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堡堂曼 垦堡墼!!! 总第467期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路径 口 罗益昌 摘 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结合当前我军官兵价值观培育中的心理实际, 探讨了军人个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路径,从“初步感知、逻辑理解、心理认同、观念内化、行为外化”等五个方 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心理路径 作者简介:罗益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的历史条件下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研究”(编号08BZ2007)的 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ll一0038—03 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感性 的形态与阶段中,形象化是思维的初级阶段,也是支撑理 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初步感知这一阶段,军人对当代革 与理性、认知与情感等各类因素综合交融、相互交汇的军 事、社会实践过程。从军人个体心理角度看,军人核心价 值观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运动与思想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军人个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路径是一 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认识也带有很大的形象性, 往往直接与军人个体生活工作的亲身经历、具体形象、感 性事件相联系。 二、逻辑理解 个基本问题,它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线索和官兵核心 价值观培育的客观依据。从个体观念形成的认知、情感规 在这一阶段,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感性阶段进人 了初步的理性阶段,即进入到了“逻辑理解”阶段,就充分 律以及官兵现实心理状况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 成从“认知”到“践行”,通常要经历“初步感知、逻辑理解、心 理认同、观念内化、行为外化”等五个基本的心理路径。这 几个心理路径并不是决然分开,各阶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 和重复,但是,在各自阶段,个体心理有一定显著的特征。 一显示了人在价值认识中的主体性、理性特征。这一阶段是 在初步感知基础上,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 行理性分析、逻辑判断、评价选择的过程。通过这一阶段 的发展,军人个体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了 初步的认知梳理和逻辑接受,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的内容从道理上达到了理解与掌握。这一阶段,军人个体 的价值心理有以下特点: 一、初步感知 感知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初阶段,是认知和情感的基 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从感知开始的。在军人 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初步感知阶段,军人个体的价值心理存 在以下特点: 一是知识的同化性。在逻辑理解阶段,军人个体从认 知的心理角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依据自身评价 标准,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比较、筛选、 是自发性。就是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处于感性反映 形式,是从军人个体的内在需求直接引发的价值心理活 动,它往往容易直接地反映着军人的眼前的、个别的、表层 的、暂时的需要,因而对军人价值活动与价值关系的认识 具有很大的直观性、盲目性和自发性,缺乏自觉性、全面性 和深刻性。 分析和判断,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成分纳入 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层面的同化,也就是实现 了初步的理性认同。 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在逻辑理解这一阶段,军人个体 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从知其然达到了 “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在内涵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上从现象 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局部走向全面。通过缜密 二是个体性。在初步感知阶段,军人个体对于当代革 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其感知 的效果与军人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以及个人的学 历、经历和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往往容易看到自我而忽 的思维信息加工,通过深刻的分析、判断、比较等心理加 lT,军人个体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超越直接的、表层的 社会现象而分析其中军人与党、军队、国家和人民之间内 在、深刻的价值关系。 三是逻辑的关联性。在逻辑理解阶段,由于认知加1二 视他人,看到个体而忽视集体,不能把军人的价值放在个 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军人与军队的相互关系中来加以 认识,其初步萌生的价值观带有很强的个体性。 三是形象性。按照发展心理学原理,在人类思维发展 豢 和思维分析,军人对于核心价值观内涵、实质的理解进行 嚣鼍睡器 2013・11 了全方位的逻辑梳理,对军人个体、党、人民、国家、使命等 各种因素和关系有了逻辑性、历史性、社会性的关联,对 “五个方面”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能进行系统的逻 辑把握。 四是观念的稳定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对核心价值观 的逻辑接受相当于“认知支持”。稳定的“认知支持”(无论 是“支持性认知支持”还是“辩驳性认知支持”)是个体价值 观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而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军人在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初步感知阶段,其价值观是不稳 定的、表层的,容易随着外在因素的改变,偏离正确的认 识。只有进入到逻辑理解阶段,其价值认识、价值分析判 断才具有科学性,才能够系统和稳定。 三、心理认同 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定、赞许、遵从 和接纳,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既包括理性因素,更 包含情感因素,是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的有机结合。在人 的认识活动中,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同时并存、相互影 响和相互统一的。在逻辑接受阶段,军人价值心理从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基本上实现了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 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上升到心理 认同阶段时,其关键是心理体验的加深以及情感认同的确 立。情感认同具有以下的心理特征: 一是与认知活动的关联性。情感体验以认知为基础, 与认知活动相融合,两者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相互作用。在 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军人个体情感的体验是以军人的 认知活动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体 验和价值情感,人只有在明了道理后才会有价值感受和相 应的情感体验及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同。没有情感认同,认 知上的认同或理性认同仅仅是一种逻辑意义的接受或口 头上的认可,具有“口服心不服”的外在性和被动性,不能 真正使个体产生内在的认可和自觉的服从。 二是对认知活动的驱动和导向性。情感体验是随着 认知活动的深入而逐步产生的,但情感体验、情感认同一 经产生,就会对认知活动产生巨大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 用,使得认知活动深深扎根于精神和心理世界里,具有稳 定性和持久性。“作为人的主体态度的情感总是具有一定 的目的性和倾向性,它不仅理解和评价着认识对象,而且 具有引导认识主体去认识存在的意向的功能。”[21(P29)军人在 丰富的军事斗争实践中,逐步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这一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 满意感、喜爱感、激情感等主观体验,逐渐对党、国家、人 民、军队产生了情感归属和情感体验,最终产生了情感上 的认同。这种情感认同是伴随着军人个体对核心价值观 的认知而不断发展,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最 终形成起着明显的制约、促进和深化作用。 堂鳖塞堕墨垦堡墼查 总第467期 三是存在形态与作用机制的内隐性。情感“是人对待 事物的肯定与否定、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态度的 内心体验” ”,实质上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 而产生的内在体验,在形态上是内在的、隐形的,无法以外 在的行为或语言来表达或反应。因而,情感具有很强的个 体性和内隐性。情感认同是一种无以言表的、隐性的、感 受性的认同机制,尽管对人的价值取向有很强的制约、导 向和驱动作用,但其过程、形态都是隐性发生的,个体主要 是凭借着“感受”、“体验”来知晓。也就是说,情感作用的 机制也是内隐的,与认知不同,它是主体难以直接调节控 制的。可见,情感认同不仅在存在形态上是内隐的,其作用 机制也是内隐的,是与个体内心深处的隐性需求紧密相连的。 四是对个体行动的激励性。情感认同不同于一般意 义的感性冲动和情绪推动,它是一种以认知为支持,情感 与理性相互交融和趋同下的感受性、体验性认同,对个体 的行动具有很强的激励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十分强调 情感在个体认识与实践中的激励作用。军人核心价值观 的形成过程中,认知认同或理性认同仅提供“道理上”的支 持,而情感认同则提供心理、精神上的驱动力,对个体践行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具有根本的激励作用。 四、观念内化 价值观的认同主要指军人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上 对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接受,而不是出于外在压力或者“逻 辑上、道理上”的被动。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则是指价 值观在“认同”基础上的深化,是个体“将自己认同的思想 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 体系” ,主动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 意识自觉的过程。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内化阶段与心 理认同阶段相比,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突出的主体性。“认同”尽管是心理内在的活动, 但是依然是对外在的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信息加工和情感 激发积淀,外在的核心价值观还只是作为认识与体验的外 在对象,没有成为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其话语体 系、表征形态依然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也就是说,价值观 念对象与价值观念主体是分开的。但是,一旦实现内化, 则这种外在的社会性的知识和观念体系变为了主体的知 识与观念体系,成为了自身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这时,作 为认识对象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个人主体心理结构的有机 组成,无论是表现形态、表达方式和心理表征,都具有明显 的主体性特征。军人核心价值观经过内化,可能由于军人 个体知识背景、社会阅历和实践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个性 化的独特理解与体验。 二是明显的移植性。内化的价值观虽然成为个体心 理结构的有机组成,但毕竟是个体心理结构中原来没有 的,是经过心理图示的改造而形成的,因而具有明显的移 2013・ll 堂堡塑堡 昼塑墼! 总第467期 植性。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看,核心价值观代 表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共识性,将外在的、共 影响,是由内向外的行为表现过程。一般来说,核心价值 观的认同与内化是其形成的标志,但是作为军人的核心价 值观,其形成的潜意识化和外化尤其重要,因为,军队的根 识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个性化体验的核心价 值观,不是个体心理自然发展所能实现的,必须经过“介人 性引导”而移植到个体心理结构中。同时,这种“介入性引 导”或“移植”具有地位的合法性、引导的灌输性、文化的制 约性和纪律的强制性。 三是一定的改造性。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作为外在观 念向内在观念的“移植”和转化,无论是心理图示的同化还 是顺应,在理解方式、心理表征和表达形态等方面都具有 本价值是战斗力的形成与提升,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 须通过潜意识化提供潜在的和持久的动力,必须以行为的 外化为最终目的。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行为外化阶段 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外化的层次性。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可以分 为有意识层面的外化,即有意识转化和无意识层面的外 化,即无意识转化。“有意识转化”是指有计划有思考地将 一定的改造性。这种改造性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以自己 的方式”和“个性化的形式”理解把握尤其是体验感受核心 价值观的内涵,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和 整合。在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中,个体对核心价值观的 “改造”主要表现在理解和体验方式上而不是实质内涵上, 至于改造的程度如何、改造的方式如何,则与个体文化知 识背景、内在需求、实践经历等因素有关。 四是意识的潜化性。如果说“逻辑接受”阶段重点是 解决“观念的科学性”问题、“心理认同”阶段重点是解决 “观念的接受性”问题、“观念内化”重点解决了“观念的自 觉性”问题的话,“意识潜化”则是重点解决“观念的持久 性”问题。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潜化”就是指个体在社会实 践的强化下,对核心价值观经过反复的认同和内化后,核 心价值观的系统观念成为一种“潜意识状态”,形成了一种 自动的“心理习惯”,成为个体“意识不到”的持久的心理内 驱力。“意识潜化”是核一t2,价值观形成的理想状态也是最高 境界,是核心价值观“有”和“无”两者的辩证否定和提升。 这种“意识潜化”在形态上是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以潜意识 的方式存在于个体大脑中,个体在这一阶段意识不到核心 价值观的明确信息,但是能够“隐性地”、以“非语言符号” 的形式感知和体验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及其作用;在行动 上,当个体面临一定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情景,或面对价值 分析与整合任务时,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会自动地在个体脑 海中“涌现出来”,如同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同时,当军人 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入到“意识潜化”阶段后,其核心价 值观将作为一种心理“习惯”,产生一种“惯性”,自然地、内在 地、持久地驱动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效果上的持久性。 五、行为外化 人的观念最终会导致和促进人的行为。军人核心价 值观只有外化为行动,在战斗中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和内 在动力,才能真正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无数实践证 明,“军人的爱国精神、勇敢精神、武德等精神因素,之所以 重要,就在于其能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效地增强部 队的战斗力。” ” 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就是指军人核 心价值观转化为可见的行为,对军事斗争实践产生积极的 树 : 2013・11 一 内在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而“无意识转化”则是指自动 地、无意识地将内在的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是一种高层 次的、理想的外化方式。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是要 达成这样一种境界,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动地转 化为军事斗争准备的行动。 二是外化的反馈性。外化的过程是双向的,它既是核 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物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观的反馈 和强化过程。如果个体的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现实的言行, 同时这种言行得到群体的认可、赞扬,或者对工作实践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则个体的价值观就会得到反馈性的强 化;反之,也会得到反馈性的弱化。 三是外化的迁移性。心理学的迁移主要是指学习的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本质是在一 种情境中形成的某种心理技能能够在另一种类似的情景 中自然而然地发生。其实,人的价值行为也存在着迁移的 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价值行为方式经过实践得 以巩固成为习惯后,亦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发生迁移作 用,能自动按照已经习惯化的价值行为方式行动。军人核 心价值观行为的迁移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从战斗力形成 与提升的要求看,军人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观念方法灵活 运用到各项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提高核心 价值观行为外化的迁移性,从而提高核心价值观践行效果 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1】Maio G.R.and Olson J.M.,Values as truisms:evidence and implic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1998. [2]何颖.论非理性因素在人事中的作用[ 北京:求是学 刊,1989,(3). 【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87. 【5】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