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专题复习,必须从以下角度入手解决。•(一)作品背景•明确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背景往往会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写作缘由等重要信息。背景的来源:课下注释直接提供;文章本身提供,或含蓄地透露,需读者抓住关键的语句去分析领会。•(二)文章标题•标题往往意味着作者的写作对像,谈论的话题,甚至中心主旨,有的还能透露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把握标题,往往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写作对象的基本态度情感认识看法等,文章往往写的就是写作对象的特征、行为或对写作对象的态度评价,或围绕写作对象产生的人物事件等,所以文中能够直接反映标题的句子,或者是反映作者对标题内容进行评价的句子、词语,往往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所以标题将是解开文章的一把钥匙。•(三)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包括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绪(喜怒哀乐愁等)、态度认识看法见解思想。所以文中能够直接反映作者感情变化作者思想态度看法立场的词句,往往就是文章段落的关键所在,读文章时画出这些句子或词语,那么也就大致把握了文章的精要,也就把握了文章的考点、重点。•散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文”,散文的艺术是“情种的艺术”,把握了散文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了散文的核心。•散文不要求情节事件的完整展现、人物性格的全面塑造,它对生活取之偶然,发之自然,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颦一笑一投足一转身甚至一个背影一句话都可以触发作者的情思作者的联想和感悟,这时候作者抓住时机不枝不蔓地把最重要的情思感悟表现出来,所以散文是心灵的散步,是情感的漫游。•(四)结构思路•散文的构思有其突出的特征:文思的凝练集中性,行文的灵活自由性,即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抓住多处的散的“形”,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神,此时便会豁然开朗,通观全文,形神兼得。•所有文章的结构,都得符合以下3个部分:•导入——展开——归结•说明文:提出对象——分析说明——总结说明•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散文:缘由——展开——归结•散文是情文,任何感情都有其生发的缘由,都有其寄托之物,依着之体,对寄托之物的展开,就是感情的发展和展开,对寄托之物归结,就是对感情的归结。
(五)认识试题
1、简答类试题和赏析类试题
简答类试题:只答出关键词关键点,语言简洁,分值相对较小
1
赏析类试题:要明确“赏”与“析”,赏指发现其美,要写出其好在哪里,析指结合句意文意的主要信息,即文章的关键词句,赏析指的是结合文本的关键词句写出句子好在哪里,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由实入虚)2、整体题和局部题。
局部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引号,会在此处考查关键词句的意义、内含,或艺术手法(多以修辞为主)。答案就在它的前边或后边不远处闪闪发光。整体题是要结合全文,搜索最能反映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句,或者全文最突出最主要的写作手法写作思路。3、解析思路:
思路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标志。好多人有知识,但因没有思路而无法运用知识,只能做个书呆子书袋子,死读书。思路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是运用知识的程序,有知识没思路是书呆子的表现,能力是用思路展示出来的。知识靠学习吸取获得,思路靠运用练习获得。有思路才是有能力的表现,而有知识只是有学问的表现,如孔乙已,茴香豆有四种写法的知识很丰富,却没有什么用。思路有入手点、落脚点,基本都得是由实入虚的组合。实是文章意思手法的直接体现,虚是文章意义表达效果的内在体现。(六)解题理念•1、别把文学类文章读神秘。•文学类作品因其文学的特质,往往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复杂的特殊的情感或认识,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你去品味,揣摩,而不是像听报告看报纸看数据一样直接明了。所以有的人便高举“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旗,反对这种出题方式,反对我赞成,但这是个别专家的事,可悲的是我们的部分学生,也依此反对,解题能力差是很自然的事了。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都得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话都得让人懂,让人明,让人信,甚至还要让人同悲喜同苦乐,一同前行。所有的文章都是在传达一定的信息,所有的阅读都是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这就是文章同读者的本质关联。因此,所有的文章都得有一个共同点:都得有一个导入,作开头的,都要有展开,作主体的,都要有收尾,作了结的,都要有个题目,做眼睛的,都得有个中心,做心脏的,都得有些废话,作陪衬的。所以文学类作品,美但不神秘,含蓄但不含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只是欣赏者读后的文学再加工再创作,而不是我们高中节段的阅读赏析。2、主观题不主观,答案就在文里面。•答案是文章里的关键词句,是作者的匠心反映。其实主观题并没有多大的主观性,答案的要点得分点全在于文章之中,全是作者中心意思写作用心的反映。此处不是仁者见仁之时,而是要求我们赏析文章,不是让我们评论文章,“赏析”就是要求我们去发现文章的美,然后解析出文章何以美。决不是让你乱作评论,找出优缺点,谈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赏析别人的文章,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和作者一致,与其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与其一起关注一起疑惑一起思索,让自己和作者紧紧地站在一起。•主观题不主观,答案就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一边,作者意思就是正确答案,与我们大脑想像没关联。答案就在文中那句话的前边或后边不远处闪闪发光。
3、整体把握,提取主要信息,是一切分析鉴赏评价的基础。
主要信息的判断标准,一是标题,二是文章反复出现的句意,三是关键句。
(1)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眼,是文章的命意所在。是文章的写作对像,开头往往因它而起,结尾往往因它而收,过渡往往因它而有。
凡文中与标题相应和的句子或词语,一般都是文章的关键句关键词。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几乎全文的每一个段落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我的小屋,作者借我的小屋寄寓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作者刻意把小屋写得空灵自由,反复用喻,把小屋写成活物,如一片
2
风帆,一只飞雁,鸟一样,蝶一样,意在突现标题中“空中楼阁”的寓意。这些句子词语便是我们打开作者心灵的钥匙。再如《我与地坛》,标题是“我与地坛”,那文章的内容一定是在讲我与地坛的关系,而不是“我的地坛”,几是文中谈及“我与地坛”之间关系的语句,便是文章的关键句,便是文章的主要意思。作者首先就用了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词语应和标题——“缘分”,然后又进一步,就是“宿命”,写出了地坛与我的特殊关系。文章便紧紧围绕这些展开,先是说自己不断搬家,但却越搬离地坛越近;接着说地坛在那里等我,然后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它让我明白了死不是一件急于解决的事,它让我明白了怎样的活——有些事情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我的生命也像那地坛一样是无法改变的;它让我明白了母亲的担心,母亲的爱等等,这便是作者何以用《我与地坛》为标题的深刻用意,这是凝聚作者全部思想情感的语言。
标题应是文章的精髓,标题往往是文眼,是作者主要思想情感的寄寓地,正如《我的空中楼阁》绝不同于《我的楼阁》《我的小屋》。
(2)文章中反复重现的句意,一般都是作者刻意要表达的意思,即文章的主要意思。一段文字,实际上,作者往往会围绕他的观点、陈述对像反复讲析,或正面或反面,或举例或引用,或铺排或衬托,总之都在反复讲述自己的观点、描绘的事物,以使自己的意思从各个角度都清晰明了,丰满充分。所以反复表达的意思一定是主要意思。
(3)画出关键句。读文时要动手,标出能反映作者观点态度情感思想认识的词句,这往往就是后面的命题对像、答案所在。如能反映作者心理活动的词句,《荷塘月色》中:“心理不宁静,今晚感觉好,到了另一世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忽然想起采莲,可惜无福消受,又记起惦着江南,猛一抬头”等。
另外,作者特意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往往也是作者想要刻意表达的意思,此类句子要特别注意,往往是文中的重点语句,或特有内含一类的语句。(七)典型试题:
1、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内容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和思想.(什么是内容:指的就是作者在文句中所提到的人事景物理情意等.)
第二:作用上,首先是结构上的作用,如开头:领起下文\\做好铺垫\\制造悬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点明中心;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前文\\升华主旨\\突出中心
第三:艺术手法上,如对比,突出强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等.
2、问特点:凡在问中能回答说明或体现出写作对象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样的,是哪里来的一类的词语,一般都是其特点的内容。所以
第一点:怎么样,是什么,这是其自身所本来具有的特点
第二点:是从哪里来的,符合其出处特点的,与其存在环境相应的特点。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样的地长什么样的庄稼,其自身的特点往往是来自于其存在的环境。
3、问:“这个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基本步骤
第一:要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所提的问题本身往往是比喻句,答案则是找到本体就行。
第二:看让解释的句子有几个关键词组成,往往解释出这几个关键词就是解释了句子。•(1、明对像•(2、明技法•(3、明指代•(4、明情感
3
4、信息筛选题
(1)问有什么特点?(上有略)(2)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题目或开头段提出的问题,答案在正文部分找,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末总结句第二:指定在某文段里找答案,答案一般在其出处的后边。
答题步骤: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支起架子——“……表现在:……,3、在出处的后边寻找答案,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3)什么的原因是什么?解题步骤: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2、框架:——答:“是因为……”3、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索答案4、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5、注意字数要求6、适当调整增删。
高三语文现代文复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图表、、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
4
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5
(八)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G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
(7)有效地组织答题语言: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C、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附: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
6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