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的不足之处:试验的有效性与否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9],重点要靠教师是否严格执行奖惩机制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和期待效应的影响。此外:教师之间协调上课时间、引导学生熟悉该模式的程度。在规则的形成阶段教师的连续强化和惩罚作用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于对学生的干预效果主要还是看学生的接受程度影响,如果学生内在抵抗这种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该模式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内在冲突的不良后果。
在有效的干预和指导下,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很好地进行下去,虽然该模式的准备工作比较繁重,但是在运作之后还是能形成自动化的效果。因此,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周期性透支课上娱乐时间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试验只是在同一农村地区进行,相对来说代表性还是不足希望在城镇地区在不同教学风格的环境下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
回顾与展望[J](1):3鄄11..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陆宁,卢家楣,汪海滨.典型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情景预测准确
性[J](3):18鄄29..心理科学,2014,37
[3]冯小俐,张大均,DetlefH.Rost.教育现实情景取向的教育心
理学研究鄄德国近十年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走向[J].心理科学,2012,35(2):6鄄12.
[4]王莹,李燕芳.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
学,2012,35(2):3鄄5.
[5]李伟强,郭本禹,郑剑锋,等.学校道德氛围知觉对道德发展
影响的教育干预实验[J](2):11鄄15..心理科学,2013,36[6]孙岩,刘沙,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和教师期望对
小学生人格的影响[J](2):32鄄37..心理科学,2016,39[7]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J](1),.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64鄄69.
[8]张大均,武丽丽,程刚,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
的关系:一项观察研究[J](1):.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9]杨丽珠.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
学,2002(6):712鄄715.12鄄19.
(收稿日期:2018鄄12鄄24)
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分离焦虑的有效干预周子凤
目前我国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有利于减少家庭因素的干扰,加强和别人相处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洗衣服、打扫宿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时间减少,导致在学习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因此本文从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入学分离焦虑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1儿童分离焦虑的定义
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郁》(DSM鄄郁)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若过度恐惧或紧张不安,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持续性分离焦虑障碍[1]。
以往分离焦虑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母亲,但现实中每个个体一生的发展都会涉及到分离焦虑,从婴幼儿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到青春期与伙伴的分离、成年与恋人和子女的分离以及老年人与亲人及子女的分离,这些都涉及到分离焦虑问题,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情绪的控制能
作者单位:528400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DOI:10.19521/j.cnki.1673鄄1662.2019.03.018
力加强而使其表现不明显或被忽视了。
而目前寄宿制小学大多与幼儿园不同的是儿童在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大多一年级学生则是第一次要面对在学校住集体宿舍。面临着与家人的一周分离,一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罗曾让[2]对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显示,而本文则认为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幼儿期儿童的焦虑则是短暂性的,而相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小学一年级儿童来讲,他们则与家庭或父母分离开的时间则更长,因此这部分儿童的分离焦虑不容忽视。
分离焦虑与想家及学校恐惧和入学适应之间明显不同。分离焦虑是指因真实的或想像的与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异常反应,这一反应严重妨碍了个体的日常行为和发展。想家则是当孩子远离家庭时,不管是否与依恋对象发生分离都将要经历的悲伤。有关分离焦虑与想家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但分离焦虑与学校恐惧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学校恐惧是指不管是否与依恋对象分离,孩子都拒绝去学校,但不拒绝去其他地方。入学适应是指学生从刚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到适应熟悉的一个过程。
综上所述,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如果儿童出现适度的分离焦虑症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儿童的
窑218窑
校园心理2019年6月第17卷第3期JournalofCampusLife&MentalHealth,June2019,Vol.17,No.3分离焦虑症状已经出现了泛化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身心发展。
2分离焦虑影响因素
分离焦虑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儿童自身以及儿童之前所处的家庭环境影响。
2.1个性特儿点童,气气质质类是型与:
生气俱质来是的指个体,是人的格行的为生风物格和和情反绪应基方式础。的儿童的气质类型影响着分离焦虑水平的高低[3]。切斯和托马斯将儿童气质分为3个类型:困难型、轻松型、迟钝型。
轻松型儿童一般处在积极的心境里,能够快速建立有规律的常规,容易适应新体验。这类型的儿童在进入寄宿制学校时较容易融入新环境,与人交往[4]。困难型的儿童表现得比较消极,频繁哭泣,很难接受变化。迟钝型儿童对新事物和陌生人表现为退缩的,有消极的、低强度的心境。困难型和迟钝型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缓慢,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当进入小学新环境的时候反应更加强烈,对学校生活表现出退缩行为。2.2
的教养家庭方式教影响养方式儿童:家庭的分环境离焦虑是[5]儿。童研究最早表接明触,父母的环境长期,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及不良的社会环境与子女的诸多心理问题形成过程有显著的相关性。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三类
型: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接受与支配结合形成权威型,拒绝与支配结合形成专制型。后来,麦科比进行了丰富与扩充,将放任型进一步分为溺爱型、忽视型。即接受与服从结合形成溺爱型,拒绝与服从结合形成忽视型[6],最终形成了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4种类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给孩子制定高水平的目标,同时设立了一致的行为准则,采用积极的强化方式使得孩子遵守规则。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会感受到尊重并行为是安全有效的。在入学后会通过老师的帮助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以及行为准则,相对来说焦虑水平比较低。
专制性教养方式的父母也是高要求的,但是与权威性父母不同,专制型父母以自身为中心,以惩罚的形式要求孩子。他们常常感受不到情感交流,导致在新环境中容易表现得冲突,很难融入集体,导致焦虑偏高。
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都是对儿童存在低水平的要求。并且溺爱型会过多地与孩子产生情感联结,在入学后对于学校生活的严谨有序无法适应,时常想通过回家来躲避学校的任务与学习。忽视型教养方式不给孩子进行指导和支持回应,这样子很难使孩子发展出自理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入学后也存在较高的分离焦虑[7]。
因此,对于解决儿童分离焦虑问题,既要重视儿童的内在因素,同时要为儿童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要求父母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分离焦虑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掌握和理解分离焦虑的缘由和影响因素,可以让心理健
康教育老师在应对一年级新生入学出现的一些不适应负性情绪采取更好的干预措施,同时让学生更快地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同伴以及老师。这对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奠定,并为学校、家庭对儿童的心理适应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因此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来预防和应对同时做家庭小好自我方学面一的:年级出现的分离焦虑情绪。3.1
心理调淤家长适要,帮因助为儿很童多做家好入长自学己前对的孩准子备的不工作放
,
心,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担忧与焦虑,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适应行为。此外家长可以在孩子准备进入小学前夕,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社会性适应问题和学习适应问题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这种方法也就相当于医学上所说的“打预防针”的效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接受教育,并且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不要过分溺爱,过多包揽,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于带领孩子“实地考察”对于新生而言,从熟悉的幼儿园到陌生的小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正式入学前,我们不妨带领我们的孩子去新学校参观,让他们熟悉学校的校园、教室、操场、图书馆,男、女厕所的位置和标记;教育孩子们与新同学成为友好的小伙伴,同时,尽快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熟悉起来。这样,有利于我们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并对学校产生好感。盂当孩子出现适应不良问题时,认真聆听孩子倾诉,表达尊重与温情;并积极与老师沟通,共同制定计划,协助并监督计划的实施。3.2
了解学学校校的方一些情面:淤在学况,生消入除陌学生校感开,始让,
利其用尽各快种的适应途径让新学的生生
活。班主任和副班在开学初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小学学习和生活的特点是与幼儿园是不同的。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因为小学有别于幼儿园,其班容量会变大,儿童第一次面对众多的陌生面孔,难免会产生焦虑心理。于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学生的各种动态,及时与学生家长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且主动和学生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刚入学几天的各种表现和情况,努力做好家校衔接和家长工作,并明确告诉家长近期在家庭要教育孩子必须习得内容,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学生克服新入学产生的不良情绪。盂引发引儿童的学习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游戏活动,心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和设计儿童喜欢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此来帮助儿童转移不愉快的注意力。针对个别和部分群体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与团体辅导。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是孩子们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弥补学生情感上的缺失。
总之,小学一年级入学产生的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每一个孩子所必经的一个里程碑阶段。在我们未来对分离焦虑的研究中,应该更深入,而不再满足于因素之间的相关结果,,希望了解问题的内在心理机制,因此未来分离焦虑的
校园心理2019年6月第17卷第3期JournalofCampusLife&MentalHealth,June2019,Vol.17,No.3窑219窑
研究必然会更注重对内在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
[1]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APA).Diagnosticandsta鄄
(DSM鄄郁)[M]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4thEd.30.
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Publishing,1994:28鄄[2]罗曾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3]袁立壮.西方儿童分离焦虑及其干预[J](3):.教育评论,2010
155鄄158.
(14):65鄄69.2002,4
[4]刘惠军,于潮杰,李洋,等.入园焦虑儿童的心理理论及其气
质类型研究[J](13):496鄄498..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5]吕房艳.
关于分离焦虑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研究的回顾
与展望[J](5):49鄄52..社会心理科学,2015,18
[6]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社会科.南京师大学报
学版),2002,35(6):95鄄105.
[7]黄睿.幼儿分离焦虑影响因素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133鄄143.2015,36
(收稿日期:2018鄄10鄄26)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彭思远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个体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阶段,是从学习走向工作的准备时期,被称为前社会期。个体在大学期间的学习适应,不仅影响其大学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能够有良好学习适应能力的人更容易有机会展现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生活幸福感[1],这对个体的生长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学习适应性的内涵
学习适应,就是指主体根据当前的学习和所处环境的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自我,使之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我国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则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环境等5个维度上[2]。在学习适应性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能更快速地找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提升综合素质;相反,倘若学习适应性能力较差,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才。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现有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方面。如葛明贵和余益兵[3]的调查发现,有36.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张宏如和李伟明[4]对一千多名新入学的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调查发现,他们的总体适应性水平偏低,尤其在学习环境这一维度上表现最差。而且学习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适应能力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不仅受到
DOI:10.19521/j.cnki.1673鄄1662.2019.03.019
社交因素的影响,也与新生的焦虑状态呈负相关[6]。
由于不同高等院校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环境,在此影响下,学生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参差不同。因此,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来培养人才,更能够帮助了解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水平,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作出引导,带领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并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因此,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3影响因素
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会3.1自尊:Baumeister认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自已整体的积极性评价。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水平越高,自尊越高,相应的适应性水平就越高,高自尊的个体常常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适应能力[7]。自尊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Boucher[8]认为,
一,在探究自我概念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时发现,自我学习动机是个体学习适应性水平的一个重要3.2学习动机:
的指标,它是激励个体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并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的内在心理状态。学习适应受到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积极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Chemers等[9]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目标性、效能性、计划性和努力性对其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王华容[10]的研究也认为,以能力为取向的内部动机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适应水平,而以权威取向为主的外部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则产生阻碍作用。在学习动机的强度方面,早期心理学家提出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就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个体也很难得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结果。知觉也对学习适应性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273165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