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释亲》;亲属称谓;宗族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统释上古汉语普通词和百科名词的综合性辞书,全书共19篇,与《诗》、《书》、《易》等合称为《十三经》。三国·魏·张揖曾对《尔雅》做过很高的评价:“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其陈道也,精研而无误;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恺素也”。张揖对《尔雅》的内容、陈述的道理以及全书的地位做了明确的鉴定。
晋·郭璞在《尔雅序》中,也认为其“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詠,总绝代之离辞,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琴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唐·陆德明也指出“众家皆以《尔雅》居经典之后,在诸子之前”。《尔雅》涵盖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器物文化、礼乐制度、社会习俗等,在古代学术研究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释亲》位列《尔雅》第四篇,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小目,收罗亲属称谓200有余,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奠基之作。不少亲属称谓自西周沿用至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有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婚姻状况、社会风俗。本文就依据《释亲》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小目展开分析研究。 一、“男性本位”的宗族制度 《释亲》前三篇分别是《释故》、《释言》、《释训》,主要研究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一般性词语,后十六篇则按照义类收词。《释亲》居后十六篇之首,主要记载自周代以来的亲属称谓,其中记载父系亲属称谓名称15条。 (一)考、妣
《尔雅·释亲》以“父为考,母为妣”开头,表达古人对于逝去的父母的尊称。《礼记·曲礼下》对考妣制度有这样的记载:
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媲于考也。
“考”为德行之成,而“妣”仅仅只是匹配“考”之德行而存在。《殷墟书契考释》[1]中也有相关记载:
妣辞多做匕,与古今文同,多不从女。吴中丞曰:古妣字与父相比,右为父,左为匕。 罗振玉先生根据认为“妣”比喻为“匕箸”,意指父母与匕箸一样是成双成对的。 (二)宗族
《释亲》以自我为核心,上沿高祖王父、曾祖王父、王父、父四世,下沿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八代,形成了庞杂的十三族父系亲属称谓体系。《义疏》云“父族同姓,故言宗族;母妻异姓,故别称党”。古人认为,父系亲属因同姓属于宗族,而母妻均属于异姓,只能称之为“党”。唐·孔颖达在《礼记·曲礼》疏云:“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充分说明古代社会宗族内部成员是以男性为核心的同宗者。 二、“母党”类称谓词
古代社会,女性因其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依附于男性存在,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男性而言比较低下。但古代社会以孝治理天下,母亲因其养育儿女的特殊功勋而被社会敬重,成为仅次于“父”的家庭成员,因此将“母党“放在《释亲》的第二小目。
《释亲》中仅包含母系亲属称谓名称3条,与父系亲属称谓的15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考,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一个“外“字将母系亲属与父系亲属区分开来,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男性本位意识。 “母之昆弟为舅,母之从父昆弟为从舅“。也就是说母亲的弟弟应当被称为舅,可古代社会对于丈夫的父亲亦称为”舅“。《礼记·檀弓下》有相应记载: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郑玄对之做注,”夫之父曰舅“。认为丈夫的父亲就是”舅“。 《南史·徐摛传》中对于其也有记载:
晋、宋以来,初昏三日,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观。 也就是说,自晋、宋以来,新妇初婚三日拜见公公婆婆,宾客皆来围观。《进试上张水部》亦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的记载,充分说明”舅姑“指的就是丈夫的父母。从而可以得出”舅“的两项意蕴:①母亲的弟弟;②丈夫的父亲。 三、“妻党“类称谓词 “妻党”类共收录亲属称谓11条,在分类的四小目中相对较多,其中包含舅姑、甥、姨、姪、娣姒等亲属称谓。 (一) 舅姑
《礼记·坊记》中对“舅姑”有这样的记载: 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 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从以上语料的记载,可以看出女婿拜见岳父岳母。郑玄对之做注,认为舅姑指的就是妻子的父母。
《释亲》中将妻子的父母称之为“外舅”、“外姑”。郝懿行义疏云: 舅姑者,尊老之称也。加“外”者,别之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