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以正定古城为例

摘要: 正定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正定县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认真做好古城的建设与地域特色保护;第二,认真解决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第三,理顺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第四,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保护古建筑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正定古城 建筑遗产 古城旅游 遗产保护

引言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正定古城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打造了古色古香的正定古城风貌,突出了旅游形象,本文就是以正定古城发展为例,探讨如何处理好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正定古城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

正定县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随着滨河新区项目的启动,正定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呈现一片大好之势。将会打造成为“古新辉映、城河交融”的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和滹太新区。

1.正定旅游资源概况

正定拥有的观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三国名将赵子龙的故里、拍摄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影视基地荣国府、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千年巨型辰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力的观光资源。它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临济寺是临济祖庭,在国内外佛教界名声显赫,影响巨大。著名佛教理论家方立天教授曾经高度赞赏临济寺的历史作用,他说“正定在佛教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一个是隆兴寺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临济寺的思想内涵”。“临济祖庭”使正定的佛教旅游资源在国内上升一个很高的层次,临济宗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还有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天宁寺、开元寺等,这些古寺庙中的古建筑造型奇特,别具一格,隆兴寺九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开元寺须弥塔与钟楼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该塔精巧华丽,壮观秀逸。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济寺澄灵塔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的,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众多寺塔殿阁,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巍巍壮观,绚丽多彩,见证着正定千年沧桑。

2.古城开发成功的经验

1.必须打造出古香古色的正定古城风貌

丽江发展模式中,通过对古城风貌的打造,使得丽江从一座“死城”变成“活城”。正定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按照正定历史文化街的模式包装古城正定,使县城内体现一个“古”字。

2.坚持保护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以上几座古城开发中所共同遵守的原则。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利用遗产的同时保护好遗产,使资源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

3.突出正定古城旅游形象

江南六镇开发模式中,六镇紧紧问绕着其核心卖点“江南水乡古镇”的形象,展开了古城建设;西递、宏村的开发其形象口号也是深入人心。正定古城开发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发展模式。

4.坚持政府主导

平遥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坚持了政府主导。因此正定开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鼓励古城旅游开发。

5.要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西递、宏村就是充分利用了其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优势,大打世界遗产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定也有寺庙是世界遗产,应该大力推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 加强旅游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突出旅游主题。无论是意大利丽晖谷,还是法国枫丹白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旅游主题,有主题才能有精髓,才是吸引游客的金子招牌,正定就缺少能够吸引游客的主题,在这方面,需要像国外借鉴。

3.正定古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保护问题,具体表现在:

3.1重视旅游经济发展,轻视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屈从于旅游发展需要。将旅游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向文化遗产要效益,文化遗产保护与实际现状尚存差别,打文化牌的主要目的成为了另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与旅游收入难成比例。文化遗产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明显不足。尽人皆知的原因是由于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没有直观性,同时,还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投入资金大,投资时间长,短期难以见到效益的特点,而地方一任领导在短短的任期内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短期难以见效益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来,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欠账越来越多。这就造成利用文化遗产做旅游经济文章的较多,对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投入的少,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没有合理的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只能成为“守摊子,看房子”部门。

3.2文化遗产保护高标准严要求,文物保护体制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高,难以同文化遗产保护高要求步调一致。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方面,正定县同其他地区相比明显滞后,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就国家而言,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文物、建筑、规划、旅游乃至宗教等多部门管理,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出现协调合作难等诸多问题。在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中,真正懂得保护管理的人为数不多,严重制约着对旅游资源做出科学、及时的保护决策,人才和资金匮乏是困扰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

3.3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有着“与生俱来”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建设就意味着有破坏。主要体现在:一是文物部门作为“弱势单位”在规划建设前期审批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言权,难以参与其中进行事前监督;二是建设单位不注重地域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设,文物保护与管理部门没有监管的权力。

3.4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短视行为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对可持续发展模糊的看法和短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一是只看重文化遗产的眼前利益,不关心具体的保护、发掘和长远发展。没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没有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二是只看重古城设施建设,忽略文化资源开发。没有从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正定县佛教文化的发掘停留在“建庙,塑金身”的初级阶段。三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不关心资源保护人才的培养。这些短视行为背离了风景名胜资源、旅游经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障碍。

三、保护建筑遗产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

多年的实践表明,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风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风景区,反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靠在旅游过程中不断的见识、不断的获取知识得到满足的,因此,在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上,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1、认真做好古城的建设与地域特色保护

宗教古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定县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在寺庙建筑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透过建筑可以了解佛教僧众的修持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另外,正定古城的寺庙建筑与当地民居建筑交错散落。几百年历史的延续,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和动乱的年代,还是在当今的和平时期,僧人与居民和睦相处,相互尊重,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佛教文化特色,同时更具有自己独有的地域特点。最能直观反映一个历史时期人们世界观、建筑美学、宗教文化、人文习俗等方面内涵。因此,在文物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保护工作上应多下工夫,要保护好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古寺庙建筑和古民居建筑,能够恢复的,必须加以恢复,新建和恢复的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应把握好地域特色。彻底杜绝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问题。

2、认真解决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

佛教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部分。物质的遗产包括佛教建筑、雕刻、塑像、经卷、崖刻、碑刻、宗教法器等等,非物质的包括宗教音乐、绘画、佛经唱诵等等。历史上,佛教文化和哲学都曾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挖掘整理文化底蕴上应多做工作。在展示佛文化上,充分利用佛文化中向善的因素和宗教哲学中向善的共性,感化人的心灵。利用佛教传世文物向广大游客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承的历史渊源。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展示民族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在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其社会教育、文化服务等作用,通过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宣传当地历史文化,增加民众收入等方面取得成效,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积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

3、理顺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

佛教是人间佛教,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佛教同时又是外来宗教,千百年来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繁衍发展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其完全符合人类朴素的“原生”价值观,

因此,正定古城发展自己的旅游特色就必须切实保护好佛教文化,首先是合理利用佛教文化与文物,利用佛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文物的直观性、真实性,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宣传佛教文化中的积极有益因素,使游客在观赏、领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通过文物资源,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使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与旅游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其次是做好佛教僧众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佛教僧众文物保护意识,做到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宗教的建设和发展相互依存,共同进步,为繁荣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古建筑作为一种凝集了人类智慧和历史文明的资源,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古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是古建筑成为旅游资源的前提性和可能性。正定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如正定隆兴寺有九处奇特景观,素有“大佛寺九绝”之称。分别是双龙照壁、摩尼殿、倒座观音、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千手千眼观音、龙藏寺碑、康熙乾隆碑亭。这些建筑物都各有特色。另外还有开元寺的须弥塔与钟楼、广汇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等几处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具艺术魅力,但是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4.1注重古建筑的历史性

对古建筑的建造年代、建造者、建造的背景,以及发生在古建筑里的故事和传奇,都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古建筑的艺术性是外在而直观的,可以直接被游客用视线感受,而古建筑所凝集的历史文化则必须由古建筑旅游开发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4.2古建筑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

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进行一些有地方特色并且能吸引游客参与到其中去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走走看看就结束了。比如可以参加一些寺庙举办的祭拜、祷告、讲经诵佛等活动。

4.3尽量减少古建筑的拆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村都在进行建设,在城市的扩张中,必须把古建筑的保护放在首位,不能因开发而把古建筑进行拆迁,在非要拆除的情况下,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 “异地迁建” ,目前国内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江西景德镇的明园、清园民居这样可以产生新的价值。

4.4禁止用现代方式来装饰环境

我们不仅要保护民族建筑本身的结构,更要注重保护建筑周围的环境,没有了周围环境的衬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也会降低,无法让人们真正领路其价值,同时,这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也是必须要做的。

4.5古建筑保护必须注意防火

由于古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而大量古建筑被单位和居民不合理占用,因此存在火灾危险,这一点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注意。

四、结论

正定古城的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不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工作空间还很大,而且越到后来工作越有难度。旅游业尽管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经济量与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还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发现,有待于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去发掘、整理、开发、利用。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1]马博琴.对正定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D].江西南昌:南昌大学出版社,2006. [2]赵西平.旅游市场营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6-18. [3]山西平遥古城-中国的世界遗产[D].山西:山西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彩玲. 对发展平遥古城旅游产业的思考[D].山西:山西大学出版社.2006.

[5]冯卫红.平遥古城旅游企业竞合关系研究[D].山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峥嵘. 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N].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25(12).

[7]张谨.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地的旅游需求特征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9-60.

[8]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1):31-34.

[9]许春晓.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地的需求特征研究[J].热带地理,2003,(1):67—70. [10]刘昌雪,汪德根.城市居民双休日休闲旅游行为特征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O05,(5):35-37.

[11]彭顺生.广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7, (1):53—57. [12]热娜.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3]吴必虎.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57—763. [14]龚旭,赵学文,李晓轩,刘细文.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思考[J].科研管理,2004,(4):1—6.

[15]王辉.谈谈科学基金绩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02,(1):47—49. [16]王任三,郑永和,刘云,陈奎.关于我国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若干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2007(6):47—49.

[17]李若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资助项目评估研究[J] 管理学报,2007,(1):9—19.

[18]史晓敏,彭杰,官建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产出绩效比较[J].科技与管理,2004(1):128—1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