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4期 2016年12月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l_28.No.4 Dec.,2016 doi:10.16104 ̄.issn.1673-1883.2016.04.011 《春秋毂梁传》注疏合刻之后版本考 李桂清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春秋毂梁传注疏》作为十三经注疏之一,是《春秋毂梁传》在吸取前人注疏成果基础上所形成的详细的补注补疏,是《春 秋毂梁传》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通过详细考辨历代所刻《春秋毂梁传》注疏本的版本及其流传状况,勾勒历代《春秋毂梁传 注疏》的发展状况,了解版本目录的重要性,为春秋经学的研究作出贡献。 关键词:《春秋毂梁传》;《春秋毂梁传注疏》;注疏合刻;版本 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4—0048—04 Research on Different Annotated Editions of ChUn Oiu Gu Liang Zhuan LI Gui.qing (History and Culture Academy,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Abstract: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one of the annotated editions of the Thirteen Confucian Classics, contains detailed annotations based on the previous annotated editions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which is a masterpiece on the research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The present thesis purports to have a thorough study on different annotated editions of Chun Qiu Gu Liang Zhuan and their development,to show the importance of such a catalog an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of Chun Qiu. Keywords:Chun Qiu Gu Liang Zhuan,"Chun Qiu Gu Liang Zhuan Zhu Shu;diffe ̄‘ent annotated editions;editions 《春秋》为孔子六经之一,《春秋毂梁传》与《左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春秋经学研究的重要部 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相传《春秋 分,是经学史上的一大成就。 毂梁传》是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 《春秋谷梁传》注疏成书后版本源流 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它记录下来,其成书于 对于《春秋毂梁传》经、注、疏的各版本流传情 西汉。《春秋毂梁传》的发展十分曲折,西汉宣帝时 其曾一度被立为官学,但因对其注疏的学者寥寥无 况,许多典籍都有记载。清柳兴恩《毂粱大义述》 几,终未成显学。西晋范宁在吸收汉宣帝至魏晋时 (清皇清经解续编本)卷十四明确指出有单经本,唐 江熙、徐干、段肃、孔衍等十余家的观点基础之上, 石经凡十二卷;经注本,宋椠残本;单疏本,钞宋残 兼取《左传》《公羊传》的见解及其诸弟子的言论,终 本;注疏本。而注疏本有十行本、闽本、元本、监本、 成一家之注,著成《春秋毂梁传集解》,这是自汉抵 毛本。《经籍跋文》记载宋本毂梁传单行疏跋:“《春 晋《毂梁传》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对历代的注解作了 秋毂梁传疏》十二卷,照宋钞本,是疏本单行,而卷 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是现存最早的《毂梁传》注 第仍范宁集解之旧;《文献通考》、《玉海》并引《崇文 解。随后唐代杨士勋在范宁《春秋觳梁传集解》基 总目》,作三十卷……然唐宋二志、《书录解题》,俱 础上,集郑玄、何休、麋信、徐邈、杜预等人之观点, 作十二卷,疑《崇文总目》三十卷乃十二卷之误。赵 参考《左传》、《公羊传》、三《礼》、《史记》、《国语》、 希弁《读书附志》载《春秋觳梁传注疏》二十卷,云 《论语》等资料加以整理独自编纂《毂梁传疏》,这是 《昭德先生读书志》中有诸经注疏,独无《栽梁注疏》 对《毂梁传》进行的第二次系统整理与研究,是唐代 云;考晁志有单疏无注疏,赵未析其例,赵所见注疏 经学发展的重要成就。范宁集解与杨士勋疏为毂 合并,已作二十卷,至今相沿不改,遂失其原。”… 。。。 梁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毂梁学的 根据两书的记载,《毂梁传》确有单经本、单疏本、经 学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毂梁传》 注本和注疏本,范宁作集解,将经文与传文合并,始 一、一收稿日期:2016—09-18 作者简介:李桂清(1991一),女,四川达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第4期 李桂清:《春秋毂梁传》注疏合刻之后版本考 .49. 成注本十二卷,杨士勋疏亦为十二卷,初亦单行;至 于疏注合刻本,因《郡斋读书志》无著录,而赵希弁 《读书附志》有著录,可知南宋以前经与注、疏各单 行,南宋时期注疏本开始流传。曾任职于国家图书 馆的李致忠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南宋建安刘叔刚确 实汇刻过附音群经注疏 。因此梳理《毂梁传》注疏 合刻之后版本及流传情况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春秋觳梁传注疏》(以下时称《注疏》)是十三 经注疏之一,故从十三经注疏之版本可略窥《毂梁 着重强调序文标题多一个“传”字,经文和传文不 别,书中行文标一大“疏”字,同时明确有元明补刻 之页,言外之意其版本确当是宋刻元明修本。清孙 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清道光刻本)卷一和清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五经部五春秋类对 《注疏》的题名卷数、著者情况、版本著录及判断等 的描述与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相同;且据瞿镛记 载:此本“亦与闽监本、毛本异,何氏煌谓宋南监本 是也。”嘲判断似为宋南监本。清洪颐煊《读书丛绿》 注疏》的版本流传情况。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之重 刻宋板注疏总目录载:“有宋十行本,注疏者即南宋 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疏也, 其书刻于宋南渡之后,由元入明,递有修补,至明正 德中,其板犹存,是以十行本为诸本最古之册;此后 有闽板,乃明嘉靖中用十行本重刻者;有明监板,乃 明万历中用闽本重刻者;有汲古阁毛氏板,乃明崇 祯中用明监本重刻者,辗转翻刻,讹谬百出。” ” 清 华大学历史系李学勤教授对十三经注疏版本的研 究也很有见地,他在《十三经注疏》之整理说明也明 确《注疏》有宋十行本、闽本、明监本、毛本,清乾隆 时有武英殿本,但是这些版本历时久远,翻刻良多, 所以字迹不清,谬误很多;故在“清嘉庆二十一年, 阮元乃据宋十行本十一经及《仪礼》、《尔雅》二经的 北宋单疏本重刊。又作《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唐 石经、宋经注本校宋注疏十行本,又以宋注疏十行 本校明刻诸种注疏本,并以清卢文诏等所校本为蓝 本,详列诸本异同,定其是非,附于各经各卷之下, 以正明刻诸本之讹。”[41 。清阮元的记载和李学勤教 授的说明为考察《毂梁注疏》的版本流传提供了清 晰的线索,为研究其版本情况提供了条件。 二、《春秋谷梁传》注疏合刻本版本研究 (一)宋、元刻本《监本附音春秋毂梁注疏》 对于宋元版本的详细情况,因在流传过程中其 书逐渐亡佚,考证困难,只能通过相关的记载加以 证实。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监本附音 春秋毂梁注疏》二十卷,宋刻十行本,唐仁寿藏书, 范宁集解,杨士勋疏;前范宁序,下题国子四门助教 杨士勋撰,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 国男陆德明释文,序文标题下多一传字,每卷某公 与大题相连,每半叶十行,行十七字,注疏俱双行, 行二十三字,经传不别。如元年春王正月即接传 文,不标传字,与石经合,传下集解,亦不标注字,惟 疏文则冠一大疏字,于上有元明补刻之叶。”口 此史 料说明了《注疏》的题名、卷数、著者、具体版式等, (清道光二年富文斋刻本)卷二十四也对《监本附音 春秋谷梁注疏》的卷数、著者、行款进行了记载且与 上述的记述相同,并明确说明书口为黑口。清陆心 源《醑宋楼藏书志》(清光绪万卷楼藏本)卷八经部 及清叶炽昌《缘督庐日记抄》(民国上海蟑庐石印 本)卷一著录《监本附音春秋毂梁注疏》二十卷,为 宋刊十行本。清杨绍和《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 (清杨氏海源阁钞本)著录元翻宋本《春秋毂梁注 疏》二十卷八册。清代官修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卷 一著录两部《监本附音春秋觳梁注疏》二十卷,晋范 集解,唐杨士勋疏,附唐陆德明音义,分别二函十 册、二函十二册,其认为监本是绍兴末年所刊,并简 略罗列证据说明为宋本;除此之外卷七也著录《监 本附音春秋毂梁传注疏》二十卷,一函六册,其记载 认为按卷一著录宋版此书,标题称《监本附音春秋 毂梁注疏》,而此书标题于谷梁下刊入“传”字,由此 判断不是宋刻本,但其具体的版式又有许多与宋本 相似,故认为是书补刊者不通晓缘故所致。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春秋毂梁传注疏》合刻本 首先题名卷数为《监本附音春秋觳梁注疏》二十卷, 题名无“传”字,著者为范宁集解,杨士勋疏,陆德明 释文,具体版式为每半叶l0行,行17字,注疏俱双 行,行23字,黑口;传文、集解不标“传”、“注”字,惟 疏文即冠一大“疏”字。正如李致忠教授《十三经注 疏版刻略考》考察国家图书馆馆藏《监本附音春秋 毅梁注疏》(宋刻元修本)得出的结论一样:每半叶 十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三字,书口为白 口或黑口,左右双边;其认为此书宋刻部分仍是黑 口,而元时修补部分则改成了白口,边栏因宋刻本为 左右双边,元翻刻时一如其旧 ]。2003年6月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影印 《监本附音春秋觳梁注疏》,2006年6月北京图书馆 出版社据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刻明修本影印《监本附 音春秋毂梁注疏》,河南大学有藏。 (二)闽刻本《春秋毂梁注疏》 南宋刘叔刚遍刻监本附音群经注疏已经得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8卷 印证,到元明时期第有修补。清丁丙《善本书室藏 书志》卷三记载“《春秋毂梁注疏》二十卷,明闽刊 本,叶氏得一居藏书,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此 为明李御史元阳刊,前有范宁序。” 这段记载表明 明嘉靖中叶,福建巡按御史李元阳重刊《春秋毂梁 注疏》,书有刻工名,世称“闽本”、“李元阳本”。闽 刻本《春秋毅梁注疏》二十卷,开篇即《春秋毂梁传》 序,正文首卷卷端著录书名和作者信息:晋范宁集 解,唐杨士勋疏。其书版式:每半叶9行21字,疏文 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在行文过程 中标注大“传”、“注”、“疏”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春秋毂梁传注疏》二十 卷,明嘉靖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本,孙人和校,共五 函一册。而现存明嘉靖李元阳刻本的《春秋毂梁注 疏》复旦大学图书馆有藏,日本现东京大学东亚文 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并藏有闽版《十三经注疏》。 (三)北监本《春秋毂梁注疏》 明朝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开刻于万历十 四年(1586),至二十一年(1593)完成。监本《春秋毂 梁注疏》二十卷,版心右上方印:“万历二十一年 刊”。其书首为《春秋毂梁传》序,详细叙述了其源 流和地位等情况;正文首卷卷端载明书名及作者情 况“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第二行顶格题“皇明 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臣会朝节”及第三行题“承德 郎右春坊右中允管司业事臣刘应秋等奉”,第四行 顶格题“勒重校刊”。其具体版式如下:左右双边, 单黑鱼尾,书口为白口;每半叶9行21字,疏文双行 小字同;行文标注传、注、疏,“传”和“注”字用元圈 圈住,“疏”字用方框圈住。闽本字体乃嘉靖本之典 型,字体横宽悦目,北监本据闽本重刻,行宁如闽 本,但字体狭长。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并 藏北监本《十三经注疏》。 (四)毛本《春秋毂梁注疏》 明崇祯汲古阁十三经中《春秋觳梁注疏》二十 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其牌记“毛氏毂梁注 疏正本,汲古阁缩梓”说明其版本即明毛氏汲古阁 本。其版式和行款为左右双边,白口,经文大字9行 2l字,注文中字2l字,疏文小字双行同;行文过程中 标注醒目的“传”、“注”、“疏”字,版心下刻:“汲古 阁”,书尾“皇明崇祯八年岁在给蒙大渊献古虞毛氏 缡镌”十九字交代了刻印的时间和机构。与北监本 相较,毛本字体更为劲瘦狭长。浙江师范大学、四 川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1635)汲古阁刻本《春 秋毂梁传注疏》二十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并藏毛本《十三经注疏》。 (五)殿本《春秋觳梁传注疏》附考证 盛世修文是中国占代封建社会的显著特点,清 乾隆时期表现最为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经学 得到了发展,《十三经注疏》得以整理重刊。其中 《春秋觳梁传注疏》附考证二十卷,版心上镌刻“乾 隆四年校刊,同治十年重刊”,说明此书校刊于乾隆 四年(1739),于同治十年(1871)广州书局重刊。整 书的布局首为《春秋觳梁传》序,继而《春秋毂梁传》 序考证、《春秋觳梁传注疏》目录、《春秋觳梁传》原 目、《春秋毂梁传》原目考证。正文首卷卷端载明书 名及著者状况:晋范宁集解,唐陆德明音义,杨士勋 疏。其每一卷后题有“按察使衔兼署广东按察使盐 运使臣钟谦钧恭校刊”,每一卷后都附有考证,其涉 及对内容的校勘和校勘人物等。其行款版式:每半 叶10行2l字,双行小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 尾,于行文中突出“传”、“注”、“疏”、“音义”字。因 其附有考证内容,较前代是一大进步,故其版本较 为珍贵。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民国吴兴从书 本)卷十经部六之上著录《春秋觳梁传注疏》二十 卷,为武英殿刊十三经注疏本。《国家图书馆藏古籍 题跋丛刊》卷十收录了武英殿刊十三经注疏本《春 秋毂梁传注疏》二十卷。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 范大学图书馆分别藏有清乾隆四年(1739)初刻本 和清同治十年(1871)重刻本《春秋毂梁注疏》附考 证二十卷,线装六册。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图 书馆藏有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初刻本和重刊本。 (六)清嘉庆阮刻本《监本附音春秋毂梁传注疏》附 校勘记 清嘉庆时阮元根据宋十行本的十一经及《仪 礼》、《尔雅》二经的北宋单疏本进行重刊,对以前版 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校勘并作《十三经注疏校勘 记》,成为经学史上的重要成就。嘉庆阮刻本《监本 附音春秋毂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 勋疏。其牌记“重刊宋本《毂梁注疏》附校勘记,嘉 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府雕”指明该书的版本状 况;内封刻“太子少保江西巡抚兼提督扬州阮元审 定,武宁县贡生卢宣旬校” 左下角刻“新建戴效先、 程亦珍、谈巨川刻字,临川李显才印刷”。接着是 《春秋觳梁传注疏》目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对其的介绍、《监本附音春秋毂梁传注疏》序;行文 标一疏字,正文每卷后题:“新建县知县郑祖琛、浮 梁县知县刘丙同刊”并都附校勘记,校勘记著者为 阮元撰卢宜甸摘鲸,其末印:宁都李桢校。其书版 式为左右双边,上下黑口,每半叶10行l7字,疏文 双行小字23字,双鱼尾,黑鱼尾,顺鱼尾。山东大 第4期 李桂清:《春秋毂梁传》注疏合刻之后版本考 .51. 学、北京大学藏阮刻本《十三经注疏》,河南大学藏 有两部阮刻本《监本附音春秋毂梁传注疏》附校勘 记。 (1887)点石斋石印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湖南宝 对于《注疏》的版本情况,许多书籍都进行了总 结,为我们治学提供了便利。光绪钱塘丁氏收录的 《八千卷楼书目》(民国本)经部卷二春秋类著录《注 疏>--十卷,明确说明有宋刊十行本、明刊本、北监 曾朝节刊本、汲古阁本、殿刊本、粤东刊本、同文局 本。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著录《春秋毂梁传注 疏》二十卷,对此书版本情况也有简要总结和评价: “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同治十年广州书局 覆刻殿本,阮文达公元刻附校勘记本,明北监本,明 毛晋汲古阁本。目列后。阮元最于学者有益,凡有 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 明监、汲古本不善。”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卷 三春秋类毂梁传具体总结了《注疏》宋元明版本状 况,并附有清人的校勘和跋文;并说明晋范宁集解、 唐杨士勋疏、唐陆德明释文的《监本附音春秋毂梁 传注疏》二十卷,有元刻本存十七至十八两卷,元刻 明修本、及元刻明第修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 历北监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当然,除了以上几 个系统主要的版本之外,其后重刊的版本也有不 少,一些著名高校有藏,北京大学藏书数量较其他 多。主要有:清道光六年(1826)文选楼刊本、清同 治十年(1871)广东书局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 江西书局刊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湖南书局、清 光绪十三年(1887)胍望仙馆石印本、清光绪十三年 参考文献: [1] 陈嬗.经籍跋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庆务本书局刊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点石 斋石印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1957年 中华书局排印本 1“ 。其重刊或重印的版本大多都 是以清嘉庆阮刻本为底本,说明了此版本的优越 性。学者李学勤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其认为 “阮刻本为《十三经注疏》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 正本清源工作,有功于经学甚大矣,故号为善本,流 传颇广。” 。现在很多人使用的中华书局1980年版 的注疏就是将世界书局缩印的阮本加以补正影印 的。 三、结语 版本目录是检寻图书文献的钥匙,是研究学问 的向导,张之洞在《书目答问补正》之略例中曾说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 精注本,事倍功半。” 通过对历代《春秋毂梁传》注 疏合刻本版本的研究,使学者了解到《春秋觳梁传》 经、注、疏的源流情况,了解了历代觳梁注疏合刻本 的具体版式、著录状况、流传概况及各自价值,为春 秋觳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学者能略窥经 学的发展脉络和大体状况,为春秋经学的研究打下 坚实的基础。此外,对学者理解版本目录对历史研 究的重要作用,认识版本目录对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的重要性有重要价值。 [2] 李致忠.十三经注疏版刻略考Ⅲ.文献季刊,2008(10):26. [3】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毂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清光绪刻本. [6]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光绪常熟瞿氏家塾刻本. [7] 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董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