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构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008年第11期 (总第313期) 商 业 经 济 SHANCYE JINCJI No.11,2008 Tl0tal No.313 【文章编号]1009—6043(2008)11—0039—02 构建我国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 微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 要】 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不健全,应急预案的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等 问题。我国政府应该按照科学性、可行性、代表}生、层次性、实用性等原则进行,健全应急顸案框架体系,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完善其评价体系,提高应急效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4.1 一【文献标识码】B 目的是发现问题,提高预案质量。应急预案评估不能只是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现状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规定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 机制、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另外,我国突发事件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类突 等到突发事件爆发时才得以评价是否科学,是否可以操 作。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的应急预案的评 估机制还不健全,没有把对应急预案的评估形成一个指 标体系,同时也缺少应急预案演练这种动态的评估方法。 发事件应急预案。我国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有《国家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 三、构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健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 家地震应急预案》等;二是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预 l编制科学化的应急预案 案。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国家安全 对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首先是要 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 编制科学化的应急预案,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 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 修改。预案的编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编制小组成立到 故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 预案的实施,要经历一个多步骤的工作过程。其管理模式 应急预案》等9项;三是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事件应急预 如图所示。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 案。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国家 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 等,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些形势 预案》、《虐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血吸虫病重大疫 所需的新预案,如《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 情应急处理预案》、《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等项;四是 事件应急预案》等都正在制定中。同时,一些重要但还是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 专项应急预案很少,主要是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进行管理。现在制定的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 空白的领域我国一定要高度关注,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 国实际,制定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如制定公民关注度较 急预案有《国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高的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等,这样才能让整个 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更加完整。然后就是要高度关注预 案的时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相应的预案演习、演 练活动,对预案进行修正、更新和完善。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 (_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还不健全 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但是作为 突发事件应对的行动指南,有些应急预案的制定还不是 很全面,同时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空白点。例如,我国很少 发生战争、恐怖分子袭击等社会安全类的突发事件,所以 我国在此类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应急预案的评估机制还不完善 预案的评估就是评估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 【收稿日期】2008—10--30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模式图 一39— 商业经济第2008年第n期 SHANGYEJINGJI Noll。2OO8 2.完善应急预案的评估机制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 (3)代表性原则。当探讨突发事件应急问题时选择所有 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既不现实,又没必要。只需选择少数 所选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眭。 还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评估机制的完善,对我国突发事件 指标来说明问题。因此,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健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预 现有预案的逻辑结构、应对措施的逻辑顺序和应急资源 (4)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根据选取评价指标的 细程度。 案评估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评估方法,从 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它可以反应指标体系的详 的配置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评估,但是这种评估并不全面, 例如各部之间的协作配合是否熟练,以及信息分析是否 (5)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是 分析当前应急的现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管 提高应急能力。因此,拟定的评价指标应当准确全面, 有效等方面无法从预案之间的评价得到结果。另一种是 理,同时保证指标的实用性。 动态的评估方法,即应急预案的演练。通过演练可以发现 指标的多少应以说明问题为准,很多问题,但是成本很高。所以,预案的评估应将两个方 面结合起来,可以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评估效果。 f二)构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 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应急预案的几个侧面进行深入 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各个侧面的衡量指标,把这 些指标组合起来构成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兰级指标 指标内容 权重 指标内容 权重 指标内容 权重 预案编制的合法性 4 预案编制对象是否合法 2 应急预案 颓案编制程序是否台法 2 的合法性 l5 预案内容的法律依据 3 预案内容的合法性 l1 依法应急的执行力度 3 是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5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10 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 5 的科学性 20 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 5 组织机构与外部的协调性 10 与外部组织机构是否相配 5 与其他社团机构是否协调 5 应急资源设置的完备性 6 应急资源设置是否完备 3 是否符合应急内容的需求 3 应急资源 当地是否有应急资源的制造商 5 的有效性 25 应急资源制造的可能性 15 制造商是否能保证及时供应 5 应急资源的制造成本 5 应急资源调配的合理性 4 是否有利于统一调配 2 是否有利于紧急救援 2 应对措施设置的合理性 l0 应对措施是否全面 5 逻辑顺序是否合理 5 救援队伍的专业性 3 救援设施的完备性 3 应对措施实施的可能性 l5 救援力量的广泛性 3 应对措施 的可行性 40 救援机制的完善性 救援物资的充足性 3 3 应急工作人员的决策能力 2 应急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 2 直急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 10 应急工作人员的协调能力 2 应急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 2 应急工作人虽的处置能力 2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设置不能是主观性的空 想,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价当前一个预案的科学性、可 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所以,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 f1)科学性原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的构 建,是为了评价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对今后的完善和 发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指 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2)可行性原则。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是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应急能力进行具体的评价,以 达到明确管理能力和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目的,所以,要有 较强的可操作性。 . 40.. 2.评价指标内容的确立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涉及到多个因素,供选取 的指标较多。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在众多参考因子中选 取了能综合反映应急能力且没有重复内容的4个一级评 价指标:应急预案的合法性、组织机构的科学性、应急资 源的有效性和应急措施的可行性。每个一级指标下面还 设置了l0个二级指标和多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1)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应急预案合法性的评价设置 了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内容。要求预案在编制 之前,对编制的对象、编制的人员、编制的程序、编制的实 效等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预案中的规范文件、预案设置 的组织领导机构、应急资源的制造、应急设备和措施的准 备等内容要符合法律的规定。 (2)组织机构的科学性。组织机构科学性的评价设置 了2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内容。要求设置的组织 机构不能凭空想象,要符合应急对象的要求;要与外部的 相关机构有所联系,这样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部 门能够通力合作,提高效率。 (3)应急资源的有效性。应急资源有效性的评价设置 了3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内容。要求必须设置完 备的应急资源,保证后勤资源的供应,并且设置的应急资 源要符合应急对象的需求,避免资源不足或者资源浪费的 现象,应急资源要符合统一调配的实际并有利于紧急救 援;当地最好有应急资源的制造商并且要保证及时供应,同 时还要考虑制造成本,节省政府应急成本,提高应急能力。 (4)应对措施的可行性。应对措施可行性的评价设置 了3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内容。要求应急措施设 置要多方面考虑各种复杂的情况,逻辑顺序要尽量提高 紧急救援的效率,把危害降到最低;要求救援队伍要经过 专业的培训、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完善各种救援 机制,保证应急措施可以实施;要求应急工作人员要在最 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立即执行,同时还要在应对过程巾 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协调,遇到问题要有 的应变能力,尽可能发挥自身的综合能力处置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李维新,金菊.公共政策学嗍.北京:经济科学出 社,2008. [2N-- ̄,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下转第93页) 李海鹏:资本市场对审计意见反应的实证研究 其中:vi2:为i公司市场模型中的残差变量(residual- variance)。即为MSE 注:1.a表示在ot=0.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2.b表示在Ot=0.O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3.c表示在d=0.02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ED:为估计期的天数,在本研究中即为估计期2007 年全年,共243个交易日 4.d表示在 =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R忸:为估计期中市场报酬率的平均值 6.计算事件期内由T1到他的平均区间预测误差 ,表2中列出在各窗13区间的平均区间预测误差 (AIPE) ̄其z检验值。可以看出在(一2,o)、0,5)--个窗13的 AIPE均显著为正.这表示在事件日之后几天非标准无保 AIPE) AIPEr ̄r2= ∑ZPE4 -‘i;1-=1.t 留意见 分类型)不具有负的信息含量,可推测注册会计 师签发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一事件在事件日前后并不会 对股价造成负面的影响。但在(o'10)的窗口的AIPE显著为 7.检验平均区间预测误差(AIPE)是否达显著水准: 检验统计量为 负,可以看出市场在事件日之后对被签发非标准无保留 意见的公司股价似乎多是呈负面反应,即市场对于保留 z=、/ (AIsPET1皿) 意见的反应速度似乎相当缓慢。 其中,AISPE为T1到T2的平均区间标准化的预测误 表2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AIPE与Z检验 差(averageintervalstandardizedpredictionerror,AISPE),计算 弹位:卿 方式如下: 窗口 AⅡlE Z n B (-lO.0) o.28ol O_3929 AISPEn皿= ∑∑SPE /N(-5’o) o.2354 n8869 “i=1i=T- /- ̄z-Th+l一 (--2'0) O.2046 1.6578d 因为AISPE趋近于正态分布,且变异数为1/N,所以 (--1,o) 0.1384 0.8821 采用z检测。 (o.0) O朋05 O.232l 四、实证结果 (o'1) no334 —oI2146 (o,2) n 0.590l9 有关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与股价报酬关系的分析结 (o.5) 0.1579 1.8260d 果,分别由表1与表2来说明。 (o.10) 0.9433 -1.8119d 表1所示的是不分类型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逐日 APE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事件日当天(仁o), 五、结论 APE=一0.037没有显著不等于零;对于观察期间(仁一lO至 综合分析上述实证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结果与研 t=lO),平均预测误差(APE)虽然有许多达到显著性水平,但 究假设并不一致。所得的结论是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在 有的APE为正,有的APE为负,因此,无法由此得出非标 事件日前后不会对股价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在事件日 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签发具有正的或负的信息含 之后似乎稍微会对股价产生负面的影响,即实证的结 量的结论。 果接受假设中的Ha(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不具有负的信 表1 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不分类型)的APE与Z检验 息含量)。 弹位:%) 【参考文献】 T APE Z T APE Z -IO -o.1628 —6_0783 O -0.037 -5.1695a 【1】李增泉.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叨.会计研究, —9 0.26558 0.1847a l -0.12 --4.9302a 1999,(8). —8 0.0808 2.3725b 2 -4}.O43 -0.1463 [2】陈梅花.股票市场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1995— -7 o.149 -7,6979a 3 -.0.144 -5.1965a 1999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 --6 O.Ol03 5.8310a 4 —)-o3 tO10048 -5 0.2402 0.9558a 5 O.12 3.3869& 究,2000,(4). -4 0.09a5 -6.O7O5a 6 2165 1.8152d [3]Baskin,E.E,“The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Consis- —3 O.09733 O.63228 7 -0.039 O.9026 tency Exceptions”,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 1972, —2 0JD29l 0 O7 8 -0.07 -5.9623a -I 105O2 0.1O67c 9 -0.092 -2.2746c PP.38-51. 10 o.1386 -3.2996a 【责任编辑:王凤娟】 (上接第40页) [6]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ccreditation Program(EMAP). 2o06. FrameworkforAssessingRegionalPreparedness[R].2006.4. [3】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 .北京:知识产 [7]David九Mclntym Searching for a Holistic Paradigm and Policy 权出版社,2008. Guide:AProposalfortheFutureofEmergencyManagement. 【4]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 InternationalJournalofEmergencyManagement,2004. 出版社,2006. [5】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啧任编辑:董润萍】 一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