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初探
《构成》课程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内容,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我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从欧美引入构成教育后,打破了当时国内设计教学的封闭与滞后局面,其内容与练习方式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与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为其今后的专业设计训练奠定了基础。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没能掌握好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得不少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普遍反映:“《构成》课程抽象难理解,作业量又大,学了还不知道有什么用?”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此问题,不仅会打击学生对构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削弱学生的专业设计基础,不利于其未来设计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针对高职院校《构成》课程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再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针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与创新思路,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教师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中当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不注意因材施教,照搬本科教学模式。由于《构成》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高职院校中负责教授该课程的一般都是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容易套用以前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更多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而让学生动手训练实践的环节较少,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高职教育目前普遍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两年,《构成》课时量一般较少,加上学生专业基础整体偏低,普遍理论理解能力较弱。这些学生对于教师大量讲解的抽象理论概念往往难以理解消化,就会产生畏难及厌学情绪,因此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中脱离了专业特点,不同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雷同。当今不少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多个设计类专业,但一些院校因师资力量不足,常常是一两名教师承担了不同设计类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任务。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在不同专业的构成教学中均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案,讲解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没有针对不同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重点讲解。实际上,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如家具设计专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设计能力,室内设计专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广告设计专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这对构成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们在思考不同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方案时也应有所区别。如教师们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脱离了专业的特点,最终很难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3、教材内容陈旧,示例图片被反复使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使用的《构成》教材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一些编者为了评职称或结课题仓促编纂教材内容,造成市场上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示例图片也大多雷同,这与现代设计水平的突飞猛进不相适应,会极大限制学生设计视野的拓展,也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
能力和设计思维。
4、《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形成了隔阂和分化的状态。教授构成知识是为了给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设计基础的。但目前在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单纯只从构成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入手,讲解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的延伸,与专业设计案例的联系较少。构成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使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构成知识,或者在学习了构成知识之后往往还不知道该怎么在今后的设计中结合运用,这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学完了《构成》课没过多久就基本忘完了,达不到教学实施的真正目的。
5、构成作业的传统手绘模式费时费劲,给学生带来很大负担。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构成作业时,还是沿用传统的黑白卡纸手绘描摹黑白两色图案的模式。很多学生反馈他们如果想认真完成这样一张作业,光是描摹上色往往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而教师为了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往往还加大作业量,通常一周学生需要完成三到四张这样的练习,但是完成构成作业就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各门课程的作业量普遍都不小,这种构成作业的传统手绘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使得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些学生为了节约时间,多数选择从网上或书上抄袭来应付了事,教师对此现象也屡禁不止,最终不能实现构成练习的真正目的。
二、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我们在自身院校所开设的室内设计与技术专业、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1、不同设计专业制定不同的《构成》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中各有侧重。我们组织各教研室老师通过认真开展专业调研后,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通过积极讨论后形成了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构成》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方案,并明确教师要严格按照已审定的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工作。不同专业教研室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机听课督查,确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认真按照教学文件要求实施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成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学徒制,让具有丰富高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授课。经向学院领导申请,我们在各教研室成立了“以老带新”的导师学徒制,让具有多年丰富高职教学经验的老老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以老带新”的师徒对子,要求新老教師经常到对方课堂上听课学习或了解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老教师要经常指导新教师的教学方案制定,使其更快的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便在授课中做到因材施教。
3、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构成》课程的设置。往年我们是将《构成》课
程设置在学生大一的第一学期授课。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入学前没有太多艺术功底,理论知识缺乏,绘画能力较差,导致他们在学习构成时对老师讲授的一些设计概念很难消化吸收,完成的作业质量也较低,因此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在此后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将《构成》课程调整为在学生大一的第二学期授课。学生通过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学习了《设计素描》和《Auto CAD》等基础课程后,拥有了一定的绘画功底和理论知识,再学习《构成》课程就较容易理解,完成的作业练习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构成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将教学精力更多放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方面,而不是耗费大量精力跟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4、立足本专业,组织优秀教师编纂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构成》校本教材。针对市面上出版的《构成》教材内容陈旧,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的弊病,我们组织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积极申请了有关《构成》课程的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利用经费编纂印刷适合本院校《构成》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我们在教材编纂过程中,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收集当前设计最前沿的优秀设计案例的图片素材,注重加强《构成》课程内容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并结合高职院校“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特点,舍弃了一些空洞晦涩的构成理论知识,增加了不少需要动手操作的构成训练任务,更有利于发挥高职学生喜欢动手的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老师讲解教材中引用的优秀设计案例,也很大程度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构成知识,初步了解了构成知识在自己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中该如何有效结合,从而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增强。
5、构成训练环节将传统手绘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的创意表现形式,也极大缩短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针对构成作业传统手绘模式给学生负担太大的弊端,我们在学生构成作业训练中创新性地引入了Auto CAD和草图大师等计算机设计软件技术。众所周知,Auto CAD是目前设计行业使用最广泛的二维图形绘制软件,而草图大师是一款简单易学的三维建模软件,这些软件技术课程也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将这些软件技术课程设置为《构成》课程的前续课程或同一学期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完成构成训练任务时,可将传统手绘方式与计算机软件表现方式相结合,既拓展了他们的创意表现形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为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夯实了设计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6、将《构成》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改革为技能大赛,评选出优秀的学生构成作品举办展览。传统的《构成》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或上交一组作品,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基础通常较差,笔试成绩往往不佳,考试通过率很低;而采用上交作品的方式考核,教师往往也不注重对作品的后续讲评,学生也只能通过分数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就感不大。我们大胆借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方式来对学生构成知识应用水平进行考核。我们在期末定期组织所有大一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参加构成装饰画制作或立体模型制作大赛,邀请学院相关领导和设计专任教师组成评审团,对学生参赛作品进行公开评比和点评,获奖学生不仅会取得优异的课程成绩,还会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被授予奖状和奖金。这种考核方式极
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构成作品,我们将其汇总进行全院展览宣传,既很好地展现了《构成》教学的可视化成果,又给相应授课教师和获奖学生带来了很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信心,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很好的实现了高职院校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通过长期对《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摸索,我们总结出以上几点改革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是卓有成效的。因我们在前期的《构成》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基础,我院设计类专业在全国性设计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曾经分别包揽了第九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专科组—居住建筑室内设计最佳概念创意类别的金、银、铜奖,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获得了第六届“红古轩杯”新中式家具设计大赛金奖等。随着时代与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學改革也应不断推进。《构成》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改革思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提出几点改革措施仅供同行参考借鉴,我们本身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继续钻研学习与改进。
本文研究成果特别致谢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编号:GXGZJG2016B175)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09B)的大力资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