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为例
邹德玲1 丛海彬2
(1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ꎬ浙江宁波315100ꎻ2宁波大学商学院ꎬ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以浙江省6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ꎬ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ꎬ得出结论:浙江省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ꎬ目前表现出严重两极分化局面ꎮ长期以来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代表的三角形发展模式ꎬ使其在资源获得、政策扶持等方面优势显著ꎬ尽管以此3个城市为中心ꎬ实现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ꎬ但范围有限ꎬ新城市群发展模式有待形成ꎮ另外ꎬ浙江省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较高水平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沿海分布特点ꎮ由此ꎬ如何实现浙江省域范围内沿海经济、城镇发展向内陆扩散ꎬ是实现全省经济、城市共同发展的着力点ꎮ关键词:县域城镇化ꎻ服务业ꎻ耦合协调
0 引 言
中国城镇化建设在过去数十年间ꎬ历经起步、波动、停滞、高速和平稳发展数个阶段ꎬ最终实现城市化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3%上升到2015年的57.35%ꎮ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ꎬ如何提高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问题甚嚣尘上ꎬ逐渐成为现实发展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ꎮ中国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ꎬ明确提出要将其与繁荣服务业相结合ꎬ并不断拓新政策、体制ꎬ最大程度释放服务业产业发展潜力ꎬ从国家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ꎬ确定服务业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ꎮ理论界更是加大了对城镇化与服务业如何协调互促发展的探讨研究ꎮ江小涓(2004)对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ꎬ发现城镇而在关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探讨中ꎬ均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1]ꎮ
得出了二者互为促进ꎬ互相支撑的基本结论ꎬ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将推进城镇化建设与强化服务业发展一起抓的重要原因(李为、伍世代ꎬ2015ꎻ杨敏ꎬ2014)[2 ̄3]ꎮ唐保庆和宣烨(2016)认为城镇化发展对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以及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4]ꎮ李晓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建设扩张[5]ꎮ田侃和刘奕(2014)从发展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3个视角对城镇化与服务业协同发展进行了分析评论ꎮ认为尽管城镇化与服务业互相补充ꎬ互相促进ꎬ均在对方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ꎬ但理论研究却无法有效支撑现实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ꎬ想要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任重道远[6]ꎮ郭进和徐盈之(2015)将服务业区分成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ꎬ指出扭曲的城镇化会通过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供给、扩梅和何飞(2016)则认为服务业促进了人口集聚ꎬ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特色小镇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化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9NDJC275YBꎻ项目负责人:邹德玲)成果之一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特色小镇发展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三角为例”(项目编号:19YJC790210ꎻ项目负责人:邹德玲)成果之一ꎻ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LQ17G030001ꎻ项目负责人:邹德玲)成果之一ꎻ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机理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R2-039ꎻ项目负责人:丛海彬)成果之一ꎻ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项目编号:2018A610128ꎻ项目负责人:丛海彬)成果之一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培育项目———“宁波产城融合实现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邹德玲)成果之一ꎮ
作者简介:邹德玲ꎬ管理学博士ꎬ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ꎻ丛海彬ꎬ管理学博士ꎬ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区域经济ꎮ
80
邹德玲 丛海彬 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大土地财政规模、抑制城镇消费潜力等因素抑制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ꎬ并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对县域城镇创新活力ꎬ加剧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滞后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ꎬ发展ꎮ由此ꎬ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应该着具体步骤[12]眼于城镇化扭曲的矫正ꎬ更好实现二者之间相互×n的判断矩阵ꎬXij为i城
促进[7]市第①j项指标值构建指标数据如下:
ꎮ②指标无量纲化{Xij}mꎮ为消除指标量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时间并不长ꎮ
ꎬ其间经历了
纲差异而带来的影响ꎬ将指标划分为正负向两类进行国家动荡时期ꎬ城镇化建设甚至经济发展一度停无量纲处理ꎬ其中x滞ꎬ这使得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不高ꎬ且min(x(xij=(xij-min(xij))/(max(xij)-ij不同规模城镇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ꎬ二者之间))为正向指标ꎻxij=(max(xij)-xij)/(maxij发展步调不一致ꎬ使得彼此拉动力有限ꎮ但不可否)-min(xij))为负向指标ꎮ③指标同度量化ꎮ
Ym
认ꎬ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推进及服务业战略发展ij=xij/∑i=1
xijꎮ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ꎮHj=
地位提升的当今ꎬ二者之间有效协调发展水平已经n
取得长足进步ꎬ并表现出一定规律ꎮ浙江省作为长i=1
三角经济区重要一极ꎬ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时-kx∑YijlnYij中:k>0ꎬlnYij为自然对数ꎬHj>ij对于给定的j均相等ꎬ则有Yij=1/mꎬ此时0ꎮ若此
ꎬHj
m
很快ꎬ如何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取极大值ꎬ即:Hj=-k互相协调ꎬ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ꎬ促进产城融合=
∑i=1
(m1)ln(m1)
=klnmꎬ设K
意义重大ꎮ
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系数ln1
m
ꎬ则有0≤Hj≤1ꎮ⑤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F1.1 指标体系构建
jꎮ第j项指标xij差异性越小ꎬ则Hj越大ꎬ表明该指标对于城市间比较的作用越小ꎻ指标值差异通过研究现有成果[8 ̄11]发现ꎬ城镇化和服务业性越大ꎬ则Hj越小ꎬ此时该指标对于城市间的比较均为综合性指标且各自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很多ꎬ作用也越大ꎻ当xij无差异时ꎬHj要客观反映两个系统的发展情况ꎬ必须遵循系统义ꎮ由此ꎬ差异性系数的公式定义如下=1ꎬ此时该指标无意:Fj性、客观性、动态性及数据可获得性原则进行指标体系构建ꎮ本文依据城镇化内涵选取经济、空间和⑥确定权重λn
=1-Hjꎮ
jꎮλj=Fj/社会3个二级指标来表征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算ꎮ城镇化与服务业两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可通过∑j=1Fjꎮ⑦综合评价指数测
数ꎬ依据服务业测度标准选取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和行业结构4个二级指标描述服务发展水以下公式测算得到:Us=
∑n
j=1
λsjusjꎬ其中ꎬUs为S子平综合指数(见表1)ꎮ
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ꎬ反映该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表1 浙江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1.平2.ꎻu2 sj为耦合度与协调度
S子系统的第j项指标值ꎻλsj为指标权重ꎮ
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均GDP(元/人)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ꎻ
本文借助物理学耦合度原理ꎬ把城镇化与服务
系统 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人)
空间城镇化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ꎻ境内公里里程(公里)业的两个系统通过各自要素产生相互影响、彼此作社会城镇化社区服务设施数(个)ꎻ拥有医生数(人)ꎻ移动电话用
用的程度定义为耦合协调度ꎮ将城镇化和服务业户数(万户)的耦合度模型看作为“城镇化系统”和“服务业系服务业发展规模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元/人)ꎻ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系统
资(元/人)ꎻ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
统”的耦合协调关系ꎮ具体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元/人)ꎻ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D=
{(U1×U2)/[(U1+U2)×(U1+U2)]}1/2×T
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ꎻ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行业结构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ꎻ服务业固定资公式(1)中ꎬD为协调度ꎬU产投资比重(%)ꎻ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
化系统和服务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1和U2分别为城镇
(1)
ꎬC={(U1.2 研究方法
[(1
1×
1.2.1 指标权重确定与综合评价指数U2)/U1+U2)×(U取值在10+~U12)]}2为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度ꎬ之间ꎬC值越大ꎬ说明城为减少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ꎬ本文选择熵值
镇化与服务业的良性共振耦合性越好ꎮ需要说明
•
科技与经济 2019年6月 第3期 第32卷/总第189期
81
的是ꎬ系统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成正比ꎬ也就是说ꎬ低发展水平的系统之间也可能具有较高的耦合度ꎮT=αU1+βU2代表不同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ꎬ用来考察不同系统发展水平对整个系统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ꎬ其中ꎬα、β为待定系数且α+β=1ꎮ结合城镇化与服务业相关文献ꎬ根据相关领域专家建议ꎬ认为城镇化与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同等重要ꎬ即α=β=0.5ꎮ
关于不同耦合度、协调度所代表的耦合协调类型ꎬ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13 ̄14]
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的状态ꎮ事实上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物流业提出的迫切需求ꎬ以及国家对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ꎬ具有优越物流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的浙江省ꎬ物流发展软硬环境得到飞速提升ꎮ物流业发展所产生的产业联动效应ꎬ也为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ꎬ从而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ꎮ
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来看ꎬ指数最高的为杭州市辖区ꎬ3个时点的平均指数为0.561ꎮ温州市辖区的城镇化指数居于第二位ꎬ但其水平要远远低于杭州市辖区ꎬ仅为0.349ꎬ排在最后一位的庆元县城镇化指数只有0.013ꎮ可以说整个浙江省的县域城镇化水平两极分化ꎬ差距显著ꎮ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层面ꎬ其显著性差异仍然存在ꎮ其中ꎬ服务业综合指数3个时点水平最高的为嵊泗县(0.442)ꎬ其次为宁波市辖区(0.430)、杭州市辖区(0.423)、温州市辖区(0.376)、绍兴市辖区(0.356)和义乌市(0.324)ꎬ最低的三门县为0.134ꎮ相比较于城镇化发展指数而言ꎬ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水平较为均衡ꎮ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ꎬ且繁荣的大城市有助于人口集聚ꎬ既促进了城市规模扩大ꎬ同时又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供给与消费平台ꎬ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ꎮ因此ꎬ虽然在考察时点中ꎬ某些城市在某些时点上的城镇化与服务业综合指数存在上下波动ꎬ但这并不能掩盖整个浙江省县域服务业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事实ꎮ
的基础上ꎬ将耦合度C
分为4个阶段ꎬ将协调度划分为6个层次ꎬ见表2ꎮ
表2 耦合度与协调度类别划分标准
取值范围
耦合度C
0<C≤0.30.3<C≤0.50.5<C≤0.80.8<C<1
所处阶段低水平耦合阶段颉颃阶段磨合阶段
高水平耦合阶段严重失调轻度失调发展调和型
初级融合协调型中级融合协调型高级融合协调型
融合协调度D
0<D≤0.20.2<D≤0.30.3<D≤0.50.5<D≤0.60.6<D≤0.80.8<D≤1
1.2.3 数据来源
本文以浙江省6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①ꎬ以2004—2014年为研究时间序列ꎬ选择2004年、2009年、2014年3个时间断面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ꎮ数据来自2005—2015年的«浙江统计年鉴»ꎬ并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进行了相应的合并处理ꎬ从而保证数据的连续性ꎮ
2 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运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ꎬ得出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ꎬ如图1ꎮ对比发现ꎬ各县域城市在3个时点上城镇化与服务业综合指数差异明显ꎬ服务业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432ꎬ城镇化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65ꎬ二者发展差异化显著ꎬ且从各县域城市来看ꎬ基本处于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高
3 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测度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ꎬ计算各时点、各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度与协调度②ꎮ从耦合度结果来看ꎬ杭州、宁波、温州市辖区服务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度排在前3位ꎬ处于相对较高水平ꎮ杭州市辖区3
图1 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综合指数
82
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2019Vo1.32No.3
•
邹德玲 丛海彬 县域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个时点耦合度分别为0.291、0.486、0.687ꎬ宁波市定位各有不同ꎬ基于自身先天禀赋以及长期积累0.分别为0.250、0.328、0.532ꎬ温州市分别为0.335、
的后天优势ꎬ杭州在建设全国领先城市的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ꎮ坐落于东海之滨的宁波更是及城市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结果较小335、0.398ꎬ均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ꎮ其余市辖区ꎬ但这并不充分发挥港口优势ꎬ实现了世界优良港口的打能掩盖其整体提升的事实ꎮ
造ꎬ并据此奠定了宁波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从耦合度所处阶段来看ꎬ2004年ꎬ只有温州市地位ꎮ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广受关注ꎬ其在中小2009辖区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水平处于颉颃阶段年ꎬ新增了杭州市辖区和宁波市辖区ꎮ到2014ꎬ到企业发展、小商品经济集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ꎮ准确的城市发展定位以及后续发年ꎬ杭州市辖区和宁波市辖区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展战略、制度、政策的跟进使得杭州、宁波、温州发展分别进入磨合期ꎬ而此时处于颉颃耦合发展阶具有极强的发展持续性ꎬ繁荣的经济为人口集聚段的城市主要是温州市辖区和绍兴市辖区ꎮ其余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吸引力ꎬ这也为城镇化城市虽然在直观图中无法看出其明显的颜色趋势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ꎮ事实上ꎬ2014变化ꎬ但事实上ꎬ数据结果显示即使是仍然处于同年ꎬ在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建设工作会议上ꎬ就提一耦合发展阶段ꎬ但其水平是处于上升趋势的ꎮ
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环杭州湾(以杭州、宁波为中从协调度数据结果来看ꎬ同样是杭州、宁波、温心)、温台沿海(以温州、台州为中心)、浙中(以金州市辖区的协调度最高ꎬ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ꎬ杭华、丽水、衢州为中心)三大城市群建设ꎬ这也是在0.州市辖区三个时点协调度分别为0.291、0.486、城市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的城市群建设新规划ꎮ随着三大城市群建设及其扩散效应的发挥ꎬ会不断市辖区688ꎬ为宁波市辖区为0.337、0.336、0.0.250、0.405ꎮ329、0.从协539ꎬ调程温州度上实现对周边城市的带动ꎬ从而逐步提高浙江省的整而言ꎬ温州市辖区一直处于发展协调水平ꎬ而杭体进步ꎮ
州、宁波市辖区逐步由2004年的轻度失调不断向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演进ꎮ其余城市虽然城4 结 论
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协调度更低ꎬ但也表现出不断第一ꎬ浙江省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整上升的态势ꎮ
体水平不高ꎬ两极分化较为严重ꎮ杭州、宁波、温州从协调度类型来看ꎬ2004年除了杭州、宁波市形成的“铁三角”已经成为浙江发展固有模式ꎻ第辖区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处于轻度失调ꎬ以二ꎬ尽管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ꎬ及温州市辖区处于发展调和水平之外ꎬ其余县域城但整体呈现明显的不断提升特征ꎮ且对于先天禀市均处于严重失调水平ꎮ至2009年ꎬ杭州、宁波、温赋、后天优势显著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来说ꎬ州市辖区均上升到发展调和水平ꎬ其余城市除了温其城镇化进展迅速、服务业遍地开花ꎬ使得二者在州市仍然维持发展调和水平之外ꎬ仍然处于严重失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ꎬ尤其是杭州已经进调水平ꎮ至2014年ꎬ杭州市辖区上升到中级协调发入到中级协调阶段ꎮ尽管某些城市仍然处在低度展水平ꎬ宁波市辖区同样上升到初级协调水平ꎬ而耦合的严重失调阶段ꎬ但其整体水平已经表现出显处于发展调和水平的城市除了温州市辖区之外又著的提升ꎮ第三ꎬ具有相对较高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增加了绍兴、台州市辖区ꎬ相应的由2004年、2009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ꎮ
年的严重失调水平上升到轻度失调水平的有余姚5 建 议
市、慈溪市、乐清市、嘉兴市辖区、海宁市、桐乡市、基于浙江省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现实状况ꎬ在促湖州市辖区、金华市辖区、义乌市、舟山市辖区、嵊进城镇化与服务业耦合协调水平提高方面ꎬ应充分泗县、温岭市、丽水市辖区13个城市ꎮ其余仍然处依托国家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于严重失调水平的城市ꎬ其在该水平内的整体协调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和温州市金融综水平表现出升高趋势ꎮ
合改革试验区的宏观战略发展背景ꎬ首先ꎬ进一步综上所述ꎬ杭州、宁波、温州市辖区一直以来都扩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ꎬ完善海洋产业体系ꎬ并坚是浙江发展的三驾马车ꎬ已经构成了浙江发展的稳持可持续发展道路ꎮ其次ꎬ进一步深化加快城市群定格局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ꎮ3个城市的发展发展战略ꎬ充分发挥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核心
•
科技与经济 2019年6月 第3期 第32卷/总第189期
83
城市的“领头羊”作用ꎬ促进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统筹联动ꎬ形成发展合力ꎮ在创新要素成为主流生产要素的宏观经济形势下ꎬ既要注意充分开发城市自身特色资源ꎬ形成差异化产业ꎬ同时ꎬ也要避免各自为政ꎬ促进不同城镇之间联动ꎬ形成互动发展模式ꎬ对外打造统一品牌ꎬ形成品牌效应ꎮ再次ꎬ始终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ꎬ继续发挥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竞争优势ꎮ最后ꎬ走创新发展之路ꎮ特别注重在产业发展方面创新机制的建立ꎬ探索适合地方特色、彰显自身优势的城镇化发展道路ꎬ实现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有效促进ꎬ实现二者之间高品质有机协调ꎮ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ꎬ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2] 李为ꎬ伍世代.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分析[J].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1):15 ̄18.研究[J].技术经济ꎬ2014ꎬ33(11):44 ̄51.
[3] 杨敏.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效应—基于PVAR模型的[4] 唐保庆ꎬ宣烨.“三元”城镇化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作用机
理ꎬ测度与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ꎬ2016ꎬ33(6):59 ̄76.
[J].经济研究ꎬ2004ꎬ1(4):4 ̄15.
发展———以成都市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ꎬ2016(2):47 ̄53.
[6] 田侃ꎬ刘奕.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机理:基于三种视角
的文献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ꎬ2014(6):38 ̄46.[J].财经研究ꎬ2015(12):118 ̄128.
[7] 郭进ꎬ徐盈之.城镇化扭曲与服务业滞后:机理与实证研究[8] 吕添贵ꎬ吴次芳ꎬ李洪义ꎬ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
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地理科学ꎬ2016ꎬ36(2):239 ̄246.
[9] 刘国斌ꎬ韩世博.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
学刊ꎬ2016ꎬ38(2):40 ̄48.
[10] 王建康ꎬ谷国锋ꎬ姚丽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
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地理科学ꎬ2016ꎬ36(1):63 ̄71.
[11] 郑长娟ꎬ邹德玲ꎬ王琳.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时空演化和行业集
聚特征[J].经济地理ꎬ2015ꎬ35(4):114 ̄122.应[J].中国工业经济ꎬ2017ꎬ(11):62 ̄80.
[12] 丛海彬ꎬ段巍ꎬ吴福象.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及其福利效[13] 徐维祥ꎬ刘程军.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
间格局及驱动力———以浙江为实证[J].地理科学ꎬ2015ꎬ35(11):1347 ̄1356.
[14] 刘雷ꎬ喻忠磊ꎬ徐晓红ꎬ等.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
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ꎬ2016ꎬ36(6):59 ̄66.
注 释
① 不包括2013年撤县设区的上虞市和绍兴县ꎮ② 篇幅所限ꎬ具体结果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ꎮ
[5] 李晓梅ꎬ何飞.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
ComprehensiveMeasurementofCoupledCoordinationDegreeofCounty
UrbanizationandServicesinZhejiangProvince
(1CollegeofLogisticsandE ̄commerceꎬZhejiangWanliUniversityꎬNingbo315100ꎬChinaꎻ
2BusinessSchoolꎬNingboUniversityꎬNingbo315211ꎬChina)
ZOUDe ̄ling1 CONGHai ̄bin2
servicesfor67countiesinZhejiangProvince.Theconclusionsareasfollows:theoveralllevelof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gzhouꎬNingboandWenzhouwithatriangledevelopmentmodelduringthepastdecadeshavesignificantadvantagesinobtainingre ̄sourcesandpolicysupportꎻalthoughradiationeffectonsurroundingcitiesisrealizedwiththesethreecitiesasthecenterꎬbuttheradia ̄tionscopeislimitedꎻthenewurbanagglomerationdevelopmentmodelneedstobeformed.Inadditionꎬthosecitieswhichshowhighlevel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serviceindustryinthecountiesofZhejiangalsopresentsthecharacteristicsofpointsoftheeconomyandurbanizationdevelopmentoftheentireprovince.
Keywords:countyurbanizationꎻservicesꎻcoupledcoordination
distributionalongsidethecoast.AsaresultꎬhowtorealizethespreadingdevelopmentfromthecoastaltotheinlandbecomesthekeyurbanizationandserviceindustryofZhejiangProvinceneedstobeimprovedfurtherꎬanditshowsseriouspolarizedsituationnow.Han ̄
Abstract:Byusingthecoupledcoordinationmodelꎬthisstudyanalyzedthecorrelationbetweencountyurbanizationandlevelsof
(收稿日期:20181203)
84
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2019Vo1.32No.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