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界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四大认识误区

教育界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四大认识误区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口专辑 编者按:对学生而言,儿童文学是他们的益友,浓厚的阅读乐趣锻炼着他们最初的阅读能 力;儿童文学是他们的良师,美好的情感体验构建起他们最初的人生价值观;儿童文学是他们 的伊甸园,自由的创造和想象激发出他们最初的文学素养。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远不止于 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天性追求和成长需求, 何不让丰富的儿童文学资源为语文教育所用,擦亮学生发现的双眸?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儿 童的课外阅读局限于成人眼中的儿童文学,真正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大面积地覆盖儿童的阅读世 界。策划这样一个专辑,既为了唤起各界思想认识的转变_儿童文学资源应该为语文教育所 用,也为了启迪各界思考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融合的方式方法。 需要正视的是,我们肯定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不意味着对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摒弃。儿 童文学让学生爱上阅读固然是好事,但不加引导和指点的放任教育与盲目阅读,不仅难以提升不 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还可能在“伪儿童文学”和不当阅读等负面影响下适得其反。我们承 认“教材体”及其教法的诸多不足,不代表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和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我们认 同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的价值,不表示将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其他探索 拒之门外。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地推动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间的取长补短和相得益彰,是本 专题策划的又一重要目的。这既有赖教材编写团队和教育决策者的努力,也离不开一线教师在教 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还需要相关课题研究者在“海纳百川”的视界下进行多方权衡与探寻。 亲近母语研究院徐冬梅 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个年 心内容,也是这十年来儿童阅读推广的主旋律。 十年里,儿童阅读课程的实验学校和儿童阅读 推广人不断涌现,其进程令人欣喜,但人们对它的 认识仍然存在误区,不能不提。 头。儿童阅读推广也走过了十年征程。 《语文课程 标准》的制定和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由课程专家和 语文教育专家担纲。儿童阅读推广则发端于原有语 文教育理论体系之外的研究者——以梅子涵、朱自 强、方卫平、曹文轩、彭懿等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 家和研究者的发声和奔走,其标志是 L童文学五 误区一:以课内教材教学为本,儿童文学阅读只 是课外锦上添花 小学语文教材等于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是 “课内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课程评价、语 人谈》的出版。毋庸置疑,儿童阅读的推广离不开 新课改的良好氛围。如果不是《语文课程标准》规 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 小学生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量,儿童阅读推广不 可能有今天的成效。加上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 王林博士、亲近母语、红泥巴、毛虫与蝴蝶等儿童 文考试也是为了检测儿童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这一 观念至今仍在大多数教师心中牢不可破。儿童文学 阅读作为“课外阅读”,能在一些学校占用每周一节 的阅读指导课时间,已经相当不易。 应该承认,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母语教育课程 阅读推广人和机构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耕耘,儿 童文学阅读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儿童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儿童文学,还 的主要载体。提高课内教学质量,是结合我国实情, 保证整体教育水平的基本措施。但是,由于现有不 少教材编写团队在学术基础和编写理念上的不足, 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质量备受学术质疑和社会批评。 包括儿童科学、人文(历史启蒙、地理启蒙、哲学 启蒙等)、数学等阅读。但无疑,儿童文学阅读是核 68疆止瓤 2011 7、8 另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整本 书的阅读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都是“缺席”的。 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只是在“课外阅读”部分 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语言潜能。朱自强老师在《小 学语文教材七人谈》里以婴幼儿学话为例阐明了儿 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所谓 的“妈妈语”,或者说“儿语”,即妈妈对婴幼儿说: “宝宝好不好?饿不饿?来,妈妈抱抱}”你不用这 种语气跟婴幼儿讲话,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的“四书” “五经”,就不可能让他获得最初的语言发展。 儿童的记忆力极强。特别对于学龄前儿童,你 把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复述几遍给他听,他几乎能完 略微提及整本书的阅读要求。2001年公布的《语文 课程标准》中,只列出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伊索寓言之类的阅读书目,并没落实图书来源、阅 读时间、教学方式、评价措施等,指导意义显然有限。 这一误区严重制约着儿童阅读的推进。从目前 正在征求意见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即使民 间儿童阅读力量迅猛发展,相关学者、作者极力建 言,但尚未得到官方体系的足够重视,对儿童阅读 的重要性和实质内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状仍将延续。 笔者认为,走出该误区的现行途径有如下三种: 建议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借鉴世 界各国开展儿童阅读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现状, 给予 LJii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如能在新《语文 课程标准》中予以明确则更有效。 可先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儿童阅读推广的先行 和成功地区、学校,进行儿童阅读课程改革的尝试。 改革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审、用体制,保证 儿童文学写作、研究lnJ L童教育研究专家在审查、编 写团队中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教材选用机制。 误区二: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儿童文学阅 读归文学教育,教语文不等于教文学 语文课是语言课还是文学课?实则是历史之问。 在叶圣陶的倡导下,1956年,语文课曾被一分为二, 即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这里的语言更多是指一个 科学的语言体系)。这一实验只在当时的初级中学展 开,短短两年便夭折。 近两年,以深圳市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李 庆明校长为代表的一些专家,似乎有意重提“文学 和语言应分家”。有着深厚儿童哲学和教育学功底、 非常认同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李庆明校长,强调的 其实是文学教育问题。他提出了加强儿童文学教育 的设想,只是尚未从根本上提出文学和语言分家的 整体改革方案。 但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科专家认为,小学语文教 学应主要等同于“语文教学”,或者说是言语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初步的听说读 写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而非文学教育,所 以儿童文学阅读并不重要。这一观点具有一定偏颇,性。 方面,儿童文学非常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它 与儿童的话语系统相匹配,最能调动他们学习母语 全记住这个故事。所有的儿童都有母语学习的潜能, 小学一年级的他们已经具有简单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是继续发展 学生的高级口语和初级书面语言能力,这就涉及以 什么样的文本为载体。无疑,优质的童谣、童诗、 童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 文本,对帮助儿童实现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具 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教师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不 仅是向儿童提供优质的言语训练文本,而且要促进 他们内在精神生命的丰富,奠定他们的基础价值观。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抽象的概念和直白的说 教都不是适合他们的有效教育。他们对世界和自我 的有效认识需辅以形象的故事和体验,他们的个 体言语发展和母语能力无法通过工具化的训练得以 实现。 另一方面,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大 量创编的“教材体”文本。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主 题先行,概述为主,结构单一,语言生硬,这极大 地影响了儿童对母语的感知,不但不能有效完成语 文教学的真正任务,而且会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构成 一定的负面效应。 走出这个误区的要点在于研究儿童母语的学习 过程,正确把握儿童母语的学习心理,充分认识儿 童文学阅读对儿童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 性。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特点, 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文学阅读文本。 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儿童文学阅读, 是对“语文教学只等同语言文字工具训练”这一传 统观念的驳斥。笔者认为,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 文教学,都应将文学文体教学和实用文体教学相结 合,并渗透必要的文化常识。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文学教育不等于儿童文 学的教育。前者除了儿童文学文本的学习,还包括 更广泛的儿童阅读,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成人文学 201 1.7、8塥止教{69 等,但儿童文学文本的阅读是核心和主体。 “不让孩子读经,难道让他们去读那些‘小猫叫,小狗 跳’的儿童文学吗?这样的文学值得反复阅读吗7”类 似的观点在读经运动倡导者王财贵博士的演讲中也 可见一斑。他曾这样表述过儿童读“小猫叫、小 误区三:人选教材的儿童文学就是最适宜儿童阅 读的文本 由于许多教材编写者对儿童文学素养的缺乏, 大量“伪儿童文学文本”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直接 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 好的儿童文学文本能非常艺术地通过形象塑造、 狗跳”之书,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内容。读《论语》, 也许只能理解其内涵的百分之一。于是有人就说, 百分之一怎能跟百分之百比?但他不知道,理解 《论语》的百分之一,胜过百分之百理解“小猫叫、 小狗跳”的几千倍、几万倍! 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语文教育向来是 故事讲述等形式,展开儿童的审美活动。张学青老 师指出, “伪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则经常通过 一些模式化的内容和程式表现主旨,比如采用拟人 化的动物角色和情节套路:一般是主人公起初行为 不良,后经劝诫得以改正,或不听劝诫产生严重后果。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蜗牛 的奖杯》为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蜗牛在飞行比赛 中得了奖杯,就把奖杯背在身上,结果奖杯成了硬 壳,蜗牛再也飞不动了。其实从儿童心理学角度, 获奖后的“献宝”之心是人之常情。你可以对此有 不同的解读,比如把它理解为对荣誉的珍视。但如 果是把它作为“教育的样本”放进教材,就本末倒 置了。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 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为目的,寓教于 乐地让学生领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另一 个则是以达到教材大纲的教学要求,实现语文育人 的目标为前提,重说教轻体验地让学生形成一致的 阅读思维和价值体系。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小鹰 学飞》 《云雀的心愿》 《蘑菇奖给谁》等文本,共 同地以儿童文学为形式,承载教化的功能。 如朱自强老师在“七人谈”中所说,这~误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指出和批判。眼下走出误 区的办法,首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团队的儿 童文学研究水平;其次是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即在“伪儿童文学”存在于教材的实际情况下,教 师能通过准确的甄别,从其他优秀课外读本中选择 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供学生阅读。 误区四:儿童文学就是肤浅的“小猫叫、小狗 眺”文学 前段时间,我在博客里转载了薛瑞萍老师的 。《我为什么反对儿童读经》,引发激烈讨论。我尽管 坚决主张让儿童亲近中华传统文化,却不简单地认 为,读经就是最好的途径,就可以解决当代小学语 文教学,甚至当代中国的诸多问题。 在讨论中,一位海外的读经倡导者如是说: 7O鼎止舨 2011.7、8 人人发声的领域,不同的专家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背 景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建议。读经者自然要 倡导学生去读经,研究古典诗词的专家自然建议学生 多读古典诗词,钻研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权威人士 自然希望推荐思想深刻的成人文本给学生阅读…… 殊不知,学生对儿童文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比如,《铁丝网上的小花》能让学生感受到二战集 中营的残酷和童心的纯洁, 《凯奇的包裹》能让学 生读到战后欧洲的艰难时世和人性的坚韧与美丽。 《最想做的事》能让学生领悟没有知识的昏暗及满怀 希望的明亮。可以说,各类题材基本都能在儿童文 学中找到优秀读本。加上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 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儿童文学可谓最适合小学生 阅读和进行母语学习的载体,即使看上去轻松幽默 的作品也能给儿童带来丰富的营养。 从根本上说,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小猫叫、小 狗跳”的肤浅读物这~误区,源于中国当代教育中, 科学的儿童观尚未从根本上确立。儿童文学和儿童 文化的研究,即使在中国高等学院都属于弱势学科, 相关的研究专家缺乏应有的学术地位,且为数不多。 这与童话大师安徒生、 《长袜子皮皮》的作者林格 伦, 《小王子》的作者圣艾修伯等在他们各自国家 所拥有的荣誉和地位构成鲜明对比,与世界多国母 语教材编审工作都有儿童文学、文化、教育研究背 景的学者介入,也形成一定的落差。 综上,儿童本位应该作为儿童教育的根本立场。 2l世纪,乃至下一个世纪,中国教育的主题将是 “发现儿童”,其存在的前提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现 人”,发现每~个体的生命价值,发现每个儿童独特 的生命阶段,发现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 体。儿童文学无疑是其中一股奔涌的清泉,给学生的 童年带来不可缺少的滋养。笔者一直倡导的儿童母 语教育,也是为了激发和唤醒儿童的语言潜能,让他们 在母语的浸润中实现语言和内在生命的共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