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物流基础

来源:好走旅游网
 近年来,人们走在城市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车身上标有“××物流”等字样的火车呼啸而过,还可以看到挂有“××物流公司”的招牌日见增多,更可以看到路边电线杆上“某某物流”的广告找找摇摇,物流热一时风靡了大江南北。下面这些物流企业的形象标识你认识吗? 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1.人类的流通活动

• 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三部分。而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就是

1

流通。

• 所有权的更迭问题就是货币转换为商品、商品转换为货币的问题(货币流通);物的流转问题就是商品实物形态的转移问题(实物流通)。前者被称为商流,后者被称为物流。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

2.物流的定义

• 2003年,美国物流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对物流的最新定义(简称“03定义”)是: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

2

正向和反向流通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求。

• 在欧洲,欧洲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ELA)1994年公布的物流术语中,对物流下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 我国2006年12月4日正式颁布、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中给物流(Logistics)下的定义是: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 总结

• 物流活动是由一系列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从采购到生产、销售再到回收,各个领域都包含物流活动。

二、物流的效用

现在,人们已经认同“流通创造价值”,是因为流通过程中同样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产生了附加值。而物流活动创造

3

价值在于它在物资流转、运动过程中形成了: • 时间效用

• 空间效用(场所效用) • 形质效用(加工附加价值)

时间效用

“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称为“时间效用”。 1.缩短时间创造效用 2.弥补时间差创造效用 3.延长时间差创造效用

空间效用(场所效用)

“物”的供给者和需要者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由于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而创造的效用,称为“场所效用”也称为“空间效用”。物流创造场所效用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活动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场所效用或者空间效用。

 物流创造空间效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4

空 间 效 用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效用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效用

3.从当地生产流入外地需求创造场所效用 形质效用(加工附加价值)

加工是生产领域常用的手段,并不是物流的本来职能。但是,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一定的补充性的加工活动,这种加工活动不是创造商品主要实体,形成商品主要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带有完善、补充、增加性质的加工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形质效用(加工附加价值)。

综上所述,物流的作用不只在于使物品发生物理位置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产生时间和空间价值的增长。它可以通过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活动创造时间效用、空间效用、形质效用。所以,物流业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三、物流的分类

按照物流系统的层次分类

5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的总体物流活动,也称为社会物流、大物流,它是由若干个微观物流网点有机构成的物流系统,具有综观性和全局性特点。 中观物流主要指区域物流与城市物流。

 微观物流也称为企业内部物流、小物流,指生产者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  按照物流系统运动的过程分类

 供应物流 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料时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 生产物流 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涉及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

 销售物流 主要指企业在出售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 回收物流 主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及伴随货物运输或搬运中的包装容量、装卸工具及其他可再用的旧杂物等,经过回收、分类、再加工、使用的流动过程。  废弃物流 将经济活动或人民生活中失去原有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运,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  按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分类 可将物流系统分为 • 运输功能子系统

6

• 仓储功能子系统 • 装卸搬运功能子系统 • 包装功能子系统 • 流通加工功能子系统 • 信息处理功能子系统 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 可以将物流分为农村物流、城市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按照物流系统的客体分类

可以将物流分为粮食流、钢材流、烟草流、木材流、医药流……

 按照物流主体的性质分类

 第一方物流(First-Party Logistics):是指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提供的物流活动。即由制造商或生产企业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称之为第一方物流。

 第二方物流(Second-Party Logistics):是指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一般从事第二方物流的公司属于分销商。

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也称外包物流或合同物流,即买方与卖方之外的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  第四方物流(Fourth-Party Logistics):供应链的集成商。即物流咨询、集成服务企业。

7

四、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物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

顾客需求不断升级、订货周期说短、“横向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得不关注企业物流之外的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摒弃了局部管理的思想,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整体优化。其基本思想包括:系统的观点、共同的目标、新型企业关系、全新的库存观念、集成化的管理思想。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供应链下的定义是: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供应商的供应

供应商 用户的用

用户 核心企业 供应源 需求汇

物料流 信息流 资金流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理念是物

8

流管理中最新的发展,实质是在更大的系统(整个供应链)中,考虑实体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协调与配合,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提高物流过程的效率与效益。

• 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定义为: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传统企业中,生产与经营系统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而且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要实现快速、准时的交货;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供应;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的反馈与共享;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