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艺苑I I 文艺直通车 民生类节目受众欣赏的悲剧化倾向 高收视电视节目的悲剧意识与伦理边界 口冷凇张丽平 近年来,在电视日益平民化的浪潮中,电视媒体为私 人故事、个人情感的公共表达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和更宽 广的渠道,涌现出一大批以“秀”人间悲剧为题材的电视节 目。悲剧色彩一度成为电视节目的流行元素,充斥在我国 的情感故事类节目、调解类节目、谈话类节目、电视剧乃至 新闻节目中。 民生新闻道家长里短。徒引众人围观 自2o02年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揭 起电视民生新闻的大旗后,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遍地开 花,异常繁荣。但民生新闻在崛起、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理 解的偏误和盲目追求收视率等,很多民生新闻市井化、庸 俗化倾向明显。家长里短早已成为重要选题:文盲、法盲、 流氓“闪亮”登场,醉鬼、色鬼、赌鬼依次上台:儿子不养老, 半夜砸玻璃,老人镜头前啼哭诉苦,记者劝说调解,忙得不 可开交;楼上暖气漏水,淹了楼下邻居,邻里之间恶语相 向,供暖公司、小区物业齐上阵,协调各家责任……类似这 种题材每天呈现在电视荧屏之上,活跃在百姓的锅碗瓢盆 之间,引来众多观众围观,节目的收视率也随之上升,而收 视率越是上升,民生新闻中的市井化、庸俗化现象越是不 减反增。 民生新闻本应是传达民情民声民意的重要载体.车 祸、火灾、自杀、吵架、偷情、捉奸。这岂是民生的现状?民生 新闻一味的呈现星、腥、性、新、奇、特,假、恶、丑的信息,一 味的在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窥探欲望上大做文章,最 后恐怕只会歪曲了民情,干扰了民声,误导了民意。悲剧意 识的泛滥是民生新闻的悲剧,民生本是大概念,而不单是 家长里短这些事,应该把镜头对准更广阔的现实。展现社 会中最真实、最美好而又积极向上的一面 苦情剧“凄风惨雨”一片。只留眼泪大把 苦情剧是电视剧中最具悲剧意识的一种类型,苦情剧 作为一种风潮也曾横扫过我国的电视荧屏。受到了很多观 众的追捧和喜爱。很多苦情戏如《青青河边草》《蓝色生死 恋》《哑巴新娘》等已被人们奉为经典,至今依然津津乐道。 大多苦情剧都宣扬“忠孝节义”的优良传统美德,主人公多 经过重重困苦与磨难.以“忍”为先,最终达成一个善有善 报的结果。一些经典的苦情剧虽然情节有些“童话”,但是 细细回味也让观众看到了真善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 实现了传达“忠孝节义”的效果。但是随着苦情剧的发展, 大量的苦情剧走上了为赚眼泪而赚眼泪之路,显得苍白、 颓势。如苦情剧《我的丑娘》的播出,尽管收视不俗,却引来 了不少的批评。母爱应被歌颂,但《我的丑娘》展现的是扭 曲人性的母爱.让人有种被“愚弄”的感觉。不少苦情剧都 造成了“凄风惨雨一片”的悲剧效果。但是也只是留下眼泪 把,并没有给观众带来能与现实勾连的更深层次的思 考。随着苦情剧的泛滥,能让人哭的方法也变得大同小异, 有不少网友评论苦情剧是“土到连渣都没得掉的情节.加 上听得起鸡皮疙瘩的主题曲,再加上做作的对白……”一 些电视剧不惜扭曲人性、扭曲情感来呈现一种悲剧效果. 结果造成的是当今文化的悲剧。在2009年5月18日的 “2009中国影视编剧塘栖雅集”论坛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 司长李京盛特别指出:“如今荧屏的亲情伦理剧已经有些 变昧,进入了‘三破一苦’(指: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 姻以及家庭苦难题材)的怪圈,‘继母、继父、丑娘’等题材流 行,这是一个十分不好的现象,应当杜绝扩大化。” 人生百昧,苦自在其中。这种具有悲剧意识的苦情剧 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正常情感需要.也是观众生活的 一种调剂。只是要正确把握悲的度,不为了悲剧而悲剧。除 了眼泪之外,应该让观众在苦情剧中感受到超出悲剧和眼 泪之外更重要的东西。 访谈情感调解类争相登场,能断几桩家事? 随着私人情感日益进入公共领域,访谈类节目、情感 调解类节目逐渐成为荧屏宠儿,江苏卫视的《人间》、东方 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北京卫视的 《幸福秀》等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一些电视台还运 用“错位竞争”的举措.使观众在多个时段均能收看到此类 声屏世界2012/6 e 39 l视听艺苑 文艺直通车 l 节目。情感故事访谈类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播出以 来,从采访名人逐渐过渡到关注普通百姓。在类型上也由 又叫座”的节目是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初的单纯倾诉型转变为寻求帮助型,电视媒体的调解功 能被日益挖掘并不断强化。情感调解类节目着眼于普通百 姓的困惑,更多地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电视随着社会 发展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趋势,也是好事。但是一些电视 电视节目展现人文关怀,需要“真诚沟通” 只是关注悲剧、放大悲剧甚至“制造”悲剧并不是人文 关怀,人文关怀要立足现实,展现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一 面,给人以希望和启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真诚・沟 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和经济利益,一味的放大不幸,放弃 了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突破了道德底线。在很多访谈 节目或情感调解类节目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手足反目成 仇、婆媳大打出手、儿子不养爹妈、小三和原配辩论……在 现场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家庭成员分成两个阵营,有的 带着大墨镜、有的压低帽沿、有的“大方”的直面观众,两方 都声嘶力竭,剑拔弩张,有的哭,有的喊,有的骂。激动之处 主持人、嘉宾纷纷落泪;愤慨之处,现场嘉宾中途离场,即 便现场失控也在所不惜,甚至一些节目在刻意寻求这种失 控效果以吸引更多围观的眼球……说到底家庭的纷争十有 八九皆为一个“利”字,有的争房子,有的争票子,而亲情则 完全被利益所淹没,人 性的自私与丑陋在这里被无限地集 中展示并放大。 更有甚者,有的访谈类、调解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 率,迎合观众的期待心理,制作者、嘉宾、现场观众“合谋” 来制造一场“精彩”的冲突。表演逼真、矛盾突出、情节曲 折,用这种手段来蒙骗观众,吸引眼球。2011年6月29日, 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放了一期《我给儿 子当孙子》节目,二十几岁的男子许锋与妻子在节目中因 为拆迁房的问题对自己的父亲百般侮辱,出言不逊.展现 了一个十足的不孝子形象。这期节目播出后,众多观众和 网友被激怒,甚至有看过节目的人在餐馆看见这个“不孝 子”要出手教训。不久之后.此节目的“不孝子”迫于舆论的 压力向媒体澄清:他只是石家庄一物业公司的保安,因一 个阿姨介绍,和同事老李扮演了视频中的“嚣张儿子”和 “可怜父亲”。“自己只是拿了150块钱劳务费演了一场 戏。”造假行为一经披露又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广电总局对 此也做出了严肃处理,下发《关于对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 违规问题的通报》,对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给予暂 停播出30日的严肃处理,并责成河北省广电局依法吊销 河北九天传媒有限公司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 证》。节目造假,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伦理道 德观念.不仅损害了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和信誉,而且造成 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通俗”和“庸俗”绝不可等同.涉及伦理道德的节目应 在思想品位和收视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打造“既叫好 声屏世界2012/6 通》系列就做出了十足的人文气息。《真诚・沟通》每个短片 长度仅一分钟左右,每期由一个主人公讲述自己的一个真 实故事,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循环播放。在这个节目的内容 中也有不幸、悲剧和无奈.有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无 奈和自己创业的艰辛,有做了二十多年影楼工作的儿子没 给自己的父亲拍过一张照片的遗憾和后悔,也有相依为命 的老伴儿瘫痪在家的凄凉与无助,但是《真诚・沟通》中却 没有抛弃、抱怨,没有打骂、啼哭,没有“狗血”的剧情,有的 是大学生白手起家开起馒头铺走向致富路的信念,有的是 儿子为弥补遗憾给全村耄耋老人拍照的行动,有的是丈夫 为瘫痪妻子亲手制作上下楼电梯的相濡以沫……《真诚・ 沟通》通过当事人最坦诚直白的讲述,来展现一个个发生 在观众身边的小故事。它所关注的是平常小事,也是普通 的老百姓,没有悬念的设置,没有曲折的剧情,在创作方法 上运用的是小人物的“自述式写真集”,虽然短小、平实,但 是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对人是积极正面的向上的引导, 能够让观众真正为之动容。 电视媒体占用着公共资源,应该肩负起公共服务的社 会责任.如果仅盲目地追求收视率和经济利益,刻意地放 大不幸、迎合观众,制造大量低俗的电视节目,只会在浪费 公共资源的同时也浪费百姓宝贵休闲的时间。更是对电视 公共服务功能的彻底背叛。在2011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 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 见》中,明确提出“三不”,即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 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 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在这一契机下很多电视节目 制作者应该跳出收视率至上的怪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 在节目质量和品位上。电视媒体要引导观众,制作出人文 关怀的高品质电视节目.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观众的兴趣。 艺术强调呈现真善美,电视艺术也不例外,电视从业人员 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姿态,谨记我国媒体的性质和宗 旨,用电视真诚地与观众沟通,打造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文关怀.建立这个时代积极向上 的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