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2014。6(1):1—5 doi:10.3969/j.issn.1674-5841.2014.01.001 Tourism Research 几个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学说的初步构建 曹诗图 摘要: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理论与学说。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 实现学科的持续发展。文章根据作者多年的旅游研究总结,提出关于旅游基础研究的几个学说:旅游概念的 “圈层理论”、旅游本质的“樊笼理论”、旅游结构的“冰山理论”、旅游境界的“金字塔理论”。 关键词:旅游研究;基础理论;学说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41(2014)01—0001—05 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该有自己的一 一些理论与学说。旅游研究与实践只有建立在科学 、旅游概念的“圈层理论’’ 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化与持 由于出自服务旅游统计的需要和受流行的 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研究虽然已经 “艾斯特”(IASE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 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理论上缺乏创新与建树, 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等影 过分重视实用性、实证性和功利性的研究。个案 响,目前的旅游概念已经被严重泛化(越来越偏 实证性、应用性的研究与重复性的研究较多, 离旅游的本质),旅游学科研究也越来越“去旅游 “形而上”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总体上对旅游 化”。鉴于旅游概念与旅游学科研究已经严重泛化 学科的发展贡献还不大。综观科学研究世界,无 的现实,笔者认为,旅游可以根据旅游的本质 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为什么西方人能提 (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属性(休闲属性、文化 出那么多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林林总总的学说,而 屙I生等)、特征(业余性、愉悦体验性、非功利性 中国人就提不出来呢?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术环境 等)和产生条件(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配 问题(包括中庸之道文化影响)和思想解放问 收入、追求身心自由体验的动机等)的具备程度, 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上看,与西方人零件式、 划分为具体不同的概念圈层,即旅游(元旅游)、 分解型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 准旅游、泛旅游、伪旅游 (见图1)。 合型、整体观,在理论综合的“高层突破”上, 中国学者更应该和更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伪旅游 努力赶超西方…。要实现旅游科学研究的文化自 泛旅游 强,我们必须有文化自觉与自信,在旅游基础理 准旅游 论的研究上有所创新与建树,大胆地提出一些自 己的理论学说,并经受旅游实践的检验。所谓 元旅游 “学说”,是指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某方面知识和研 究心得并加以总结、提升而得出的理论性的最终 结果,或学术上白成系统的独到的见解、主张、 图1旅游概念的“圈层理论”图示 理论。笔者根据多年的旅游研究心得与理论总 结,冒昧提出以下关于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 “旅游”或“元旅游”是具有较明显的消 可能不够成熟的学说,就教于方家。 遣、审美、求知等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特征的非 功利性的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如观光旅游、休闲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一),男,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哲学、旅游文化和人文地理研究。 2 旅游研究 第6卷 度假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异地身心自 由体验的旅游本质特征体现比较明显。旅游行为 产生主要依赖于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配收 把这些纯属旅行或人口流动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作 入、追求身心自由愉悦体验的动机等前提条件。 “准旅游”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消遣、审美、 为游客或旅游者囊括进去,把他们在外地的消费 都作为旅游收入进行了统计,以至于造成旅游收 入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严重错位的尴尬现象。 因此,我们姑且将这种纯粹的商务旅行、公务旅 行、到外地打工以及一般的人15流动称为之“伪 旅游”。严格地讲,“伪旅游”不应是旅游科学研 究的范畴,是旅游研究者应在学术问题上仔细甄 别的。 求知等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和基本属性(非功利 性、休闲性、愉悦性)不很明显但仍具有某种旅 游内涵(如某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地理空间的跨 越等)的异地非日常活动方式,如康体旅游、修 学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如信 徒以宗教朝觐为目的旅行)、红色旅游、黑色旅 游等。旅游行为产生与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 支配收入、追求身心自由或愉悦体验的动机等前 提条件关系不够密切(与“元旅游”相比较而 言)。 “泛旅游”则是基本不具有消遣、审美、求 知等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特征的异地活动,而是 以某种功利性目的为主,某种旅行活动中附带或 顺带进行了某种旅游活动(如所谓的会议旅游、 商务旅游、政务旅游等),或因某种活动带动、 促进了旅游发展(如所谓的会展旅游等)。严格 地讲,这种泛旅游很少具有旅游的本质特征(消 遣、审美、求知等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和基本属 性(非功利性、休闲性、愉悦性),不是建立在 承认身心自由体验需求(闲趣)、可自由自配的 时间(闲暇)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钱)是 旅游行为的主要动力的基础上,主要活动或核心 内容不属于旅游应有的范畴。“泛旅游”不应该 是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旅游学者对泛旅游研究 的目的与重点,应该是旅游与相关活动(如商 务、会议、会展等)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它们在 旅游上有什么特别方面和实质性的意义(事实上 它们与旅游的实质内容和基本属性不大搭界)。 至于那种纯粹的商务旅行、公务旅行、谋生 活动(如到外地打工)以及种种不具有任何旅游 实质的人口流动则是一种“伪旅游”。这种旅行 完全与旅游的本质不搭界、不沾边,完全不具有 旅游的基本属性(非功利性、休闲性、愉悦体验 性)。其行为产生与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 配收入、追求身心自由体验的动机等前提条件没 有任何关系,不属于异地休闲生活方式。但现实 中,我们的旅游统计在“非定居者异地关系的总 和”这一所谓的旅游定义或旅游概念的误导下, 元旅游、准旅游、泛旅游、伪旅游这种概念 圈层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有利于旅游研究 者更好地理解旅游的概念,更清醒地认识旅游的 现象与本质,更好地甄别旅游与旅行的行为差 异,从而更理性、更科学地进行旅游学术研究。 二、旅游本质的“樊笼理论” 关于对旅游的本质与机理的认识,由于旅游 现象复杂性所决定的,可谓见仁见智,而且非常 难以说清楚、弄明白。笔者认为,可以用一个浅 显易懂的“樊笼理论”进行阐释(见图2)。“樊 笼”比喻受束缚不自由的境地。将小鸟关在鸟笼 里,小鸟囿于鸟笼的束缚,总是向往着飞向自由 翱翔的蓝天,一旦打开鸟笼,鸟儿就要飞出去。 这正是陶渊明所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人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更是有着追求自 由的本能或天性,惯常生活与日常工作环境像樊 笼一样对人的身心自由具有束缚作用。“从13常 空间的特征来讲,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狭窄、封 闭、固定的天然共同体;从日常时间的特征来看, 日常生活领域是一个相对凝固、恒常的世界” 。 这种窒息人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马克斯・ 韦伯称之为“理性铁笼”。正是惯常生活与日常 工作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局限以及劳绩与 职责的压力,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 由此埋下了旅游的种子并孕育萌发了各种旅游动 机。自由的根本特点是不受约束性,以欣然之态 做意愿之事,而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与根本目的 所在(如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认为“自由是生命 的最大目的”)。这是潜意识和社会习得共同作用 之使然。人必然向往超越惯常时空环境,走向自 由,在异地进行身心自由的体验——这就是旅游 的本质。其他种种对旅游本质的解释(如经济、 消费、文化、审美、体验非惯常环境、异地关系 4 旅游研究 第6卷 图4旅游境界或旅游层次的“金字塔理论”图示 (一)“俗游”(“物游”)层次 属于●nn~"¨¨¨¨¨¨¨¨¨¨¨U 高 “俗游”层次的人外出旅游,往往只是 跟随社会时尚与潮流,满足到外地遛一遛、看一 身心自由体验的程度 低 看的心理欲望。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凑热 闹”。这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比较盲目或从众 的,缺乏对旅游目的与意义的真正认知。对旅游 审美等身心自由的体验是比较模糊的,旅游对他 们来讲最多只是看看风景而已,还谈不上真正意 义上的“审美”或“欣赏”+(这种旅游者属于一 般游山玩水的“纯观光型旅游者”)。他们的赏景 视野比较狭隘,喜欢就物论物,追求象形奇闻以 及穿凿附会的故事传说。旅游的内涵与价值之于 他们的意义不大,具有一定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 的景物对于他们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其中,不少 人心为形役,身为物累,有身游而乏心游。旅游 中注重物质消费的享受,旅游对他们来说是异乡 消费的盛宴,一路上盯着可供消费享受或可以购 买的物品(冲动型购物者较多),行为比较功利, 风景名胜、异域文化只是他旅途中追求新鲜与猎 奇的一个点缀。这些旅游者在旅游审美上至多处 于“悦耳悦目”的层次,每到一个旅游地以“到 此一游”和拍一些照片为满足。“俗游”层次的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限于感性需要的满足,在 “追求自由体验”问题上至多是行为的自由,而 不是精神的自由。这种旅游者的旅游境界与旅游 层次较低,属于“自我”或“小我”范畴,可 以谓之“功利境界”(“从俗境界”)或“俗游” (“物游”)层次。 (二)“雅游”(“心游”)层次 属于“雅游”这种层次的人旅游目的比较明 确,对旅游的本质与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在旅游 活动中比较注重精神与文化追求或审美、求知等 身心自由的体验,旨在通过旅游缓解精神压力、 调节身心、充盈精神世界。知晓旅游活动在“行 万里路”的同时还要“读万卷书”的道理。这就 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看门道”。这种旅游者能用 休闲或审美等非功利的视角看待他们的“生活世 界”,实现心境的转换,自觉地处于一种“心游” 状态而真正进入“旅游世界”。旅游对于这种旅 游者来说不是“行路”而是“心路” (心灵之 旅)。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热衷于回归自然、追 溯历史、体验文化,对风物名胜、异域文化都很 感兴趣,注重通过旅游活动增长阅历与见识,丰 富自己的知识。这种旅游者可以称为“开眼界的 旅游者”或“追求理想经历的旅游者”。这类游 客具有较高的旅游素质和一定的旅游伦理水准, 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尊重 异域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居民和谐相处,自觉践 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旅游者的旅游情趣比 较高雅,旅游审美多处于“悦心悦意”乃至“悦 志悦神”的层次。这种旅游者的旅游境界与旅游 层次较高,可以谓之“人文境界” (“道德境 界”)或“雅游”(“心游”)层次。 (三)“神游”层次 属于“神游”旅游层次的人,旅游是人生命 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身心的牧放、性情的陶 冶、生命本真的回归。旅游之于他们是人的自由 天性之使然,旅游是飞出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樊笼 在生命自由的天地翱翔,旅游是人的身心自由追 求与自由境界。处于“神游”旅游层次的人对旅 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与真谛的认识 较为透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品味道”。 这种旅游者注重从自然与社会的高度领悟旅游的 价值和意义,自觉追求庄子所言的“逍遥游”的 精神境界。他们在旅游体验上,多属于“完全沉 浸的旅游者”,其类似于西方学者尼采所讲的 “沉醉”与“梦境”、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以及我国明代学者王阳明所言的“至乐”境界。 用现代哲学观点来说,这种旅游者具有“超越主 客关系”的心境或“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 旅游审美上处于“悦志悦神”的层次,达到“物 我两忘”“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境界。“逍遥 游”“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与天地共呼吸,与万 物相和谐”“感悟哲理”“诗意对话”等皆属此列。 这种旅游者的旅游境界与旅游层次最高。属于 第1期 曹诗图:几个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学说的初步构建 5 “超我”或“大我”范畴,可以谓之“天地境 值,主要在于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用的思考 界”(“精神境界”)或“神游”层次。 工具(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等许多著名的理论学 提高旅游层次或境界,关键在于深刻领悟旅 说),并得到广泛认可而且被普遍应用于某学科 游的真谛或本质,自觉超脱世俗生活的禁锢,突 领域。任何理论与学说或模型都不可能是完美 破人的有限性、功利性的束缚,具有“万物一 的,都难免存在一定局限,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 体”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主客关系”的心境。 善。理论与学说的意义主要在于“解释”,特点 “雅游”和“神游”无疑是旅游的理想境 主要在于“简约”,倒不一定非得要什么复杂的 界。但就旅游现实世界来说,我们应该看到,旅 数学模型。对于社会人文科学如旅游学的理论研 游者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不同层次的旅游境界 究而言,哲学思辨和总结概括不失为最佳方法。 并存共生乃是旅游现实活动中很正常的现象。不 释谜解惑,简要明白(化混沌为明晰)、阐明规 能说只有追求“雅游”和“神游”境界的旅游 律、普遍实用是构建学科理论与学说的应有 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而应当说,只有个体生命在 要义 旅游中各得其所才是最需要的(但对逾越道德底 线的旅游行为则是应限制的) J。我们不能苛求 [参考文献] 旅游者都达到“雅游”和“神游”这两种境界。 [1]曹诗图,孙天胜.试论中国地理学的变革[J],地理研究, 这不仅仅是一种“包容”,而且是处于对旅游者 2000(1):107一i12. 个性的尊重。当然,我们有责任或义务在旅游境 [2]曹诗图.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 社,2013:25—26. 界追求上自觉地对游客加以引导,以促进旅游层 [3]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 次的提高。 社,2005:19—21. 笔者认为,对于人文科学来说,所谓的理论 [4]申葆嘉,刘住,史国祥,等.旅游现象若干基本概念探讨 与学说,实际上是对一些普遍的人文现象的本质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23—27. 与规律的认识、总结与提炼。理论与学说的价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e several fundamental tourism theories CAO Shi—tu Abstract:As an emerging subject,tourism should have its own theories.Only when tour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based on sci. entiifc theory can tourism achiev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several years’research.The author consuhs expels,and presumptuously puts forward several theories about tourism basic research as ̄llows:“Circle—and— layer Theory”in the concept of tourism,“Cage Theory”in the essence of tourism,“Iceberg Theory’’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and“Pyramidal Theory”in the realm of tourism. Key words:tourism research:fundamental theory:the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