)(1f)和uDf2ukf(1f) 得液泛速度为

u2Cf0.09791(120.2835)(10.2835)0.0217 ms uDf20.097910.23852(10.2385)0.0112766 ms

取连续相得表观流速为液泛气速的50%,则有

uC=0.50.02170.010882

所以D=4200009973.1436000.0108820.6849

圆整后,取塔径为1.0。于是,实际上,塔内连续相的流速为

u21000997C=

0.7851236000.007453

分散相的流速为

u1325D=

159.20.7851236000.004263

3、塔高计算

(1)轴向扩散系数

Stemerding提出连续相的轴相扩散系数可由下式2E0.5uDSCCHT0.012DRNRHTD

EC0.50.0074530.20.0120.51.970.20.751.02

1.0777103

- 10 -

计算

分散相扩散系数

ED=3EC31.07771033.233103

(2)传质单元数 采用平均推动力法计算过程得传质单元数

*Vx0=x0x00.080.098340.00050.01400

1.49760.0010.0005*Vx1=x1x10.0053.998103

1.4976Vxmx=

0*x0x1x1**x0x0ln*xx110.0143.9981037.979103

0.014ln33.99810(NTU)ox=

x0x10.080.0059.3997 3xm7.97910

(3)液滴平均直径和传质比表面的计算:

usuDDuC0.0042630.007450.023mgs11D0.283510.2835在转盘塔内,考虑到垂直方向流动截面的收缩.通常认为最小截面处的液滴运动速度相当于沉降速度,截面收缩系数为:2uDSCR液滴沉降速度utsCRDT

CR(utDs20.752)()0.56DT1.0us0.020.045357mgs1CR0.56利用Klee-Trebal方法由ut计算dp,先判断液滴平均直径是否大于临界值。当dp>dpc

时得,临界液滴平均直径如下表示:

dpc2.01c0.140.43c0.300.26

0.43求得:

dpc2.019970.1413259970.0010.300.0280.260.3146103m

在区域Ⅰ,沉降速度随液滴走私的增加而增加,在区域Ⅱ,随着液滴的直径的增加,沉降速度基本不变,计算公式为:

utI3.040.58C0.110.70C0.5.960.28C0.100.18

utII

C0.55

- 11 -

utII4.960.28C0.100.18C0.554.9613259970.280.0010.100.0280.1970.55

0.148mgs10.06696mgs1转盘塔再操作条件下,ututC0.45C0.110.70.066969970.450.0010.110.73dp()()1.17710m0.580.583.043.041325997在转盘塔内,一相以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相中,单位体积混合混合液体所具有的相际传质面积(比表面)取决于液滴平均直径和分散相滞留率传质比表面:6D60.2835=1.445103m2gm3dp0.001177

=(4)传质系数和真实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利用Strand等人的实验数据,先计算停带液滴的总传质系数Koy,s,然后根据实验数距加以修正,以估算真是的总传质系数Koy。对于停带液滴:

22DD222.09109kD1.167105ms13dp30.001177对于停滞液滴,Treybal等人提出的计算滴外传质分系数KC kC0.001us0.0010.0242.4105ms1Koy,s=(1m111.4976161)()6.91710mgs 55kDkC1.167102.410Pe=

dp.us0.0011770.241.43105 9DD2.0910忽略传质方向的影响,把KoyKoy,s看作是液滴Peclet数的函数,经过回归可以得出如下关联式:

KoyKoy,s0.9410.231(Pe104)0.0132(Pe104)2

0.9410.23114.3260.013214.3262

6.959Koy6.9594Koy,s6.95946.91761064.814105mgs1

因此,实际操作条件下,总传质单元高度

 - 12 -

(HTU)oy萃取因子 =uD0.0042630.06128mKoy4.8141051.445103muD1.49760.0042630.8566uC0.007453

萃取相真实传质单元高度11(HTU)(HTU)0.061280.071moxoy0.8566(5)萃取塔高度的计算:

因为萃取相为连续相,萃取相为分散相,所以

uCux,uDuy,ECEx,EDEy,先估算=1时,(HTU) oxp的近似值。(HTU)oxp=(HTU)oxExEy0.0024390.0073160.0712.115m uxuy0.0074530.004263得初值 Lo(HTU)oxp(NTU)xop2.1159.720.515m 真实传质单元数为: (NTU)oxL020.515286.77

(HTU)ox0.071

为计算分散弹元高度,先计算由关中间变量。

(NTU)ox6.80.5286.776.80.85660.5 fx1.003

(NTU)ox6.81.5286.776.80.85661.5(NTU)ox6.80.5286.776.80.85660.5 fy0.996 0.50.5(NTU)ox6.8286.776.80.8566 Pex

uxL00.00745320.51562.68 Ex0.002439PeyuyL0Ey0.00426320.51511.90.007316(Pe)0(

11111)()19.7539fxPexfyPey1.00362.680.85660.9911.90.050.50.050.85660.5 110.99845 0.50.250.50.25(NTU)ox(Pe)0286.779.7539

- 13 -

分散单元高度可用下式求得:

(HTU)oxDL020.5151.92

ln0.998ln0.8566(Pe)09.753911110.8566表观传质单元高度:

(HTU)oxp(HTU)ox(HTU)oxD0.07151.921.993m

得L的第一次试验算值

L(HTU)oxp(NTU)oxp1.9939.719.33m

此值与L0偏差不大,所以不需要重复迭代,故可取萃取高度L=19.33m (6)澄清段高度的估算:

为使两相分离,萃取塔须设澄清段,连续相的澄清段是为了分离被连续相夹带的微小液滴 凝聚时间

CdpL0.18.g.dp20.32=1.3210()()dp5(1325997)9.811.17710330.0011.1771015.360.18 =1.32105()30.0281.177100.028=16.98s

考虑到转盘的搅拌作用,取实际凝聚时间=20s 分散相澄清段体积:

20.32VS=2VDD=21521613252036000.29110.44m3分散相澄清段高度: Hs4Vs0.440.56mDT20.7851.02

转盘塔总高:H=L+2HS15.081,1220.45m圆整取H=20.5m4.计算结果汇总

- 14 -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所设计的转盘萃取塔的主要参数汇总如下: 原料流量(kgh) 21000 原料中丙酮质量分数溶剂得流量(kgh) 原料中丙酮质量分数(%) 萃余相中丙酮质量分数(%) 7.9 0.49996 萃取相丙酮质量分数(%) 溶剂中丙酮得质量分数(%) 9.943 0.1 15216 上表中萃余相最后的质量分数为0.49996%满足任务要求

转盘塔主要工艺参数 转盘塔直径/m 转盘直径/m 固定环直径/m

5、主要符号说明 符号 意义及单位 符号 意义及单位 1.0 0.5 0.75 转盘塔高度/m 转盘间距/m 转速/rs1 20.5 0.2 0.8  D DR Ds E Ex Ey g L HT (HTU)ox (HTU)oxD (HTU)oxp m (NTU)ox (NTU)oxp Peo Pex Pey 传质比表面积,m2/m3 塔直径,m 转盘直径,m 固定环直径,m 萃取相流率 萃余相扩散系数m/s 萃取相扩散系数m/s 重力加速度,m/s 塔高,m 转盘间距,m 真实传质单元高度,m 扩散传质单元高度,m 表面传质单元高度,m 分配系数 真实传质单元数 表观传质单元数 综合考虑两相轴向混合程度的总贝来(Peclet)数 萃余想贝克来数 萃取想贝克来数 特征速度,m/s 222ux uy ut V    萃余相空塔速度,m/s 萃取相空塔速度,m/s 单液滴在纯连续相中的自由沉降数度,m/s 萃取塔内体积流率,m3/s 萃取因子 粘度pa.s 密度kg/m 表面张力N/m 分散相的滞留分率 萃取相浓度,质量分数 萃余相浓度,质量分数 连续相 分散相 萃余相 萃取相 3  x y 下标 C D x y uk

- 15 -

6.结构设计 (1)塔体

转盘塔的塔体,包括筒体和两端的封头.塔体上设置有人孔,视镜,工艺管道及仪表的接管和轴封.塔体底部支承在裙式支座上,顶部设有传动装置的支座.

转盘塔操作时的相分散程度不是很高,分离段直径不需扩大,因而塔体是一个等直径的圆筒.在这圆筒的中部装以定环并插入转盘,成为塔的一工作段,它的两端是分离段.转盘塔封头形式,接受压情况选取.筒体与封头的连接取决于内件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如果定环是整体的可拆结构,就必须塔体顶部设置法兰,发便定环可在开盖时装入或取出.如果定环用不可拆结构,则可在顶盖上配以直径较小的法兰,只要能取出转盘塔即可.如果定环不需拆卸或可分块,而转盘塔或涡轮可拆卸成小件时,可用整体焊接的塔体,但必须设置一些人孔,供安装及卸运内件时应用.塔内装有底轴承,中间轴承和联轴器的部位,也必须设置人孔,以便安装检修.

(2) 固定环

固定环的结构分为可拆与不可拆两类。本设计采用固定环,不可拆的固定环结构很简单,可将固定环直径接焊以角钢圈。它是在固定环外侧钻几个均布的孔,穿上相间地套有定距管的拉杆,拉杆的两端用螺母锁紧,于是将固定环组分合成串。成串的固定环在塔内:在塔体底部内壁焊上几个耳环,用以支撑成串的固定环,拉杆用螺距固定在耳架上。固定环的厚度为7mm。拉杆为15mm。 (3)转盘

转盘以固定与可拆方式联接于转轴上,一般的结构是转盘焊在毂上。毂套在轴上,然后用毂上的紧定螺钉固定在正确位置。也用用毂的长度来保证转盘间距的.大型的转盘,可制成分块式,用螺栓固定在毂上,并相互连接.

转盘用钢板制成,板厚用4---6mm。板面必须平整,外缘要光洁,无毛刺。组装完毕的转盘与轴,必须静平横校正,以改善转轴的工作条件。

转盘塔中的圆盘,若换成涡轮搅拌器,就成为涡轮搅拌塔.涡轮搅拌器与转轴的可拆连接结构与转盘相同.小塔可用直叶的开式涡轮,大塔有用闭式涡轮的.

不论转盘或涡轮,都必须位于定环分隔成的小室中心.因此,不仅要保证各定环之间,各转盘之间的距离正确,还要保证转盘与相邻定环间的距离.定环的间距可由正确划线或定距管长度来保证,转盘间靠轴上定位孔或毂长来保证,定环与转盘的相关位转,刚需用轴的结构尺寸,轴随位置的调节来保证. (4)转轴与轴承

全塔所有的转盘,都安装在直立的转轴上.转盘塔的转轴很长,在加工条件许可时,转轴最好不分段,对于必须分段的长轴,宜用刚性联轴器联成一体.转轴很长,要求刚性好,重量轻,因此转轴的中段常用厚壁无缝钢管,仅在两端焊上实心的轴段,以在此加工成轴颈或装配成轴节.

在转轴的支承方式中,最简单的最两端去承.这时上轴承在们于顶盖的轴承座中并兼作止推轴承,承受转轴和转盘的重量,以及传动件传来的轴向力,下轴承则位于塔内底部,浸没在液体中.悬挂式支承是将一对轴承都安装在顶盖上的轴承中,转轴悬挂在下方.为避免轴端晃动,常在塔底加一底轴承,对于分段的长轴,通常在分段附近加装中间轴承.

安装在塔顶的轴承座.安安装在搅拌反应器顶盖上的搅拌器轴承座,结构形式相同.安装在塔内的轴承,浸没于液体中,不能加润滑油,且受到料液的侵蚀.因此液下轴承都用滑动轴承,而且仅在塔内液体无腐蚀性并有润滑作用时,可采用普通的轴衬材料,其余都诮采用而腐蚀且具有自润滑作用的材料,例如氟塑料或尼龙等.在结构上,底轴承需能允许转轴的轴向移动,而中间轴承还要求能自位,因此宜用具有球面座的轴衬,轴承座用3—4条支杆撑在塔壁

- 16 -

上,支杆的长度应在安装时作仔细调整. (5)轴封

转盘塔大都用机械传动,转轴穿过塔顶封头伸进塔内,如果是压力萃取,则封头上必须有轴封装置,以阻止塔内物料的外漏.当塔的操作压力不很高时,压力萃取的萃取是液化气体时,若采用单级密封结构,可能从轴封处漏出气化了的萃取剂,污染环境,引起危险,因此必须采用双级密封结构.工作液在稍高于塔内操作压力下送进轴封处,于是轴封处向塔内与塔外泄漏的只能是工作液,从而阻止了萃取剂的外漏.工作液的选择根据塔内的料液而定,可用料液,清水或油口品. (6)其他附件

在转盘塔的工作段与两端的分离段之间.各安装一稳流件.当液流通过稳流件进入分离段时,可消除它在工作段中获得的旋转动能.以利液滴在分离段中的沉降分离或凝并分层.常用作称件的有金属筛网,蜂窝板,大孔格栅或条栅.

有的设计考虑到转轴对分离段工作的干扰,在转轴外面安装了套管.但实践证明轴的旋转对沉降或分层的影响不大,因而不必加装套管.

转盘塔的两相进料都不用分布器.进料管直接连接到工作段两端的塔壁上,即重相进口接管位于最高一屋定环的上方,轻相进口接管位于最低一层定环的下方.为避免进塔液流对工作段内旋转的液流的干扰,进料不宜用径加入,而应采用切向或斜向加入,且使液流的方向与转盘的旋转方向一致.在较大的塔内,采用两个或更多的切向或斜向进口,使液流尽量分布很均匀.

两相的出塔接管,安装在塔的两端.以保证液体在分离段中有充分的停留时间.对于操作中会产生界面污染的物系,在分离段上还需设置排污接管,其位置在界面附近的原连续相一侧. (7)传动装置

转盘塔有机械传动和水力传动等两种传动方式.

机械传动是由电动机,经减速装置,带动转轴旋转.它和搅拌反应器的传动装置无很多差别,因此可直接选用适宜的型号.传动轴可从塔的顶部,底部或侧面伸入塔内.从顶部伸入时,伟动装置位于塔顶,虽然安装不便,塔的机械负荷增大.但当轴封失效时引起的损失较小,所以,仍为普通采用的传动方式.在某些设计中,转盘适宜的工作转速应根据工艺条件的改变去选择.这时传动装置需采调整电动机或无级变速机构传动.

参考文献:

[1] 贺匡国主编.《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说明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蒋维钧 雷良恒 刘茂林. 《化工原理》, 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 陈英南 刘于兰 主编,《常用化工单元设备的设计》.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4] 匡国柱 史启才主编.《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17 -

[5] 王松汉主编,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 李洲等.《液-液萃取过程和设备》.下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5 [7] 贾绍义 柴诚敬 主编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出版社

[8]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 路秀林 王者相.塔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9] 冯骉主编 夏素兰 卢晓黎 林庆生 周亚军 徐涵庆参编. 食品工程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0]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 编 物理化学,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八、设计的心得与感想

由于课程设计期间接踵而来的考试,加上最后感冒发烧了好几天,使得此设计进展不快。不过我还是趁着身体有点好转,捉紧时间投入设计当中。

此次的资料大部分都是在图书馆找的,也从网络上了解了一些相关信息。由于是新手,所以只有先阅读大量的资料,了解一下需要什么数据与参数方能达到要求。有时为了查一组数据,得不断地找同学借资料查询。很多时候都不知从哪入手好,也有苦恼过,也有泄气过,但最后还是洗把脸清醒一下,咬紧牙关继续干下去。不过还好,最后还是能够顺利地找到所需要的,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至于相关数据的查找、分析、计算、校对,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能够找到相关参考书已经不容易,加上烦琐的计算、校对过程,实在令不少同学在深夜里挑灯夜战,有的甚至以咖啡提神,奋战到底。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办好一件事

- 18 -

的辛酸苦辣,懂得了将来如何去面对事业上的难关,只有真正懂得了刻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描绘出辉煌的篇章。

由于是把整一学期学到的东西都集中用在这几天,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过得很充实。特别是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毕竟自己的努力还算有所回报,我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当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看到了自己在运用知识方面欠缺,还有不够虚心,不能在别人指出错误之后立即改正,结果越来越难发现,以致导致全盘皆输。不过总的来说还算可以,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就是一大成绩,况且它还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了自己如何在社会上从事,如何去接受更大更严酷的考验。

我觉得这次的课程设计,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和统筹观念,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课程,是大学期间甚至是人生中的一次难得的磨练,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多参与动手实验、设计,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增长见闻,锻炼自己,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还有,在这次课程设计期间,得感谢叶盛权老师的热情指导,传授了我们不少知识,让我们受益非浅,再次由衷地表示感谢!

- 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