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辨析】 31标志 标致
标志,指表明事物的特征或特性的记号;后者则指相貌、姿态美丽(多指女子)。 32正规 正轨
“正规”指符合正式规格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的;“正轨”指正常的发展道路。例如:“正规军”“走上正轨”。 33违犯 违反
“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等);“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例如:“违犯宪法”“违反纪律”。 34贯穿 贯串
“贯穿”指连通,穿过;“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例如:“公路贯穿本市”,“这部小说的各章都贯串着一个基本思想”。 35连接 联结
连接是指相互街接之意,如“连续不断的群山”。而联结是指结合在一起,如“画一条直线把两点联结起来”。 36滥用 乱用
滥用是指超过限度过多地使用或不必(该)使用而用;如“滥用职权”。而乱用是指该用这个,而用那个。如“不能乱用成语”。 37收集 搜集
收集是使分散的东西积聚在一起,如收集资料。搜集意在“搜寻”,是到处寻找事物并集中在一起,如“搜集珍贵邮票”。 38指责 指摘
指责只是责问的意思,指摘是指挑出错误并加以批评。如“横加指责”“严厉指摘”。 39制定 制订
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则,计划等。如“制定方针”。制订是创制拟定方案等,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40渗入 渗透
渗入是比喻某种势力无孔不入地钻进来(多含贬义)。渗透则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它方面。如“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
【诗词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赏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
1
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中国文化知道点】
写在端午节前夕
作者:云中小路 离端午节还有几天时间,而我对端午的感觉曾是渐往渐远,端午的印象也只是带着昔年的光阴而存在着。粽子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超市里或是小摊铺上都可以买到,而且包装精致美观。可是,我感到好象总缺少了一些什么的,远远没有儿时母亲包得粽子那么好看,味道也没有那么爽口。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的。我母亲先将箬竹叶用热水浸泡三至四个小时,再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裹粽子了。母亲把一张张箬竹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然后用饭勺填进,盛上满满的糯米,用筷子插实,然后用嘴中咬着的一根细麻片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裹扎而成了。
裹粽子的糯米需要淘洗干净再晾干,我的母亲还在有的粽子中包进一些枣子、蛋黄、猪肉。晚饭后,母亲就把裹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铁锅里,小火慢慢的煮上三四个小时,再让它焖到第二天的天亮。刚出锅的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箬竹叶的清香。那个香啊,真是馋人。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嫩滑、清香四溢。那爽口、那香甜,真是吃了难忘。
端午节,年年都会来,但我却再也不会回到童年去了!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今天,端午的节日气氛似乎越来越淡了。而我面对这四处飘香的粽子,也已经没有了童年时的那份激
2
动,只有一份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对端午的好多事情越来越淡漠了,除了保存对古人的一种敬佩和怀念外,心中多会挂牵会妈妈那双为风湿所累不再灵巧的手,每每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漾起一阵阵地酸楚,也总是会徒添一些莫明的烦恼,所以端午节会让自己多一分的厚重和歉疚感。 端午节是要年年过的,可年年都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想法,今年的端午感到非常欢快,节前的一切的不悦和担心,随着一个如愿以偿的“梦”,皆烟消云散,感觉就像拨开乌云见晴天,问候也好,关爱也罢,觉得非常满足,也非常开心,它让自己想到了明月几时有,还想到了希看人长久,还想到了天涯共此时---有此幸福,夫复何求。 在国人的印象里,端午节多是寄托一种怀念。风俗如狂重此时的民风也让端午节成为富有诗意的日子,成为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
在敲下这些文字时,心潮潮澎湃,想着母亲包的粽子,我由衷的兴奋。 端午节,我们来一起吃粽子吧---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