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同步课时作业3.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分别是()①反应迅速②反应缓慢③作用范围广泛④作用范围准确⑤作用时间短暂⑥作用时间较长A.②③⑥、①④⑤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⑥、①③⑤D.①④⑤、②③⑥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缓慢,范围广泛,时间持久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C.有些神经中枢可通过释放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3.如图表示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4.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B.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会比炎热环境中高C.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温度感受器通过神经中枢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D.当处于炎热环境时,汗腺受到激素调节后开始分泌汗液,增加散热5.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1-6.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7.最近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强,还会引起发烧、咳嗽等现象。为了防控疫情,通过测量体温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温度是衡量人体内环境是否维持稳态的理化性质B.被感染者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是因为病毒感染影响了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C.下丘脑通过激素调节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人体产热量增多D.如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盖棉被虽然能增加排汗但却影响体内热量散失,是错误的退烧方式8.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9.让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机体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调节B.饮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不变,但血浆量会出现暂时性增加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D.饮用清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随后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10.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盐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2-))C.大脑皮层和垂体受损都会影响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D.大量喝水会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使尿量增多11.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A.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B.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管D.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球12.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的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曲线 c 表示快速饮用1 L生理盐水后的血浆渗透压B.曲线 a 表示饮用清水后排尿量的变化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1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将会增加,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说明该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反馈调节。B.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C.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一种激素参与调节D.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3-14.如图表示正常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人体缺水时,②产生渴觉B.图中共有2种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C.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与①有关D.血糖低于正常值时,⑤和⑥可起协同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15.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还有人类,因为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图甲表示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调节过程,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的A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2)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可以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这种调节方式叫_____________。(3)图乙表示人和青蛙的机体耗氧量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其中,M是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___。-4-(4)炎热环境中,人体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_____________,少部分_____________;此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___________,主要的散热部位是_____________。16.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尿道内、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属于反射弧中的哪一部分?(2)当膀胱充盈后,人会产生尿意,请用箭头和图中必要文字、字母表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在整个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c神经纤维膜外形成向(填“左”或“右”)方向的局部电流。(3)正常情况下,人的尿量和排尿时机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排尿有时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受到惊吓后尿失禁,原因是:会,此时;此时人的血压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血压恢复正常。答案以及解析-5-1.答案:D解析: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神经调节具有以下特点:①反应迅速,④作用范围准确,⑤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体液运输,到靶器官起作用,故体液调节的特点是:②反应缓慢,③作用范围广泛,⑥作用时间较长。2.答案:D解析: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正确;机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具有直接升高血糖的作用,B正确;神经中枢除了可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外,还可通过释放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D不正确。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当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下丘脑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机体的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另一方面下丘脑会分泌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合成并分泌④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⑤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呼吸作用增强,增加产热量,故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A、B、C均正确。恒温动物在正常状态下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D错误。4.答案:B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器官,A错误;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同时在增加,B正确;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温度感受器通过神经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错误;人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散热,D错误。5.答案:A解析: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6.答案:B解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同30℃环境相比,人-6-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由于a1=b1、a2=b2,因此b1>b2,B错误;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低温下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7.答案:C解析:体温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的状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温度、渗透压和pH,A正确;许多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会产生致热源,作用于人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起体内产热和散热平衡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产热多于散热,体温随之升高,B正确;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有关激素的合成,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体产热增多,C错误;如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增加散热的方式有多种,盖棉被增加排汗是错误的散热方式,因为加盖棉被是不利于散热的,汗液不容易蒸发,D正确。8.答案:B解析:A、由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A正确;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D、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故选:B.9.答案:B解析: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饮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不变,但血浆量会出现暂时性增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都不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也就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也不会增强;饮用清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故选B。10.答案:D解析:水盐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也有体液调节如抗利尿激素,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B正确;大脑皮层可以产生渴觉,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故它们受损都会影响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C正确;大量喝水会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使尿量增多,D错误。11.答案:B-7-解析:当血浆渗透压上升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综上分析可推知:图中的A、B、C依次为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水盐调节、渗透压的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和血浆渗压相等,所以饮用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不变,故题图中曲线b表示快速饮用1L生理盐水后的血浆渗透压,A项不正确;由于快速饮用1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随后恢复正常水平,B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项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项正确。13.答案:B解析:A、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将会增加,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说明该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A错误;B、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尿量减少,B正确;C、体温恒定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由多种激素共同参与,C错误;D、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故选:B。14.答案:B解析:动物激素的本质主要分为蛋白质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等,图中的性激素是固醇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是氨基酸衍生物类。15.答案:(1)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负)反馈调节;(3)青蛙;人;(4)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转化为ATP,用于生命活动;汗液的蒸发;皮肤;解析:(1)据图甲分析,A表示皮肤冷觉感受器,B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据图乙分析,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N的耗氧量逐渐增加,释放的能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说明N代表的恒温动物;而M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耗氧量逐渐降低,释放的能量减少,说明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为皮肤的冷觉感受器,B为下丘脑体温调节M代表的是变温动物。-8-中枢。(2)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N代表的恒温动物,M代表的是变温动物,因此M是青蛙,N是人。(4)炎热环境中,人体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少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此时,人体主要通过皮肤的汗液蒸发散热。16.答案:(1)效应器。(2)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左;(3)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控制(或脊髓的反射活动不受脑的控制);升高;副交感;解析:(1)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尿道内、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属于效应器。(2)当膀胱充盈后,人会产生尿意,此时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结合图中所示过程可知,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为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向右,所以神经纤维上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向左。(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所以受到惊吓后尿失禁的原因是脊髓的反射活动不受脑的控制。惊吓时人的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血压恢复正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