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构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平台

构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平台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3月第10卷第1期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March.2008.Vo1.10,No.1 Joumat of Hubei College of TCM ・57・ 【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 构建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平台 周祯祥,廖广辉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61) 关键词:中药;功效名词;规范化;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2008)01-0057-02 中药功效是药物治疗作用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通常以 年8月,首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著名的中 简单的名词术语加以表达。准确把握和正确运用规范的功效名 医药学家王永炎院士任主任委员。这一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我 词术语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关键。构建中药功效名 国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研究和规范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词规范化体系,以规范化推进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 段。 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3初见成效 1研究背景 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 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在 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支撑学科建设、保障现代科技协调发展、维护民族语言健康、 协调发展的一项支撑性系统工程。在科学技术社会化的今天, 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在国家自然 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问题给予了高度 科学基金资助下,由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制、全国科学 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出版,为中 1.1政策支撑 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起好步、开好头,产生了积极的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动作用。遗憾的是,《中医药学名词》尚未涉及到中药功效名 明确提出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词的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 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纳入新 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虽涉及到一些中药功效 时期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十六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 名词,但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作为国家标准尚待进一步提 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国际认可的 升。 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并把“中医药名词术语及译释规范化” 2主要问题 列入优先领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发展规 规范化的概念、术语是促进科技交流的桥梁。概念表述混 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 乱是阻碍科学技术交流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中药功效名词 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强调要全面“实 普遍存在概念模糊、随意性大、使用混乱等不规范、不统一的 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中医药标准体系”,要把“中 现象。由此引发的“语言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现代化、 医药名词术语分类与代码标准”作为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 国际化的进程,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中的瓶颈问 的重点工作,还要“加大中医药标准化化经费投入”等。这些 题。 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提 2.1一词多义 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经费保障。 同一功效,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如“解毒”,究竟是解火 1.2搭建平台 热之毒、药食之毒、虫蛇之毒、梅毒和汞毒,抑或是以毒攻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 毒。由于中医的“毒”无定指,故“解毒”这一功效名词也缺 会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的 乏专指性。 权威性机构。该委员会主任委员路甬祥院士指出,要按照“全 2.2一义多词 面规划,依靠专家,科学审定,统一协调,正式公布,积极推 同一功效,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如“开窍”,分别有“醒 广”的方针,使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事业为支撑科技发展,维 神”、“回苏”、“醒脑”、“开关”、“通闭”等多种表述,实际 护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当 上都是指药物开通闭塞之心窍,使窍闭神志昏迷患者苏醒的治 前,中医药规范化建设已纳入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体系。2000 疗作用。由于中药功效表述习惯以“四言”为文,因而又出现 作者简介:周祯祥(1955.),男,湖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8・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卷第1期 了“开窍醒神”、“醒脑回苏”、“开关通闭”等同义复用的不 同称谓。 2.3表述随意 如“化痰”一词,分别有“祛痰”、“消痰”、“滑痰”、 “坠痰”等表述,都是指消除痰涎的意思。其中, “化痰”、 “祛痰”和“消痰”作为中药功效的表达已约定俗成。有的因 药物性质滑利,又能祛痰而名“滑痰”;有的因质地重坠,又 能祛痰而名“坠痰”。如此随意表述,只能造成混乱。 2.4概念模糊 如“润肺”一词,有沙参“润肺”,桑叶“润肺”,贝母 “润肺”。但三者“润肺”的内涵不一。沙参长于养肺阴,桑叶 偏于宣肺燥,贝母优于化燥痰。同是“润肺”,概念模糊,指 向不明,令人费解。 2.5功用混淆 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关系密切,但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 混淆。在古本草中功用不分,混杂表述。但在现代中药著作中 功用不分的情况仍然存在。如“治骨鲠”、“消痈肿”之类的 表述 ,在中药“功效”栏中经常出现。实际上, “治骨鲠”、 “消痈肿”属于药物应用的范围,不应属功效的内容。 2.6方药不分 药物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元,方剂是药物配伍运用的最高 形式。古人云,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二者有联 系也有区别。如“和解少阳”是小柴胡汤的功效,而不是柴胡 的功效;“调和营卫”是桂枝汤的功效,而不是桂枝的功效。 规范中药功效名词术语必须要考虑方药离合的情况。 此外,如“化浊”、“辟秽”之类,究竟何义?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基本构想 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说到底就是要符合现代人的社 会需求,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规范 “话”、大众“话”和现代“话”,用现代人能明白的语言和名 词来表达传统的、经典的内容。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3.1广泛调研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中华本草》记 载约8900余种。按每个药物3~4个功效推算,中药的功效名 词术语可达3万条之多。应以历代本草著作以及全国高等中医 药院校历版《中药学》教材、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和《中华本草》等权威性著作为基本资料来源,全面、系统地 搜集中药功效名词术语。通过海选,摸清“家底”,做到心中 有数,这是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一项前期的、重要 的铺垫性工作,务必要抓实。 3.2认真审定 审定工作要从选词开始。在海选的基础上,对数以万计的 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进行认真审定。审定时要遵循单义性、科学 性、系统性、简明通俗、约定俗成、中文特性、国际性和内涵 特性等原则,并按照《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规范 进行。还要根据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 系,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中药功效虽然普遍存在 一义多词的现象,但在诸多功效中,正名只能是一个,不可能 多个,这是前提。功效是药性和临床联系的桥梁和中心环节。 规范的功效名词,必须上能推导药性理论,下能直接指导临床 应用。如“发散风寒”、“散风寒”、“散寒解表”、“解表散 寒”、“新温解表”、“祛风寒”等,都是针对“风寒表证”发 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功效。其中,“发散风寒”在诸多功效中表 述比较规范,可分析其药性为辛温,主治风寒表证,应确定为 正名。至于其它功效名词可作为“又称”或“又名”处理。 (2)淘汰旧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些功效 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应 该予以淘汰,如“堕胎”、“催产下胎”等。因使用现代医学的 方法和手段更安全、更有效。若作为功效名词保留,容易产生 误导。可将这些功效名词作为“使用注意”的内容,保留在教 科书中起警示作用,更为合适。 (3)纠正混名:对容易混淆并产生歧义的功效名词,要予 以纠正和规范。如前所述,“润肺”一词容易引起概念混乱。 建议去掉“润肺”,以“养肺阴”、“宣肺燥”、“化肺痰”三个 功效名词取而代之。 3.3 准确定义 科学的主流是面向简单性,没有简单性就没有科学。概念 的展开就是理论的全部,下定义就是理论研究。在全面审定的 基础上,对已经确定的中药功效名词术语,应给予准确简明的 定义性注释和英文译名,通过定义规范中药功效名词术语。 3.4聚类系统 中药功效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 统。要充分考虑上位与下位的概念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如补虚,是针对气血阴阳诸虚发挥治疗作 用的功效,属于一级功效。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补 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二级功效。其中补气,又可分为补脾 气、补肺气等三级功效。明确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层次关系、 隶属关系,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中药功效名词术语的学 科概念树,使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中药功效名词术语条理化 和系统化。 3.5专家咨询 中药功效名词的审定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并非某几个专家和某几个部门说了就算的。一定要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地反复讨论,充分酝酿,适时召开各类专家座谈会、 咨询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通过涵审、会审等不同形 式,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不断完 善,最终形成共识,得到普遍认同。 3.6形成标准 在前期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搭建中药功 效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公共平台,促进标准化建设。同时, 还要把凝聚集体智慧、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经全 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公诸于世,使之成为国家或 行业标准,从而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规范化进程。 (收稿日期:2O07—08—18编辑:王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