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材料化学分析实训》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材料化学分析实训》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 1卷第1期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3年3月 Industrial Technology&Vocational Education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高职《材料化学分析实训》教学模式探讨 孙媛媛,刘淑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系,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材料化学分析实训是高职高专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承载着对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 力培养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材料化学分析实训;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43X(2013)01—0025—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Material Chemical Analysis Train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N Yuanyuan,LIU ShUho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Material chemical analysi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terials specila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arrying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n the cultivation of occupation quality,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But the present teaching mode is diifcult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laents,soo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material chemical analysis training;innovation ability;teaching mode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 学,选择在原理研究上比较成熟的应用项目,以成 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 果转化的横向项目或者科技厅的科技开发项目为最 展规划的重点 ’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个重 佳 ,笔者结合教师的科研实际,并本着实践性、 要类型,应立足于在学生获取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评价性原则砸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 选择部分来源于企业的科研课题并转化为教学项目。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表1项目设置与工作任务分析 材料化学分析课程是我院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 来源于科研课题的项目 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前期已经进行了基 1)水泥熟料化学分析 1)电厂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探索瞄 ,一定程度上 墨2)水泥化学分析 研究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了职业技能,但距 3)煤的工业分析 2)光伏切割废砂浆除铁工 且 艺研究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有差距,为了提升学生 1)参阅资料制定分析 1)查阅文献资料制定课题 创新能力,笔者对《材料化学分析实训》课程进行 方案 实验方案 了以突出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样品交接 2)实际采样 一3)天平使用 3)样品预处理 4)滴定仪器的使用 4)天平使用 1 项目设计和实施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5)配制溶液和标定 5)滴定仪器的使用 iq-6)配制溶液和标定 纭6)重量分析方法 科研本身是一种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科研课 。力7)记录原始数据,进行 7)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其 题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非常重要的载 数据处理 他实验方法 8)出具分析报告、评 8)记录实验结果,进行结 体H ,将科研引入教学必然能促进创新教育。但不 价、总结 果分析 9)出具科研论文 是所有的科研项目都适合转化为教学项目,为了更 备注说明:教学项目每年根据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进行 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也便于教师指导开展教 灵活调整。 收稿日期:2012—09—12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教育课题(12JY049)。 作者简介:孙嫒嫒(1980一),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常卅II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无机材料。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第11卷 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没办法再按 全体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材“照方抓药”,而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思考、 2)评价机制。将原来的百分制考核结果评价 设计课题实验方案,提出所需仪器设备、试剂,配 方法转变为等级制加评语的新型评价方法。等级评 制各种试剂,完成实验和结果分析,并提交科技论 定是一种综合性的、激励性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文。整个过程中学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构 努力进取,设定优秀(或A)、良好(或B)、合格 (或C)、不合格((或D)四个等级,淡化考试分 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 数之间的微小差异。评语评定中增加鼓励创造性活 生的创新灵感,在观念、方法和内容中突出培养学 动、创造性成果的内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所分析的样品是 来源于企业实际产生的废弃物,成分较复杂,样品 采集和样品预处理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是保证样品 分析准确和快速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严格的按 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采样,并需要做许多预处 理工作,如选择合适的消解、分离及掩蔽等方法。 整个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样品分析全过程,面对具 体样品不再感到束手无策,把从原来关注数据的获 取上升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新高度,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 可能以及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 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是项目的组织者、 引导者、协调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是项目的 策划者、计划的制订者、问题的讨论者、成果的拥 有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创新意识 的养成。 2 考核评价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制度保障,课程考核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将学生 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由过去只注重分数转 变为更关注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来。 1)激励机制。以激励学生创新发展为本,对 有独立见解或创新思维的学生建立教学档案,加鼓 励分,注意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 力、批判思维能力等,作为本课程是否优异的重要 依据。通过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 的培养,并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创新激励机制,激发 力给予充分肯定。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 作用,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现状,将学生的自评、 互评,社会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使 评价成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推手。 3)反馈机制。对考核结果进行积极的分析和 有效的反馈,对具体学生在课程考核中表现出来的 创新意识,进行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其创意中 的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进行思路点拨,促进学生持 续发展。 3 结语 将科研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知识和科研结合 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 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创 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并通过激励反馈措施竭尽 全力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J].求是,2006(24):35—36. [2]周云祥.论高校教学中创新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 1(2):16—19. 【3】刘淑红.高职院校“材料化学分析”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fJ1.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210—211. [4]陈善晓,黄黎,武传宇.项目化运作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22-24. [5]赵匀,武传宇,李革,等.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_高等农业教育,2009 (4):32-35. [6]张三,林海波,章永华.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的探索 与实践一以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fJ1.职业技术教育, 2011(20):3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