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检测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我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 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
害程度,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
治技术规范》等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测尘机构设置
******
工作职责:负责本矿范围的测尘管理和指导工作, 负责检查测尘人员的工作
质量,了解、评价防尘工作开展情况,定期上报测尘报表。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
重超标的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二)测尘的项目及要求
对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从全面了解和掌握粉尘的物理化学性状出发,
需要监测的项目很多,如粉尘的形状、密度、粒度分布、溶解度、浓度,粉尘的
化学成分及荷电性、 爆炸性等。从安全和卫生的角度出发, 日常监测的项目包括,
粉尘浓度、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和粉尘的分散度等。根据我矿实际情况,
只能测定空气中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和粉
尘的分散度暂时不能自行测定,每半年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代为测定。
1.粉尘浓度
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颗粒数。
表示方法有两种, 即质量浓度
( mg/m3)和数量浓度( ppm/cm3)。
在粉尘浓度的测定中,由于粉尘粒度的大小不同, 进入人体呼吸道部位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同, 所以,又将粉尘浓度分成两类, 即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总粉尘浓度:指全部悬浮于空气中可进入人体的粉尘的质量或数量, 并以总粉尘浓度采样头采集到的粉尘的全部质量或数量来表示。
呼吸性粉尘浓度: 指能被吸入到人体肺泡区内的粉尘。 在进行呼吸性粉尘采样时需使用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2.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游离二氧化硅是指未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结合的二氧化硅, 常以结晶状态存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多少对尘肺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
高致病力越强。
3.粉尘分散度
指粉尘各粒径区间粉尘的数量或质量占总粉尘的数量或质量的百分比,
即粉
尘粒径的分布情况。
粉尘的粒度分布情况在尘肺致病因素中有重要影响, 不同粒径的粉尘进入人
体呼吸道的部位不同, 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分散度越高, 微细粉尘占得比
例越大。
(三)粉尘的卫生标准
1.相关概念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有害因素浓度表现形式之一,
它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 8h 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
15min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3)最高容许接触浓度
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2.《煤矿安全规程》中对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的规定
我国粉尘卫生标准对煤矿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规定是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
硅( SiO2)含量为依据。 这一标准对我国煤矿的防尘工作起了一定的积极和指导作用。《煤矿安全规程》( 2016 年版)明确了煤炭系统执行的粉尘浓度卫生管理标准,见下表。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要求表
粉尘 种类 煤尘
粉尘中游离 SiO2 含量
% ﹤10 10~ 50
最高允许浓度/( mg.m-3) 总粉尘
4 1 0.7 0.5 4
呼吸性粉尘
2.5 0.7 0.3 0.2 1.5
矽尘
50~ 80 ≥ 80
水泥尘
﹤10
(四)测尘周期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 规定: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对生产性粉尘进行监
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1.总粉尘
(1)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
2 次,地面每月测定 1 次。
(2)粉尘分散度,每 6 个月测定 1 次。
2.呼吸性粉尘:每月测定 1 次。
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每 6 个月测定 1 次,变更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
1 次。
根据我矿实际情况,每半月测定一次空气中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即每月测定 2 次。
(五)测点的选择
根据采样目的, 选择采样地点。 一般可选择在尘源的下风侧, 粉尘扩散得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 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 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与移动设备上。
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要求, 可选择定点监测或个体监测的方式进行粉尘监测,经测尘机构成员讨论决定我矿采用定点监测的方式进行粉尘监测,井下、地面作业场所测点的选择和布置见下表。
(六)测尘方法及合格率计算
1.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
测尘点应布置在尘源的下风侧粉尘扩散的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 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底板高 1.5m 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 在薄煤层及其它特殊情况下,呼吸带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随之变化。
2.测尘方法
(1)《煤矿安全规程》第六百四十一条规定:粉尘监测应采用定点监测、个
体监测方法。
(1)个体监测方法是指用佩戴在作业人员身上的粉尘浓度个体采样器连续
在呼吸带抽取含尘空气,测定一个工班内作业人员所接触的平均粉尘浓度的方
法。所测得的结果对了解作业人员每天实际接触的粉尘浓度以及评价粉尘对作业
人员健康的危害具有实际意义。
我国煤炭行业使用的粉尘浓度个体采样器的分粒特性应当符合
BMRC 曲
线,即分粒的尘粒最大空气动力学直径为
7.07 μm,其沉积效率为 0。50%的沉积
点的粉尘粒径为 5.0 μm。
个体采样是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空气中粉尘
8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
下式计算:
式中 TWA —— 空气中粉尘 8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mg/m3;
m2—— 采样后的滤膜质量, mg;
m1—— 采样前的滤膜质量, mg;
Q—— 采样流量, L/min ;
480——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以 8h 计, min 。
(2)定点监测是采用定点长时间或定点短时间采样方法对作业场所粉尘浓
度进行测定的方法。
定点采样时若采样仪器不能满足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 可在全工作日内进行分次的 1h 以上的长时间采样,或分次的短时间 15min 采样。空气中粉尘 8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下式计算:
TWA=( C1T1+C2T2+ ⋯+CnTn) /8
式中 TWA —空气中粉尘 8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mg/m3;
C1、 C2、 ⋯、Cn —长时间采样或短时间 15min 采样测得空气中粉尘浓度,
mg/m3;
T1、 T2、⋯ 、 Tn —劳动者在相应的粉尘浓度下的工作时间,
h;
8—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
8h。
(2)煤矿粉尘浓度(全尘、呼吸性粉尘) 、游离 SiO2 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测
定应按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
(3)我矿采用 CCGZ-1000 型直读式测尘仪测定粉尘浓度, 即采用定点监测
的方法对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进行测定。 测定粉尘浓度时严格按测尘仪操作方法进
行操作,将直接读数记录于手册上,出井后填制检测记录报表。
(4)我矿采用短时间接触粉尘浓度检测数据,每个测点检测
3 次,每次为
5min,检测时间为 15min,然后取其平均值,与短时间接触粉尘容许浓度
2 倍进
行比较,不大于 2 倍即视为合格,否则为超标。 (即煤尘中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 粉尘浓度极限值为 8mg/m3 和 5mg/m3,岩尘中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为
2mg/m3 和 1.4mg/m3)
3.测尘合格率计算
(1)按以下原则计算全矿井测点数
N
1)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迎头按以下工序计算测点
①普采面:割煤、打眼、放炮、回柱放顶、多工序作业、其它工序(浓度取
其平均值) 5 个测点。
②综采面:割煤、拉架、移溜、多工序作业、其它工序(浓度取其平均值)
5 个测点。
③炮掘面:打眼、放炮、多工序作业、装岩(机械或人工) 、其它工序(浓
度取其平均值) 5 个测点。
④综掘面:破岩、出渣、多工序作业、装岩(机械或人工) 、其它工序(浓
度取其平均值) 5 个测点。
2)转载点测尘点:按巷道长度计算,不足
1000m 的巷道,取各转载点粉尘
浓度的平均值作为一个测点。大于
1000m 的巷道作为两个测点。
3)主要硐室:包括配电室、水泵房等都作为单独一个测点。 (2)按以下方法计算测尘合格率
X= (M/N ) ×100%
式中 N---实测粉尘点数(个);
M--- 合格粉尘测点数 (个)。指实测粉尘浓度符合煤矿粉尘浓度卫生管理
标准的测点总数。
(七)测尘报表管理
1.建立粉尘浓度测尘结果报告制度。通风科和测尘人员必须按以下规定及
时总结上报测尘结果,以便各级领导掌握防尘、测尘情况和采取对策。
(1)测尘员每半月向通风科和矿领导上报一份粉尘浓度测定报表。
(2)通风科每月向调度指挥中心上报一份粉尘浓度测定月报表。
2.测尘员应按计划定期进行粉尘测定和填写测尘表格,统计、计算和上报
测尘结果。测尘员有权监督井上、下防尘措施执行情况,发现违章作业,应及时
制止。
3.矿井要建立完善粉尘测点设置、 粉尘浓度计量分析、 粉尘浓度测定台账、
粉尘浓度测定半月报等资料。测尘人员现场测尘时,必须携带现场测尘手册。
(八)在线监测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在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分别设置 GCG1000 粉尘浓度传感器 6 台,并接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在线实时监测,监测采掘工作面粉尘浓度变化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