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科目:语文 教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汉魏晋三朝是我国散文大开展的时代,赋、史传散文、政论散文等多种散文款式百花齐放,并出现了诸如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陆机、陶渊明等许多散文大家,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一共四篇课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魏晋时期在散文创作上所获得的出色成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作品,以清新淳朴的田园气息,率真超脱的精神相貌,淡远潇洒的文学风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千百年来,传诵不绝。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劣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才能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2.辞的体裁特点。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进步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才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班级: 单位:第四中学 课时:方案4课时 三、学生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者者缺的环节,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根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那么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程度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再次,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然后,师生一一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文人许多都有归隐情结,而提起“归隐〞我们几乎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陶渊明,他洁身自好,最能表达他这一点的便是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许多耳熟能详的美丽诗文流传千古,像我们所熟知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学生倾听教师的导入。 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桃花源记,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景,今天就然我再次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名篇——归去来兮辞。 学生答复作者相关知识。 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交代清楚背景。 文体简介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底。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二〕、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其中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三)、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刚刚做彭泽令不久的陶渊明,不容于当时的黑暗政治,看透了官场的丑恶,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决定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本 聆听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文正是他这次归隐后所作。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识记知识点 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 者者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抚慰自己。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即使到了近代,仍有许多有节气的文人拥有这种洁傲的精神我们说熟悉的作家朱自清也曾经回绝过美国的救济粮。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高洁的典范。 (四)文体介绍 学生给重点字词注音。并按要求朗读 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 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 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 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 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归去来 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 词。 (五)、朗读课文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2、放录音范读或者者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学生小组学习翻译课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 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读音检查。 文章内容整体讲解 文章内容整体讲解,小结小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chàng飏—yáng眄—mǎin 岫—xiù翳—yì皋---gāo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文。 学生小组学习翻译课文。找出问题答案。 “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第二课时 疏通文意 学生小组学习翻译课文。进展内容分析! 讲解第一段,整理文言知识,分析第一段的内容。 分析第一段的内容。 总结第一小节的内容。 背诵第一段。 〔一〕、学习小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异义 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讨论并答复以下问题 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归纳。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 等情况,或者者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或者者缺乏经历。 大方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4〕特殊句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大方,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是是和背景,表达学习第二段,掌握本段 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中的文言知识。 讲解第二段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讲解第二段的内容大意。 。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 多为“仇恨〞之意。 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 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络起来的, 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学习第二段的内容,分 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析作者的感情。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 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化理解为 “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 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 学习第三段,掌握本段中的文言知识。 讲解第三段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讲解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 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忆当初 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 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悟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锋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 学习第三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归隐田园的生活。 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 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 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 2、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学习第四段,掌握本段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表达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中的文言知识。 讲解第四段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讲解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 详细讲解辞赋的特点。 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学习第四段的内容。分 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析作者的思想。 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慨,“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 学生探究本文的文体特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 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点。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 怀? 学生探究本文的文体特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 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 点。 详细讲解辞赋的特点。 讲解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 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者者血统 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 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妙。 〔2〕词类活用 或者者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4、内容分析: 〔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学习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陶渊明诗文的语言特点。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慨。此番作者重回久违 的田园,更坚决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 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 场生活的鄙弃。 〔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 总结归纳全文。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理论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小结:此段在描写和表达中饱含感情。虽然有消沉的感慨,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4、内容分析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者者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流而赋诗〞那么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表达。 第四课时 综合探究 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敏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敏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擅长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那么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效劳。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过失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防止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擅长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2、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构造、语言,都充分表达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妙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绘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化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洁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3、全文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稳固,乐天知命是别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后附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者者血统关系庭或者者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妙 5.来者 古义:将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分开留下 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②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者者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④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②携幼入室 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那么〔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分开,前往。〕
形作名,幼儿,意动,以……为乐 ④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行 háng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②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③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④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谋,计谋。〕 5.审
①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讯。〕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那么有去国怀乡 楼记〔动词,思念,想念。〕 ③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②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⑤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9.之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恨晨光之熹微 独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到,往 ⑥
求
之
靡
途
利 ⑧会有四方之事 休 10.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表修饰,“而〞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接 来
表修饰④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表修饰 助词,取独
助词,取独③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 助词,取独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
代
词
,
它
⑦
公
田
之
助词,的
助词,的⑨感吾生之行 助词,取独 介词,使,让②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介词,把④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 ⑤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⑥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⑧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⑩耕植缺乏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⑿家叔以余贫困 由于
⒀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构造后置〔状语后置〕
①将有事于西畴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②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介词,因为, 〔四〕略句
①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介词“于〞〕②稚子候〔于〕门 〔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主语“余〞〕④于是〔余〕怅然大方,深愧平生之志 〔主语“余〞〕 ⑤〔余〕或者者命巾车,〔余〕或者者棹孤舟 〔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附】
一、“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以
词性 例句 介 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余船以次俱进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连 词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②而
释义 让 用 把 因为 按照 带着 同“而〞,表修饰 同“而〞,表并列 表目的,来 才 因为 词性 例句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连 词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③之
释义 通“尔〞,你的 表假设,假设 表转析 表并列 表修饰 表承接 词性 例句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释义 他们,代江东父老 我 这、此 这样的人,这类人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宾语提早标志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定语后置标志 代 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悦亲戚之情话 结 感吾生之行休 构 何陋之有 助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词 马之千里者 ④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者者“呀〞,如“归去来兮〞 二、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那么单独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