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综述了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作了较为客观地评述,并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展望。转基因食品发展非常迅速,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产生的或潜在的危
害,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食品安全;风险;生物多样性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issues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brought human numerous benefit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a broad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food production can be happily seen at glob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when we enjoy the enormous benefits of the GM food, a new but alarming problem also came that if these food is safe enough for people? if something seriously happened, what can we do? Maybe you can find some answer in this thesis.
【key words】modified?food;safty;pres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Biological diversity
对食品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追求,要求人们不断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开发新的食物来源。而生物技术成为20世纪末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
别是以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发酵、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为人类解决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防治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可以预期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转基因食品产业将在本世纪得到更规范、更深层的发展,它的进步将推动整个食品业的发展,并对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从而达到使生物体能够表达理想性状而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迅速应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在作物遗传育种改良(增产、抗病、抗逆) 生态环境改善等诸多研究领域看到其无限的技术潜力[1]。
转基因食品(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
转基因食品如今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成了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
1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1.1 国际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自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1983年问世以来,转基因技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到2009年转基因植物研究已涉及35个科的50多个物种,共120多种植物,研究内容包括抗虫、
抗病、抗除草、品质改良等 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大豆、水稻、玉米等。由于转基因大豆基础研究进行的较早技术成熟 所以其推广面积一直领先于棉花、水稻等作物。
近十几年来,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 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有25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25个国家中,美洲国家最多为12个,其次是欧洲6个,亚洲和非洲各为3个,大洋洲1个。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 占全球种植面积的 72 %。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首次规模化应用以来,转基因食品已经经历了13年的发展。全年种植面积达亿公顷,产值达75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84倍[3]。转基因食品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且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转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提供更营养的食品,减少食物致敏性和提高生产率从而造福人类健康。转基因作物的持续推广显示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优势,也表明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农户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中获得了切实的收益。
但是, 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美国是应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它的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为2050万公顷,是1997年的倍。全美玉米种植联合会估计,美国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将由1998年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8%上升为1999年的33%。美国大豆联合会预计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可能达到亿公顷,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5%。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使猪的生长速度提高40%,加快了猪肉的上市速度,降低了饲养成本。另外,还发现了通过运用能控制和刺激产奶的基因而使牛奶增产10%~20%的方法。加拿大、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加拿大有50%左右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转基因处理的种子。在阿根廷,1/3以上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世界上应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西班牙和南非等。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同样很重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的基因改良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己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在水稻、棉花等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转基因技术集中代表了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状况
转基因棉花的发展状况。
资料显示,我国在大田实验水平和商业化方面居世界第四,从1997年到1999年,我国批准商业化转基因食品植物5项,包括耐贮藏番茄,抗黄瓜花叶病甜椒和抗黄瓜花叶病毒番茄;到2000 年上半年为止,我国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的转基因作物分别为48项和 49 项。据报道,近年来,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首创将鱼的耐寒基因植入西红柿中,得到了抗寒西红柿。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获得转基因鱼、兔、鸡等,还获得了可在乳汁中表达药用蛋白凝血因子X的转基因山羊。但是,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还较低。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 个(不含标记基因) :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供试微生物达31 种, 涉及的基因约56 种;转基因鱼、畜禽动物基因工程研究己达30余种[4]。研究成功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已经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很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即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物种的进化是否有影响等、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5]。建立农业转基因食物评价制度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体中表达。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包括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2个方面内容。环境安全性指转基因后引发植物致病的可能性、生存竞争性的改变、基因漂流至相关物种的可能性、 演变成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非靶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食品安全性主要指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毒性和过敏、基因改变引起的营养效果及其它不必要的功能等[6]。
目前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巨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高新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以显着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转基因作物存在是必要的我们要对转基因食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转基因食品的有利方面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育种方式,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 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 可以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吃到新鲜的瓜果和蔬菜。 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 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
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和非转基因相比,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尤其是未来一些转基因食品,增加了一些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很多是我们身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对我们大有好处。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 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 和铁的转基因稻, 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病率。
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制品味道佳且口感细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
转基因食品的不利方面
有研究者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 造成基因污染, 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例如: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传染,
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
有些作物插入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对其它非目标生物起到作用,从而杀死了环境中有益的昆虫和真菌。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了这样一组对照实验,用抗虫转基因的玉米分别饲喂玉米钻心虫和草蛉,实验结果表明,在钻心虫的死亡率高达 60 %的同时,草蛉的成熟期也比正常时间晚了3 d。草蛉是一种益虫,被农民大量繁殖以防治棉铃虫和蚜虫等农业虫害。这个实验证明,抗虫转基因玉米没有识别益虫和害虫的能力,它在毒杀害虫的同时, 也损害了益虫。若大规模地种植抗虫作物可能意味着减少有益昆虫的种群[。
据报道, 科学家研究发现, 有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改良品种有毒, 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确实可能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8]。英国科学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薯对实验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仍可提示人们转基因食品可能有损于人类的健康。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1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 1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原因就在于这种食品中含有了导致过敏的蛋白质。例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 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那么, 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3 转基因食品发展展望
基因技术是一项投入和产出都十分巨大的高新技术,有着巨大的知识价值和经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因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世界各国都把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研究确定为 21 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生产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食品已经越来
越明朗化和可操作化。全球的人口正在增长。到 2020 年世界人口将增至 75 亿, 到 2050 年将达到 100 亿,届时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将会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危机[9]。 20 世纪 60~70年代进行的粮食生产方面的 “绿色革命” 增加了作物的品种,配合使用农用化学品(肥料和杀虫剂)使产量大增,从而使全球的粮食产量增加达到3倍。自20世纪80年代全球粮食产量达到高峰后,由于多次种植使土地的肥力消耗和保护农作物的化学物失效等原因使粮食产量在下降。通过传统的繁育技术不太可能让现有的作物产量继续增长,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寻找增加粮食生产的新途径就变得极其重要,同时还可以减少农业和食品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毫无疑问,21世纪是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转基因食品的兴起是生物技术革命的必然,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美好的前景。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多争议,但这不影响转基因食品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预计,转基因食品在不久的将来很快会成为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转基因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餐桌上的革命, 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而且将改变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 10]。
除此之外,第二代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会使人类的身体更加健康; 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食品使人类免除了农药污染而造成的身体损害。因此,转基因食品以其高的产量和功能性、营养性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彭纯玉.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AO农业展望,2010(11): 51-56.
[2] 刘威,张竹. 浅析转基因食品[J]. 食品研究与开发学报,2008,29(7): 176-178.
[3] James, Clive. 2009 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第一个十四年 1996~2009[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30(2):1-22.
[4] 张铖浛.我国转基因农业技术发展及启示[ N] .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3- 8- 16.
[5] 李波,张宗学,梁克旭.基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72-74.
[6] 张虹,袁红梅.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J]. 高师理科学刊,2008,28(2):71-74.
[7] 聂凌鸿, 宁正祥.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 J ] . 食物安
全, 2004, ( 2) : 16- 18.
[8] 杨东升. 转基因食品现状及潜在风险综述 [ J ] . 食品研究与
开发, 2004, 25 ( 1) : 3- 6.
[9] 林捷, 刘红, 范文.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前景及管理对策[J]. 现
代预防医学, 2005, 10 ( 12) : 66- 72.
[ 10] 聂凌鸿, 宁正祥.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 J ] . 食物安全, 2004, ( 2) : 16-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