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来源:好走旅游网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A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和工具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C.耦犁技术的普及

B.高转筒车的发明

D.曲辕犁的推广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3.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 ) 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 B.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 C.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

4.中国古代明智封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 ) 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5.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6.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的出现

7.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

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1

8.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 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9.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 )

A.闭关政策根本无法实施 B.南方跨区域的商品贸易活跃 C.中国手工业地区分工加深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现象

10. 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也推动了山西经济的进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晋商的活动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②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③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己被完全取消 ④晋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和经营范围广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

A.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 B.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12.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13. 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商业发展而改变

14.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下列对商业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

2

A.金银价格贬值,商品价格上升 B.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C.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D.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15.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人到 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6.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17.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 )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18.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1556年在位),为航海归来的十八勇士庆功时说:“是你们第一次为地球系上了一条漂亮的金腰带。”卡洛斯一世讲话的背景是( )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达·伽马成功到达印度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9. 有人说:“14-18世纪是大迷失的时代,丢掉了人性,没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场。”下列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殖民扩张 D. 启蒙运动

20. 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3

C.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垄断组织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1.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22. 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 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

23.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24.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25.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4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 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答题卡 1 11 21 2 12 22 3 13 23 4 14 24 5 15 2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二:材料题(本题两个小题,共50分) 2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北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劵,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1023年后交子改归官府发行。鉴于纸币方便流通,崇宁四年(1105),北宋朝廷“令诸路更用钱引,准新样印制,四川如旧法。”

(1)根据材料叙述纸币在北宋的发行和使用情况(6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佛山、景德镇、朱仙镇、汉口)一览表 居民构成 行政管理 廷也没有在此设县。 佛山冶铁业有三种经营方式:家庭小作坊、家族大作坊和商人经营的大作坊。景德镇官营手工业作坊就是御器厂,私营手工业作坊是民窑,个体手工业者手工业状况 指的是大量的家庭制瓷手工业者。早在明万历时,民窑佣工已“每日不下数万人”,比御厂人数多几十倍;清乾隆时,景德镇有“民窑二、三百区”,民营瓷业的年产总值高于御器年产总值约七十几倍。 佛山镇、汉口镇的工商业均超过省会的广州和武昌,成为各省货物交流的一商业状况 大枢纽;朱仙镇是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在全国同行业中岿然居首,而陶瓷又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清时期四大名镇的特点(8分)及成因。(8分)

5

四镇居民大都是冶铁、制瓷业工人,还有坐商行贾。 佛山自明代至清雍正初年,不置一官;朱仙镇隶属祥符县,直到光绪年间清

27.(26分)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材料二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材料三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

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主要是指什么事件?(2分)这一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2分)

(2)材料二中导致“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其核心内容分别有哪些?(8分)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

6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3分);这三项因素中,促使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最直接动力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6分)

7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月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A A A

26. (1)叙述:北宋初年,使用铁钱的四川率先使用纸币(交子),最初由民间富商发行,由于经营不善引起诉讼,后改由政府发行,并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使用的纸币叫“钱引”,四川仍称交子。(6分)

(2)特点:居民以工商从业者为主;以经济功能为主,政治统治薄弱;手工业作坊发达,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是区域性工商业中心。(8分)

成因:工商业发展造成的社会分工和城乡差异;封建政权以政治统治为主;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人身控制的削弱(或匠籍制度的改革与废除);工商业高度发达。(8分)

27.(26分)

(1)新航路的开辟(2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蒸汽机的发明新交通工具,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和运用,内燃机的创制和汽车等新交通工具的研制(2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3)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3分)。市场(1分)。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扩大(市场)(6分)

B D D C D C B A C C B D D C C C D D B C B D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