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屌丝”现象: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兴起背后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屌丝”现象: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兴起背后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YOUNG青年与社会 青年论 “屑丝” 现象: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兴起背后的 9O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王婧张卫国 71007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摘要:“厢丝”现象近来红遍网络和校园,尤其被许多90后大学生主动接受。9O后大学生以何种态度究竞对待“属丝”现象? 这一文化现象又反映了9O后怎样的心理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探析适应90后大学 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扁丝;90后大学生;调查;访谈 “属丝”是近年来从互联网上新兴起的一个词汇,原指 的是原用作称呼由农村进入城市的男女年轻人,随着高富帅、 女神、白富美等各类衍生词充斥论坛、网站,占据着QQ签 名、校园BBS头条,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来势汹汹的网络亚文 化。尤其在90后大学生中间,“属丝”日渐成为他们的口头 禅和流行时尚。9o后大学生对待“席丝”现象的态度究竟如 何?这种态度反映了他们怎样的集体意识和价值观取向?本 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多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从一个侧 面来剖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与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大学本科在校 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 79.17%,其中男生占79人,占样本总数的82.11%,女生占 16人,占样本总数的18.89%。选取访谈样本8例,男生5例, 女生3例。 (二)调查与访谈结果 、调查与结果 1、90后大学生对自嘲的心理排解方式具有高度认同感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8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 的自尊水平高于农村大学生。 城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农村大学生,且差异 显著。因为由于城镇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整体优于农村大学生, 城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扰会少于农村大学生,对自己 的生活比农村大学生更加满意,所以城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 度会高于农村大学生。 (三)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 本研究显示,除消极情感与自尊水平呈非常显著的负相 关之外,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各维度均与自尊水平呈现非常显 著的正相关。这与以往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张雯和郑日昌的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 关。温翠红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学生的自尊与主观幸 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 许多研究表明,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 ̄IDiener 的一项跨文化研究显示,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相 关非常显著。高自尊是人不良情绪的有效缓冲器,高自尊个 体较低自尊个体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少。高自尊的个体往往有 较高的自信心,关注自己的积极方面,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 以至于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低自尊者往往受到更多的负性 情绪困扰,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所以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六、结论 的差异:自尊水平在学生地区来源方面差异显著(P<O.05), 城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 方面,城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 生(P<O.05),其他维度差异均不显著。 (三)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3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P<O.O5 ‘‘P<O.O1 表3给出了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各分量表的相 关关系。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自尊水 平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P<O.O1),其中,消极情感与自尊水 平呈负相关。 五、分析讨论 (一)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本研究显示性别不会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产生显著影 响,这同张奇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 思想的进步,男女角色分量逐渐平衡,男女自身价值感的差 异也逐渐减小,大学生作为比较开放的群体,这一特点尤为 明显,故男女大学生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表明,男生的积极情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 分。因为男生往往比女生理性,倾向于感情的爆发,不加掩 饰。而女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比较敏感细腻,容易多愁善感, 且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感情。所以男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会高 于女生。 (二)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差异比较分析 本研究发现,城镇大学生较农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高,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城乡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镇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整体比农 村大学生要高,再加上城镇优于农村的观念根深蒂固,城镇 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可能会形成优越感,造成城镇大学生 32 2013.V0L.514.N0.4 (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家庭来源方面存在差异。(二) 在主观幸福感维度上,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在生活满意度的城乡来源上存在差异。(三)大学生的自尊水 平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申自力,蔡太生.低自尊的心理学研究卟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7(06):634-636. 【2】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U1.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4(O1):61-62. 青年论坛 是一名“席丝”,这一比例高达85.26%,其中男生认为自己 是一名属丝的被访者占男生总数的94.94%,女生这一比例较 低,仅37.5%。在认为自己是属丝的81名学生中,能够较为 Y0UNG青年与社会 4、部分9O后大学生不接受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调查结果,认为自己是尾丝的81名被访者中,100% 的学生认为“现行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具有吸引力,自己 更喜欢到网络上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想法”。这一结果反映了 90后大学生对正统说教的排斥和反感。说教、灌输失去了动 员的能力,反而被90后们置之一笑。就如同“厣丝”对待“高 富帅”的态度,有嘲讽、有跪拜,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解构, 并且也是90后大学生的一种自娱自乐。 访谈中,笔者特意从传统的思想教育角度,比如“理想 信念缺失”、“道德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对学生进 行说教,这个过程中,受访学生普遍显示出不耐烦的情绪, 完整、准确的描述“属丝”的具体含义者有54人,占总人数 的56.64%,他们中96.30%的学生选择了“自嘲的排解方式” 作为自己认同属丝文化的原因之一;在其余无法准确描述“属 丝”的具体的27名学生中,这一比例高达100%。由此可见, 90后大学生对“席丝”文化有着或深或浅的理解,这种文化 在学生中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90后大 学生对于自嘲这种排解方式的深深认同。 在接受访谈的8名学生中,“自嘲”一次在学生与笔者的 交谈中被频繁提及35次。与这种自嘲相比,学生对于自己的 现状与境遇合乎常理的表达、以及对自尊感的保护都不再具 有更强的吸引力。自嘲成为时尚,成为90后大学生对某些现 状不满、对自身境遇失望的一种表达。在访谈中,不少学生 畅言,自己并不认为“属丝”现象和他的名字一样“猥琐”。 他们认为,属丝男、席丝女们有着其具有大众特点的可爱之 处。比如,他们都不是、富二代,他们多数来自社会 下层家庭,但他们淳朴善良,不愿意对社会造成任何负担与 侵害。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比如找工作“拼爹”等, 他们不愿一味的抱怨社会,因为深知这种抱怨无济于事,他 们更愿意通过无公害的自我嘲讽来化解内心的苦闷,因为这 种表达并非是逆反的、自暴自弃的,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借自 嘲来嘲讽现实、嘲讽传统的说教方式的一种心理。 2、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对“属丝”现象的迷恋并不妨碍9O后大学生内心强烈的 成就动机。据调查显示,认为属丝不可能实现“逆袭”(逆袭 即反击成功,网络用语。笔者注)的学生仅占13.58%,认为 一定能实现的占61.05%。在认同自己是席丝的81名学生中, 渴望通过改变自我而改善现状、实现“属丝的逆袭”的比例 高达88.89%。90后大学生无论是否接受席丝文化,都并非真 正认同其中属丝人群所惯常呈现的“自暴自弃”的表面状态, 埋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是对成功的深深向往和渴望。 在访谈中,有学生坦言,虽然自己认为自己现在是一名 “席丝”,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对成为“高富帅”、“白富美” 有着向往,这种向往尤其体现在对“富”的向往。因为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易改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 庭的经济地位却是作为自己毕生追求。也有学生谈到,在网 络上宣称和吐槽自己是席丝的瞬间,似乎有一种价值破灭的 快感,这种快感像一剂麻醉针,暂时让自己忘掉身上所承受 的种种压力,心情得到释放,这种其妙的感受,甚至让自己 “想要放弃最初成功的梦想”。 3、部分90后大学生家庭、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自己属丝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 哪里?”一题,65.43%的学生选择“社会”,35.93%的学生选 择“家庭”,只有8.6%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当问到“属丝 是否应当与高帅富同样承担社会责任?”时,高达97.53%的 学生持否定、或说不清楚的答案。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社 会责任感缺失,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认 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应当是社会强势群体的义务,而非弱势 群体之责。 在访谈中,当被问到大学生有哪些具体的社会义务时, 有被访者表示“不知道”、“不清楚”。而被问及个人毕业之后 的目标时,8名学生所谈及的皆是工作或继续深造等与自己 前途实际相关的话题,仅有两名同学谈到赡养老人,没有一 名同学谈到与社会责任和奉献相关的内容。 少数学生对此进行嘲讽。 二、针对9O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尊重原则 厣丝现象突出体现了9O后大学生以自嘲来排解内心情 绪的突出的心理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看到这种特点追 根溯源是由学生面对日益增大的学习、就业压力而无从排解, 难于寻求现实中的社会支持,进而对网络愈加依赖造成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尊重和理解学生,不因学生中间流行 的一些看似另类的文化而一味斥责。 (二)突出引导功能 90后大学生在认同席丝文化的同时,并没有证据显示放 弃了自我的追求,相反,他们更加重视自我发展,具有强烈 的成功动机。教育者应当利用这一特点,对9O后大学生的人 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9O后大学生如果目光仅停留在自身 发展上不免狭隘,教育者更加有责任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培 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 (三)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接受调查的9O后大学生 普遍具有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帮助他们认识 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教育的职责所在。教育者应当 利用一些鲜活的事例、传统文化的熏陶等方式,引导90后大 学生认识到责任感对自身与社会的意义,培养他们应当具有 的社会、家庭责任感。 三、采取正确教育方法 9O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他们对信 息的摄取不再依赖传统的主流渠道,而受互联网文化影响很 大。因此,对他们来说,传统的说教方法似乎丧失了吸引力。 教育者更应当不断完善和补充自身学识,掌握心理学、教育 学规律,充分接纳新事物的挑战,创新思路的做好9O后大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朝清,鞠阳.“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调查——以 华中师范大学为例U】.青年探索,2009.(5). 【2】汪崾.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 【3]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叫.青年文 化.2010.(1). 作者简介: 王婧(1985一),女,河南郑州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张卫国(1966一),男,陕西渭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 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V0L.514.N0.4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