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1月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
Vol.27No.1%Jan.2010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理论
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
陈剑锋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首先介绍了城市群、产业集群和演化的相关理论,从制度、动力、过程和模型3方面对城市群和产业
集群的演化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探讨了目前对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演化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重点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和研究目标。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群;演化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01-0081-03
1产业集群、城市群和演化理论
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
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D.Norman(2001)研究国家产业集群政策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OECD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政策意义及产业集群政策设计的原则。IvanTurok(2003)通过对苏格兰电影电视产业集群绩效的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比地方网络对创意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持久性的影响更大。Dahl(2004)认为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发展产业集群的结果是不好的。Brenner(2006)通过研究德国的长期产业集群,发现具有好的产业集群的地区拥有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悠久的制度历史。Arita(2006)认为日本的产业集群的促进政策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McDonald(2006)发现:大多数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的成长和产业集群内部合作的发展并没有显著的作用[1]。Newlands(2003)通过理论方法研究来识别产业集群中竞争和合作过程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对公共政策具有的重要意义。
(1920)解释了基于经济外部性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韦伯(192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随后,罗煦(1954)、佛罗伦斯(1948)进一步阐述了
聚集经济。
英国学者霍华德(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维宁(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邓肯(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研究开拓者当属法国地理学者戈德曼,他在考察北美城市化后发表了《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Megalopolis的观点被视为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他的SinceMegalopolis(1990)确立了他在城市群研究领域的地位。
演化理论的始祖是斯宾塞。而Velben(1898)首次明确地把达尔文主义引入了经济学,提出用达尔文的演化方法和比喻代替机械力学类似,把达尔文主义的变异、遗传和选择应用于经济学。1982年,纳尔森和温特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正式标志着演化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演化的动力研究
马歇尔(1920)发现了经济外部性与产业集群的密切
关系,认为外部性、企业间合作和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哲夫(1942)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克鲁格曼(1991)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经济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MachielvanDijk(2000)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的动力学。Carlos
2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演化的制度研究
迈克··波特(1998)提出了新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E
Quandt(2000)认为创新集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Anthony(2001)认为地理仍然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Caniels(2003)通过研究集群、技术学习和经济增
政策设计思路。薛东前(2000)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分析城市
收稿日期:2008-10-31
基金项目:湖北省软科学项目资助(2008DEA020);武汉市社科基金资助(08011)
作者简介:陈剑锋(1975-),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
·82·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
长,确定技术是最重要的聚集要素。Eraydin(200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创新和网络是产业集群的两大关键要素。
Cani觕ls(2005)进一步证明了区域聚集有助于企业的学习
和创新。Magee(2005)对1750—1970年间英国产业集群和区域网络的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产业集群和区域网络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Feldman(2005)认为企业家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区位选择中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
Brenner(2005)实证研究证明:大量创新过程和区域合
作有助于产业集群的演化。Arita(2006)对日本三大主要产业集群(Tama,KinkiandHokkaido)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和产业的联盟对产业集群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Giuliani(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邻近的企业间和企业内部中知识溢出呈现扩散的趋势,知识溢出有助于企业间的合作和生产率的提高[2]
。
DavidF(1995)指出全球经济正在培育多中心城市新
格局:城市网络。当两个或更多的相互独立的城市基于潜在的功能互补和更快更可靠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合作,将实现显著的范围经济,这就是网络城市演化的动力。
4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演化的过程和模型研究
J.Vernon(2000)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
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HenryG(2001)指出了基于地理的贸易流和要素价格是如何影响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Chiaroni(2006)通过对欧洲5个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的产生具有两种主要模式:自发集群和政策驱动集群,两种模式是共存的,呈现出混合的过程。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1933)的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美国地理学者乌尔曼(1957)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城市群内外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影响深远。弗里德曼(1964)结合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化相关模式。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1968)揭示空间扩散的多种形式加深了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哈盖特和克里夫提出区域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模式。卢德耐里(1985)总结了区域城市群体相互联系的7种类型。麦克尔劳林(1985)强调城市群应当通过理性规划的约束达到空间持续平衡发展。帕佩约阿鲁(1996)展示了全球城市系统网络化发展的模式。Kr覿tke(2007)认为城市群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重点研究了知识经济中欧洲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的发展路径和不同部门的现状[3]。
PhilippeMartin(2001)综合了Krguman的新经济地理
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XuWX(2006)运用动态方法构建产业集群和城市化交互作用的动态模型。
Sonobe(2006)利用1976—1996年的台湾产业普查数据,通
过回归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证明了产业集群倾向于在城市郊区形成。黄祖辉(2005)认为集聚式城镇化发展新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5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有的演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演化、制度和技术演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路径依赖和动态收益递增理论在演化中的作用,对产业集群的演化没有系统的论述[4]。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城市群的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是没有学者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分析城市群的演化机理。现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制度机制研究中,偏重于正式制度的研究,非正式制度的研究不足,对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动态博弈过程和反馈机制没有涉及[5];在动力机制的研究中,动力传导机制和动力交互作用机制没有系统的研究;在关联机制的研究中,没有从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生产网络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演化的关联性;没有对演化过程中的制度机制、动力机制和模式的设计与选择进行深入探讨;没有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动力模型、关联模型和扩散模型。
综上所述,学者们忽略了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内在关联,仅仅单纯探讨了产业集群演化机理和城市群演化机理,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制度机制、动力机制、过程和模式分析、演化模型的构建和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城市群演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如何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研究框架构建
6.1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演化机理。
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演化机理的研究应注重:产业集群演化的制度变迁与安排;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生产网络的演化;国内外产业集群演化的比较分析;城市群演化的制度变迁与安排、典型模式、动力机制和过程分析;国内外城市群演化的比较分析。
(2)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制度机制。外生性正式制度(合同、产权、宪法)与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协同与变迁,内生性非正式制度(规范、习俗、社会资本)与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协同与变迁,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外生性正式制度和内生性非正式制度的动态博弈过程,制度反馈机制和路径选择等应是重点关注的制度机制。
(3)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包括: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演化动力的比较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源动力;基于产业集群
第1期陈剑锋: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83·
图1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研究的逻辑关系
的城市群演化的动力的类型(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动力传导机制和动力交互作用机制。
(4)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关联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关联机制的研究内容有:基于正式制度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关联;基于非正式制度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关联;基于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生产网络的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关联。
(5)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过程和模式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分为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4个阶段的制度机制设计与变迁、动力机制设计与选择、模式设计与选择以及社会福利分析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6)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模型构建与政策设计。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模型构建包括动力模型、关联模型、扩散模型的构建,此外,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政策设计也有重要研究价值。
(7)应用研究。
以国外典型城市群为例,从上文论述的6个方面入手,实证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
以上7个方面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各方面间的研究逻辑关系见图1。
6.2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研究目标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研究目标是:①构建基
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制度机制;②系统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动力机制和关联机制,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过程和模式,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的三大模型;③通过应用研究,为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思路。
参考文献:[1]
MCDONALD,FRANK.TSAGDIS,DIMITRIOS.HUANG,QI-HAI.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clustersandpublicpolicy
[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Development,2006,18(6):
525-542.
[2]
GIULIANI,ELISA.Towardsanunderstandingofknowledgespilloversinindustrialclusters[J].AppliedEconomicsLet-ters,2007,14(2):87-90.
[3]KR覿TKE,STEFAN.MetropolisationoftheEuropeanEconomicTerritoryasaConsequenceofIncreasingSpecialisationofUr-banAgglomerationsintheKnowledgeEconomy[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7,15(1):1-27.
[4][5]
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陈剑锋.试论产业群的核心能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104-106.
(责任编辑:查晶晶)
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FrameworkConstructionfortheEvolutionofUrban
AgglomerationBasedonIndustrialClusters
ChenJianfeng
(SchoolofEconomics,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Thepaperfirstintroducestheurbanagglomeration,theevolutionoftheindustryclustersandrelatedtheories,fromthesystem,power,processandmodelofurbanagglomerationsandtheevolutionofindustrialclusterstothereviewandanalysisofurbanagglomerationsandtheevolutionofindustrialclustersoftheexistingproblems,andconcludeswiththeevolutionofurbanagglomerationbasedonindustrialclusters,logicalframeworkandresearchobjectives.KeyWords:IndustrialClusters;UrbanAgglomeration;Evolu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