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训斋语》 2009-06-09 15:02:27| 分类: 修身治家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清代大學士/張英 著
《聰訓齋語》的作者張英,清安徽桐城人,一六三七年出生,一七0八年去世。字敦復,號樂圃。康熙六年考上進士,授編修官,歷升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居官勤儉謹慎,對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無不言,深獲皇上倚重。曾受命總裁《清一統志》、《國史方略》、《淵鑑類函》、《政治典訓》等書。其他許多典誥之文,亦嘗出其手。生平酷好看山種樹,以老病辭官,卒諡文端。著有《恒產瑣言》、《聰訓齋語》,諄諄以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告誡子弟,另有《易書衷論》、《篤素堂文集》等書。
《聰訓齋語》 共四綱十二目如下:
一;立品綱——戒嬉戲、慎威儀、謹言語。
二;讀書綱——溫經書、精舉業、學楷字。
三;養身綱——謹起居、慎寒暑、節用度。
四;擇友綱——謝酬應、省宴集、寡交遊。
--------------------------------------------------------------------------------
立品篇
【小序】
品格,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一封最好的介紹信。而品格的形成,必然是在人與人之間架構起來的。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一個人內在的修為,常不經意的會表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上。雖然古聖先賢常告誡我們:「君子慎其獨」,要我們無愧屋漏、不欺暗室;好品德的確不是做給人看的,但「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那一件事情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呢?在人前人後都已經不容易做好了,起心動念的功夫又如何能自我把持得滴水不漏?
「立品篇」分為四目,簡介如下:
〈謹言語〉——只要說話,就有對象,就會產生「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戒律問題。孔子並未要求我們保持沉默不要說話,他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向某一個人,針對某一件事,說適當的話,就是「時」的意思。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什麼叫「好話」,什麼叫「惡語」,事實上是很難分辨的。有時不留心的一句話,說給風聽,風就會傳給鳥兒,鳥兒飛過樹林,於是人盡皆知。一個妄口巴舌、信口雌黃的人,在一時之間或許讓他逞了口舌之利,不用多久,終將嘗受「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的報應。
〈戒嬉戲〉——「勤有功,戲無益」,《三字經》這本童蒙的啟示錄,已早早的告訴我們,玩日愒歲的結局只是枉度一生!「大地藏無盡,勤勞資有生」,一勤天下無難事;可惜,今天仍有許多因循怠惰的人,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未來」,總一逕的認為「明天會更好」!俗話說:「不怕慢,只怕站。」雖然我們應該眼光看到未來,為理想描繪藍圖,但如果
不肯把力量用於現在,踏穩腳步向前邁進,那麼「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切待明日,明日成蹉跎。」不能把握今天的人,又如何會有美好的明天呢?
〈慎威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一個人展現在外的風度氣質,絕不是靠那細細瑣瑣的繁文縟節來規範的。相反的,過分重視禮儀、規行矩步的人,縛手縛腳之餘,可能無法大開大闔,表現他的豁達大度。孔子以為「君子不重則不威」,莊重自持,矜而不爭,並非故作姿態,而是有容乃大,胸襟器度寬廣,不跟人一般見識。
〈能容讓〉——孔子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在真理的面前,在眾人利益的面前,在蒼生性命的面前,君子是「當仁不讓」的;但在個人恩怨、小我利害衝突的面前,或者一時吉凶得失成敗的面前,君子是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個人的修為而言,或許我們應該避免咄咄逼人、得寸進尺的霸道作風,儘量的效法布袋和尚「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但為了因應現代生活,我們仍然可以抱守「奉公」的原則、堅持「無私」的立場,有所爭有所不爭,有所讓有所不讓的!
謹言語
【原文】
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余偶以忌辰(1)著朝服(2)出門,巷口見一人,遙呼曰:今日是忌辰!余急易(3)之。雖不識其人,而心感之。如此等事,在彼無絲毫之損,而于人為有益。每謂同一禽鳥也,聞鸞鳳(4)之名則喜,聞鷦鶹之聲則惡;以鸞鳳能為人福,而鷦鶹能為人禍也。同一草木也,毒草則遠避之,參苓(5)則共寶之;以毒草能鴆人,而參茯能益人也。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
鳳,寶之若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此理之最易見者也。
戒嬉戲
【原文之一】
治家之道,謹肅為要。《易經》〈家人卦〉(1),義理極完備,其曰:「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2)嗃嗃近於煩瑣,然雖厲而終吉;嘻嘻流於縱軼(3),則始寬而終吝。余欲於居室自書一額,曰:「惟肅乃雍」(4),常以自警,亦願吾子孫共守也。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5),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若舉動怪異,言語詭激(6),明明坦易道理,卻自尋奇覓怪,守偏文過(7),以為不墜恆境(8),是窮奇檮杌之流(9),烏足以表異(10)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離,何獨至於立身制行(11)而反之也?
【原文之二】
子弟至十七八,以至廿三四,實為學業成廢之關。蓋自初入學至十五六,父師以童子視之,稍知訓子者,斷不忍聽(1)其廢業;惟自十七八以後,年漸長氣漸驕,漸有朋友、漸有室家(2),嗜慾漸開、人事漸廣,父母見其長成,師傅視為儕輩(3),德性未堅,轉移最易,學業未就,蒙昧非難(4)。幼年所習經書,此時皆束高閣,酬應交遊,侈然大雅(5),博奕高會(6),自詡名流(7)。轉盼廿五六歲,兒女累多,生計迫蹙,蹉跎潦倒(8),學植荒落(9)。予見人家子弟半塗而廢者,多在此五六年中。棄幼學之功,貽終身之累,蓋覆轍相踵(10)也。汝正當此時,離父母之側,前言諸弊,事事可慮。為龍為蛇,為虎為鼠,分於一念(11),介在兩岐(12),可不慎哉!可不畏哉!
慎威儀
【原文之一】
圃翁曰:人生必厚重沉靜,而後為載福之器(1)。王謝子弟(2)席豐履厚(3),田廬僕役無一不具,且為人所敬禮,無有輕忽之者。視寒畯之士(4),終年授讀,遠離家室,唇燥吻枯(5),僅博束脩(6)數金,仰事俯育咸取諸此;應試則徒步而往,風雨泥淖,一步三嘆;凡此情形,皆汝輩所習見。仕宦子弟則乘輿驅肥(7),即僮僕亦無徒行者,豈非福耶?古人云:「予之齒者去其角,與之翼者兩其足。」(8)天地造物必無兩全,汝輩既享席豐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9)諸天道,豈不誠難?惟有敦厚謙謹,慎言守禮,不可與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論,怨天尤人,庶不為造物鬼神所呵責也。況父祖經營多年,有田廬別業(10),身則勞於王事(11),不獲安享;為子孫者,生而受其福,乃又不思安享而妄想妄行,寧不大可惜耶?思盡人子之責,報父祖之恩,致鄉里之譽,貽後人之澤,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讀書,三曰養身,四曰儉用。世家子弟原是貴重,更得精金美玉(12)之品,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驕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則人之欽重較三公(13)而更貴,予不及見(14)。
--------------------------------------------------------------------------------
【原文之二】
古稱仕宦之家,如再實之木,其根必傷(1),旨哉斯言(2),可為深鑑。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難,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當面待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古道(3):小有失檢,誰肯面斥其非?微有驕盈,誰肯深規其過?幼而驕慣,為親戚之所優容(4);長而習成,為朋友之所諒恕。至於利交而諂(5),相誘以為非;勢交而諛(6),相倚而作慝(7)者,又無論
矣。
人之背後稱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譽其才品,而慮人笑其逢迎;或心賞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勢利。甚至吹毛索瘢(8),指摘其過失而以為名高;批枝傷根(9),訕笑(10)其前人而以為痛快。至於求利不得,而嫌隙易生於有無(11);依勢不能,而怨毒相形於榮悴(12)者,又無論矣。故富貴子弟,人之當面待之也恆恕,而背後責之也恆深,如此則何由知其過失,而顯其名譽乎?
故世家子弟,其謹飭(13)如寒士,其儉素如寒士,其謙沖小心如寒士,其讀書勤苦如寒士,其樂聞規勸如寒士,如此則自視(14)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稱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謹飭倍於寒士,儉素倍於寒士,謙沖小心倍於寒士,讀書勤苦倍於寒士,樂聞規勸倍於寒士;然後人之視之也,僅得與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謹飭儉素,謙下勤苦,人不見稱(15),則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難做。此未深明於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我願汝曹常以席豐履盛為可危可慮、難處難全之地。人有非之責之者,遇之不以禮者,則平心和氣,思所處之時勢,彼之施於我者,應該如此,原非過當;即我所行十分全是,無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況我豈能全是乎?
能容讓
【原文之一】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1)老氏(2)以讓為寶,左氏曰:「讓,德之本也。」(3)處里閈(4)之間,信世俗之言,不過曰漸不可長(5),不過曰後將更甚,是大不然。人孰無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滿損虛益之義;揆之鬼神,有虧盈福謙之理。自古
祇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6)以釀後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7)五十日,見天下大訟大獄,多從極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從小處了。余行年五十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8)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致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致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9),子曰:「放於利而行(10),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11)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原文之二】
《易經》一書,言謙道(1)最為詳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又曰:日中則昃(2),月滿則虧。天地不能常盈,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於此理不啻(3)反覆再三,極譬罕喻(4)。《書》曰:「滿招損,謙受益。」(5)古昔賢聖,殆無異詞(6):堯舜大聖人,而史稱之曰「允恭克讓」(7);孔子甚聖德,及門稱之曰「恭儉讓」(8)。況乎中人之才,能越斯義?古云:「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言讓之有益無損也。世俗瞽談(9),妄謂讓人則人欺之,甚至有尊長教其卑幼無多讓,此極為亂道。
以世俗論,富貴家子弟,理不當為人所侮,稍有拂意,便自謂我何如人,而彼敢如是以加我!從傍人(10)亦不知義理,用一二言挑逗之,遂爾氣填胸臆,奮不顧身,全不思富貴者眾射之的(11)也,群妒之媒(12)也。諺曰:「一家溫飽,千家怨忿。」惟當撫躬自返(13),我所得於天者已多,彼同生天壤,或係親戚,或同里閈,而失意如此,我不讓彼,而彼顧肯讓我乎?嘗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氣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雲行空,與吾無涉。姚端恪公(14)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15),愈加恭謹以遜謝之,則橫逆之來,蓋亦少矣。願以此為熱火世界(16)一帖清涼散也。
--------------------------------------------------------------------------------
讀書篇
【小序】
世上的書可以大別為兩種:一種是可讀之書;另一種是不可讀之書。什麼是可讀之書?就是讀之有益,至少不能有害的書。什麼又是不可讀之書?就是讀之無益,甚且有害的書。圃翁在談到珍惜幼年讀書時光時說:從八歲到二十歲中間,歲月不多,要「擇典雅醇正,理純詞裕,可歷二三十年無弊」的時文來讀;不可以拿這一段「珠玉難換」的寶貴光陰,讀那些像「朝華夕落,淺陋無識,詭僻失體,取悅一時」的「無益之文」。前者近於「可讀」之書;而後者便屬「不可讀」之列。
可讀之書中,又可略分為該讀的書,與想讀的書兩種。該讀的書是人生的責任,非讀不可;想讀的書則是人生的權益,不享可惜。該讀的書不見得都不想讀,但多半不是很想讀;想讀的書不見得都不該讀,但多半不怎麼該讀。譬如學生時代該讀的書,應當大部分是與學科課業有關的課本筆記參考書等;而這些書,有哪一個學生是心甘情願的真想讀?如果不是因為背負著老師的要求,父母的期許和考試的逼迫,誰還不都是寧願去讀那些——像小說故事等,比較有趣,但顯然不是當學生時「很該讀」的書?
學生時代,年紀還小,沒有足夠的基礎學識去挑可讀之書;即便能夠勉強挑書,也絕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憑一己之力來讀。所以必須仰仗師長前賢,從可讀之書中,挑出尤為重要者,集中編輯成書,逐節分章講授。這便是教科書之所以成為學生該讀之書的原由。學生該讀教科書,除了因為它授與學生應付人生的必備知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也同時是學生應付眼前的升學,和日後就業所須考試的資料。教科書該讀的重量,於此更加幾分。
古代的學生,所學的科目沒有我們今天多,但所受的考試壓力,較之今日卻不曾稍減。
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可證。他們修業考試的年限長短,容或與我們不同,但準備考試的方法並無二致;尤其國文一科,更有不少足資我們借鏡的地方。例如:讀書的環境要窗明几淨,讀書的心情要神寧氣靜,讀書的要訣是把握重點,讀書的方法是:讀書之前要選、讀書之時要透、讀書之後要溫;至於作文的方法是:作文要多,臨文要熟,寫文要工。這些內容在本篇各目之下,都有詳盡的說明。
兵法上有云,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勝;我們也可以說,如果該讀的書就是想讀的書,則讀書的效果最佳。人生是由許多階段匯集而成的,每個階段都不免有該負的責任;讀書亦然。某個階段裡,當該讀的書不全然是想讀的書時,我們仍應先思:我盡到責任了沒有?然後再考慮是否享受那一階段的權益,好好的讀一些想讀的書。
溫經書
【原文之一】
讀書固所以取科名、繼家聲(1),然亦使人敬重。今見貧賤之士,果胸中淹博(2),筆下氤氳(3),則自然進退安雅,言談有味。即使迂腐不通方(4),亦可以教學授徒,為人師表。至舉業(5)乃朝廷取士之具,三年開場大比(6),專視此為優劣。人若舉業高華秀美,則人不敢輕視。每見仕宦顯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7)者,其後無讀書之人也;其家鬱然者(8),其後有讀書之人也。山有猛獸,則藜藿(9)為之不採;家有子弟,則強暴為之改容。豈止掇青紫(10)、榮宗祊(11)而已哉?予嘗有言曰:「讀書者不賤」,不專為場屋(12)進退而言也。
【原文之二】
《論語》文字,如化工肖物(1),簡古渾淪(2)而盡事情,平易含蘊(3)而不費辭(4),于《尚書》、《毛詩》(5)之外,別為一種;《大學》、《中庸》之文,極閎闊精微(6)而包羅萬有;《孟子》則雄奇跌宕(7),變幻洋溢。秦漢以來,無有能此四種文字者。特以儒生習讀而不察,遂不知其章法字法(8)之妙也,當細心玩味(9)之。
【原文之三】
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少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溫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若壯年所讀,經月則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經秦漢之文,詞語古奧(1),必須幼年讀。長壯後雖倍蓰(2)其功,終屬影響(3)。自八歲至二十歲中間,歲月無多,安可荒棄,或讀不急之書?此時,時文(4)固不可不讀,亦須擇典雅醇正,理純詞裕,可歷二三十年無弊者讀之。若朝華夕落,淺陋無識,詭僻(5)失體,取悅一時者,安可以珠玉難換之歲月,而讀此無益之文;何如誦得左、國(6)一兩篇,及東西漢典貴華腴(7)之文數篇,為終身受用之寶乎?
且更可異者:幼齡入學之時,其父師必令其讀《詩》、《書》、《易》、《左傳》、《禮記》(8)、兩漢、八家文(9);及十八九,作制義應科舉時,便束之高閣,全不溫習。此何異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塗人(10)乞漿(11)乎?且幼年之所以讀經書,本為壯年擴充才智,驅駕古人,使不寒儉,如蓄錢待用者然。乃不知尋味其義蘊,而弁髦(12)棄之,豈不大相剌謬(13)乎?
我願汝曹將平昔已讀經書,視之如拱璧(14),一月之內,必加溫習。古人之書安可盡讀?但我所已讀者,決不可輕棄: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毋貪名;但讀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後思通其義蘊,而運用之於手腕之下。如此,則才氣自然發越(15)。若曾讀此書,而全不能舉其詞,謂之畫餅充饑;能舉其詞而不能運用,謂之食物不化。二者
其去枵腹(16)無異。汝輩於此,極宜猛省。
--------------------------------------------------------------------------------
習詩文
【原文之一】
圃翁曰:唐詩如緞如錦,質厚而體重,文麗而絲密(1),溫醇爾雅(2),朝堂(3)之所服也;宋詩如紗如葛,輕疏纖朗(4),便娟(5)適體,田野之所服也。中年作詩,斷當(6)宗唐律;若老年吟詠,適意闌入(7)於宋,勢所必至。立意學宋,將來益流(8)而不可返矣。五律斷無(9)勝於唐人者,如:王、孟(10)五言兩句,便成一幅畫;今試作五字,其寫難言之景,盡難狀之情,高妙自然,起結超遠,能如唐人否?蘇詩(11)五律不多見;陸詩(12)五律大率(13)非其所長。參唐宋人氣味,當於五律見之。
【原文之二】
圃翁曰:人往往於古人片紙隻字,珍如拱璧;其好之者,索價千金。觀其落筆神彩,洵(1)可寶矣。然自予觀之,此特一時筆墨之趣所寄耳。
若古人終身精神識見,盡在其文集中,乃其嘔心劌肺(2)而出之者。如白香山(3)、蘇長公(4)之詩數千首,陸放翁之詩八十五卷。其人自少至老,仕宦之所歷,遊跡之所至,悲喜之情,怫愉(5)之色,以至言貌謦欬(6),飲食起居,交遊酬錯(7),無一不寓其中。較之偶爾落筆,其可寶不且(8)萬倍哉?予怪世人,於古人詩文集不知愛,而寶其片紙隻字,為大惑也。
予昔在龍眠(9),苦於無客為伴。日則步屧(10)於空潭碧澗,長松茂竹之側;夕則掩關(11)讀蘇、陸詩。以二鼓為度,燒燭焚香煮茶,延兩君子於坐,與之相對,如見其容貌鬚眉然。詩云:「架頭蘇、陸有遺書,特地攜來共索居(12);日與兩君同臥起,人間何客得勝渠(13)?」良非解嘲(14)語也。
【原文之三】
時文以多作為主,則工拙自知,才思自出,谿逕(1)自熟,氣體(2)自純。讀文不必多,擇其精純條暢,有氣局(3)詞華者,多則百篇,少則六十篇,神明(4)與之渾化(5),始為有益。若貪多務博(6),過眼輒忘,及至作時,則彼此不相涉,落筆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靈,詞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潤。記誦勞神,中無所得,則不熟不化(7)之病也。學者患此弊最多。故能得力於簡,則極是要訣。古人言「簡練以為揣摩」(8),最是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
--------------------------------------------------------------------------------
【原文之四】
凡物之殊異者,必有光華發越於外。況文章為榮世之業,士子進身之具乎?非有光彩,安能動人?闈中之文,得以數言概之,曰:理明詞暢,氣足機圓。要當知棘闈(1)之文,與窗稿房行書(2)不同之處。且南闈(3)之文,又與他省不同處。此則可以意會,難以言傳。惟平心下氣,細看南闈墨卷,將自得之。即最低下墨卷,彼亦自有得手(4),亦不可忽。此事最渺茫。古稱射蝨者,視蝨如車輪,然後一發而貫(5)。今能分別氣味截然不同,當庶幾矣。
【原文之五】
汝曹兄弟叔姪,自來歲正月為始,每三六九日一會,作文一篇,一月可得九篇。不疏不數(1),但不可間斷,不可草草塞責。一題入手,先講求書理(2)極透澈,然後布格遣詞,須語語有著落(3),勿作影響語(4),勿作艱澀(5)語,勿作累贅語,勿作雷同語。凡文中鮮亮出色之句,謂之調,調有高低;疏密相間,繁簡得宜處,謂之格;此等處最宜理會。深憫人讀時文,累千累百而不知理會,於身心毫無裨益。夫能理會,則數十篇百篇已足,焉用如此之多?不能理會,則讀數千篇,與不讀一字等。徒使精神瞶亂60,臨文捉筆,依舊茫然,不過胸中舊套應副(7),安有名理精論,佳詞妙句,奔匯於筆端乎?
所謂理會者,讀一篇則先看其一篇之格,再味其一股之格,出落(8)之次第,講題之發揮,前後豎義(9)之淺深,詞調之華美,誦之極其熟,味之極其精。有與此等相類之題,有不相類之題。如何推廣擴充?如此讀一篇有一篇之益,又何必多,又何能多乎?每見汝曹讀時文成帙(10),問之不能舉其詞,叩(11)之不能言其義;粗者不能,況其精者乎?自誑(12)乎,誑人乎?此絕不可解者,汝曹試靜思之,亦不可解也。以後當力除此等之習。讀文必期有用,不然寧可不讀。古人有言,讀生文不如翫(13)熟文。必以我之精神,包乎此一篇之外;以我之心思,入乎此一篇之中。噫嘻!此豈易言哉?
汝曹能如此用功,則筆下自然充裕,無補緝(14)、寒澀(15)、支離、冗泛、草率之態。汝每月寄所作九首來京,我看一會兩會,則汝曹之用心不用心,務外不務外,瞭然矣。作文決不可使人代寫,此最是大家子弟陋習。寫文要工緻(16),不可錯落(17)塗抹,所關於色澤(18)不小也。汝曹不能面奉教言,每日展此一次,當有心會(19)。幼年當專攻舉業,以為立身根本。詩且不必作,或可偶一為之。至詩餘則斷不可作。余生平未嘗為此,亦不多看。蘇、辛尚有豪氣(20),餘則靡靡(21),焉可近也?
【原文之六】
讀書須明窗淨几,案頭不可多置書。讀文作文,皆須寧神靜氣,目光炯然(1)。出文於題之上,最忌墜入雲霧中,迷失出路。多讀文而不熟,如將(2)不練之兵,臨時全不得用,徒疲精勞神,與操空拳者無異。
作文以握管之人為大將,以精熟墨卷百篇為練兵,以雜讀時藝為散卒,以題為堅壘。若神明不爽朗,是大將先墜雲霧中,安能制勝?人人各有一種英華光氣,但須磨鍊始出。譬如一草一卉,茍深培厚壅(3),盡其分量,其花亦有可觀。而況於人乎?況於俊特之人乎?
天下有形之物,用則易匱(4)。惟人之才思氣力,不用則日減,用則日增。但做出自己聲光,如樹將發花時,神壯氣溢,覺與平時不同,則自然之機候(5)也。
讀書人獨宿,是第一義(6),試自己省察。館中獨宿時,漏下二鼓(7),滅燭就枕;待日出早起,夢境清明,神酣(8)氣暢。以之讀書則有益,以之作文必不潦草枯澀(9)。真所謂一日勝兩日也。
練字體
【原文之一】
楷書如坐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奔。人之形貌雖不同,然未有傾斜跛側為佳者。故作楷書,以端莊嚴肅為尚;然須去矜束拘迫之態,而有雍容(1)和愉之象。斯晉書之所獨擅也。分行布白(2),取乎勻淨;然亦以自然為妙。《樂毅論》(3)如端人雅士(4),《黃庭經》(5)如碧落(6)仙人,《東方朔像贊》(7)如古賢前哲,《曹娥碑》(8)有孝女婉順之容,《洛神賦》(9)有淑姿纖麗之態。蓋各象其文以為體,要有骨有肉。一行之間,自相顧盼,如樹木之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之淪漪(10)雜見,而先後相承:未有偏斜傾側,各不相顧。
絕無神彩步武(11),連絡映帶(12),而可稱佳書者。細玩《蘭亭》(13),委蛇(14)生動,千古如新;董文敏(15)書,大小疏密,於尋行數墨(16)之際最有趣。致學者當於此參之。
【原文之二】
學字當專一:擇古人佳帖,或時人墨跡,與己筆路相近者,專心學之。若朝更夕改,見異而遷,鮮有得成者。楷書如端坐,須莊嚴寬裕,而神彩自然掩映(1)。若體格不勻淨(2),而遽講(3)流動,失其本矣。
汝小字可學《樂毅論》。前見所寫《樂志論》,大有進步,今當一心臨仿之。每日明窗淨几,筆精墨良,以白奏本紙(4)臨四五百字。亦不須太多,但工夫不可間斷。紙畫烏絲格(5);古人最重分行布白,故以整齊勻淨為要。學字忌飛動草率,大小不勻,而妄言奇古磊落(6),終無進步矣。
行書亦宜專心一家。趙松雪(7)佩玉垂紳(8),丰神清貴,而其原本則《聖教序》(9);《蘭亭》猶見晉人風度,不可訾議(10)之也。汝作聯字(11),亦頗有豐秀之致。今專學松雪,亦可望其有進,但不可任意變遷耳。
--------------------------------------------------------------------------------
養身篇
【小序】
保養身體的目的有二:第一是盡我們為人子女的孝思,讓父母在有生之年,不必為我們的傷病痛創而煩心操勞;其次是「致壽」,就是擁有健康,快快樂樂活足上蒼所賦予我們
的年歲,完成人生的旅程。
保養身體的方法很多,圃翁說,重要的不過以下幾種:第一要注意飲食。不暴飲、不暴食,不過飽、不過飢,營養均衡,定時用餐。第二要注意冷熱。蓋被穿衣看天候,冷了就要加,熱了就要減,不可恣意隨興。第三要除戒惡習。煙酒嫖賭不可染,聲色犬馬不涉獵,也無貪婪、也不怠惰。第四是不亂發脾氣。敗事之前不必怒,事敗之後怒無益;既破壞情誼,又傷害自己,只有百害無一利。第五是不要多操心。未作之事,操心無益;事作成了,不必操心;事作壞了,操心又於事何補?第六是不要太操勞。人的精神氣力有限,工作效率也有限,多少時間做多少事,超過了負荷叫透支,透支的結果就是提早把自己用完報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寧可細水長流,不要殺雞取卵。以上這些,只要有一項不注意,就足以致病,給父母帶來憂慮及操勞,成為「毀傷」自己的不孝子。
古人論致壽之道有四,就是慈、儉、和、靜。慈是心慈,就是做到不損人、不害事、戒殺生、慎剪伐。儉是行儉,就是做到能省則省、珍惜資源、造福惜福。和是氣和,就是做到胸襟寬厚、滿心歡喜、笑口常開。靜是意靜,就是做到身不過勞、心不輕動、順意隨緣、水到渠成。以上四者,全圍繞在人的心術修養方面。的確,「人者心之器」,談致壽,捨養心之外別無他途。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同樣是從這一方面出發,說明壽命的長短,跟人心的修養,有著莫大的關係。
近世的科學家,對人體生命的延續有此一說:生命的延續,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人身要從太陽裡,藉輻射作用,獲得稀有金屬物質的補充;但這必須在心理平衡狀態下始能辦到。這更進一步的強調了——心理狀態在決定人身壽夭上所占的比重。這一說也同時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早被醫生判了死刑的重症患者,卻憑藉自我強烈的求生意志,奇蹟式的存活了下來;相反的,那些原本病不該死的人,卻因為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而提早與
世長辭。
心理平衡的狀態,儒家稱為「仁」。孔子說的「仁者不憂」,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狀態的體現;「仁者樂山」,朱子說是「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其實正是假藉山的厚重不動,來象徵人心理平衡狀態的一種說法;「仁者壽」,也正是說明心理的平衡,足以維持生命延續的意思。
人類既是生物的一種,當與他種生物一樣,具有生生死死的輪迴,不會有例外。人類追求永生的努力,古代的煉丹服藥、導引吐納,近世的冷凍換血、胚胎再生等,已給了我們明確的反證,不必再試。因此,保養身體的目的,只是將生命的長度,盡量延續下去而已。生命的長度,各生物間頗不一致。《莊子》裡說:朝菌的壽命是一天;寒蟬的壽命是三個月;而楚南的冥靈樹和上古的大椿樹,卻分別以五百年和八千年作一個季節。人類的壽命,到底要多少才算「致壽」呢?根據大陸「抗衰老研究中心」的于夫教授說,應該是一百五十三歲,增減十五歲之間。我們不妨以此為努力的目標吧!
【原文之一】
圃翁曰:昔人論致壽之道有四,曰慈、曰儉、曰和、曰靜。
人能慈心於物,不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損於人,亦不輕發。推之戒殺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養天和。無論冥報(1)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愷悌(2)之氣,自然災沴(3)不干,而可以長齡矣。
人生福享,皆有分數(4)。惜福之人,福嘗有餘;暴殄(5)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儉為寶。不止財用當儉而已,一切事常思儉嗇(6)之義,方有餘地。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
儉於嗜慾(7),可以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酬錯,可以養身息勞;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儉於思慮,可以蠲(8)煩去擾。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約天下事,萬不得已者,不過十之一二。初見以為不可已,細算之亦非萬不可已。如此逐漸省去,但日見事之少。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9)今試問勞擾煩苦之人:此事亦儘可已,果屬萬不可已者乎?當必恍然自失矣。
人常和悅,則心氣沖(10)而五臟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真定(11)梁公每語人:日間辦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尋可喜笑之事,與客縱談,掀髯(12)大笑,以發抒一日勞頓鬱結(13)之氣。此真得養生要訣。何文端公(14)時,曾有鄉人過百歲。公扣其術,答曰:「予鄉村人無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歡,從不知憂惱。」噫!此豈名利中人所能哉?
傳曰「仁者靜」;又曰「知者動」(15)。每見氣躁之人,舉動輕佻(16),多不得壽。古人謂硯以世計,墨以時(17)計,筆以日計:動靜之分也。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志一動氣(18),外間之紛擾皆退聽(19)矣。
此四者於養生之理,極為切實,較之服藥引導(20),奚啻萬倍哉?若服藥,則物性易偏,或多燥滯(21);引導吐納(22),則易至作輟。必以四者為根本,不可捨本而務末也。《道德經》(23)五千言,其要旨不外於此。銘之座右,時時體察,當有裨益耳。
【原文之二】
養身之道:一在謹嗜慾,一在慎飲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煩勞。有一於此,足以致病,以貽(1)父母之憂,安得(2)不時時謹凜(3)也!
淡飲食
【原文】
圃翁曰:古人以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臟腑腸胃常令寬舒有餘地,則真氣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吾鄉吳友季善醫;每赤日寒風(1),行長安道上不倦。人問之,曰:「予從不飽食,病安得入?」此食忌過飽之明徵也。燔炙熬煎(2),香甘肥膩之物最悅口,而不宜於腸胃。彼肥膩易於粘滯,積久則腹痛氣塞,寒暑偶侵,則疾作矣。放翁詩云:「倩盼作妖狐未慘,肥甘藏毒鴆猶輕。」(3)此老知攝生(4)哉!
炊飯極軟熟,雞肉之類只淡煮,菜羹清芬鮮潔渥之(5)。食只八分飽,後飲六安苦茗一杯;若勞頓飢餓,歸先飲醇醪(6)一二杯,以開胸胃。陶詩云:「濁醪解劬飢」(7),蓋藉之以開胃氣也。如此,焉有不益人者乎?
且食忌多品,一席之間,遍食水陸,濃淡雜進,自然損脾。予謂:或雞魚鳧豚(8)之類,只一二種飽食,良(9)為有益。此未嘗聞之古昔,而以予意揣當如此。
【原文之二】
圃翁曰:予少年嗜六安茶(1),中年飲武夷(2)而甘,後乃知岕茶(3)之妙。此三種可以終老,其他不必問矣。岕茶如名士(4),武夷如高士(5),六安如野士(6),皆可為歲寒之交。六安尤養脾,食飽最宜。但鄙性好多飲茶,終日不離甌(7)碗,為宜節約耳。
--------------------------------------------------------------------------------
謹起居
【原文之一】
安寢乃人生最樂。古人有言:不覓仙方覓睡方。冬夜以二鼓為度;暑月以一更為度。每笑人長夜酣飲不休,謂之消夜。夫人終日勞勞(1),夜則宴息(2),是極有味,何以消遣為?冬夏皆當以日出而起,於夏尤宜。天地清旭(3)之氣,最為爽神,失之甚為可惜。予山居頗閒,暑月日出則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蓮方斂而未開,竹含露而猶滴;可謂至快。日長漏永(4),不妨午睡數刻:焚香垂幕,淨展桃笙(5)。睡足而起,神清氣爽,真不啻天際真人(6)。
況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則垢面,婢且蓬頭,庭除(7)未掃,灶突猶寒(8),大非雅事。昔何文端公居京師,同年詣(9)之,日晏(10)未起,久之方出。客問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然。」客曰:「日高如此,內外家長皆未起,一家奴僕,其為奸盜詐偽,何所不至耶?」公瞿然(11)。自此至老不晏起。此太守公親為予言者。
【原文之二】
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1),第二冀(2)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語曰:「父母惟其疾之憂。」(3)夫子以此答武伯之問孝。至哉斯言(4)!安其身以安父母之心,孝莫大焉。
保精神
【原文】
古人讀《文選》(1)而悟養生之理,得力於兩句,曰:「石蘊玉而山輝,水涵珠而川媚。」(2)此真是至言(3)。嘗見蘭蕙芍藥(4)之蒂間,必有露珠一點。若此一點為蟲蟻所食,則花萎(5)矣。又見筍初出當曉(6),則必有露珠數顆在其末;日出則露復斂(7)而歸根;夕則復
上。田間(8)有詩云:「夕看露顆上梢(9)行」是也。若侵曉(10)入園,筍上無露珠,則不成竹,遂取而食之。稻上亦有露,夕現而朝斂。人之元氣(11)全在於此。故《文選》二語,不可不時時體察。得訣(12)固不在多也。
--------------------------------------------------------------------------------
交友篇
【小序】
語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這兩句話,把朋友的重要,一舉揭露無遺。在家多半是尚未成人的時候,「靠父母」的時間不會太長;等到長大以後,必須離家出外打拚,依靠朋友的時間,相對就長了。而且父母各只有一個,比起朋友的可以無窮無盡,那助益就更顯得少而且短了。的確,朋友是人生道上重要的伴侶,可以陪著我們跨高山、越大海,披荊斬棘,闢荒墾地,開創事業。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朋友還可以給我們鼓勵、督促、慰藉和資助,讓我們能夠再接再厲,不敢疏忽懈怠,並且重拾奮鬥的勇氣與毅力,努力衝刺,航向成功的彼岸。要好的朋友,與我們同心想、共感受:當我們成功了,他會為我們高興;當我們失敗了,他也會為我們掉淚。我們歡樂他欣悅,我們哀傷他悲愁;我們有餘他共享,我們不足他分攤。設若人生之路缺少同行的好友,那就不僅僅是孤單寂寞,你還將有如殘了手、瘸了腿、瞎眼聾耳般的侷促與不適。《禮記》〈學記〉上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比較之下,這麼一點兒難過,又不算什麼了。
朋友與我們彼此扶持,互相提攜,一起成長,共存共榮,真是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倚仗。但這也並不表示我們都需要很多朋友,或是人人都可以作我的朋友。因為第一,朋
友是要交往的,你有多少的閒工夫,足以應付那綿綿不絕的酬酢?第二,朋友的交往不僅僅是吃飯喝酒,應酬往來而已;見面招呼,點頭寒暄而心意不通,不算朋友。第三,如果朋友不能為我,當然不值一交;相同的,倘若我不能為朋友,朋友又何須交我?要用心去結交,要注力去涵養的,朋友哪裡能夠多;個個都能有助益,又哪裡需要多。何況朋友一多,交情淡泊,如有似無;良莠不齊,似益實害。是以簡交遊、慎擇友,誠為人生交友的兩大課題。簡交遊就是要交往的朋友儘量簡單化,勿使龍蛇雜處,驥犖並陳;慎擇友則是謹慎選擇,不因誇示己能而廣交,不為逞揚己行而濫交。如對方非己所熟知,或己之朋友所熟知者,則暫不深交;其興趣或從事行業,非自己所熟知之領域的人,則不廣交。如此則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徒托空名而已;這麼一來,吃虧上當遭騙受累的機會,也將大大的減低。
以我們讀書人而言,首當交友的對象,亦應是讀書人。這樣就可以在學業德行識見操守志節上多所砥礪勸勉,共求進步;但仍須善加簡選,凡素行欠缺,涵養羞澀,誠信不足的人,都必得敬而遠之,勿去招惹。曾子說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謙謙君子,應就是我們在交友中,對自己、也是對朋友的最高期許了。
簡交遊
【原文】
圃翁曰:古人美王司徒之德,曰:「門無雜賓。」(1)此最有味。大約門下奔走之客,有損無益。主人以清正高簡(2)安靜為美,於彼何利焉?可以啖(3)之以利,可以動之以名,可以怵(4)之以利害,則欣動(5)其主人。主人不可動,則誘其子弟、誘其僮僕:外探無稽之言,以熒惑(6)其視聽;內洩機密之語,以誇示其交遊。甚且以偽為真,將無作有,以儌倖其語之或驗,則從中而取利焉。或居要津(7)之位,或處權勢之地,尤當遠之益遠也。又有挾術
技以遊者,彼皆藉一藝以售其身(8),漸與仕宦相親密,而遂以乘機遘會(9);其本念決不在專售其技也。挾術以遊者,往往如此。故此輩之樸訥迂鈍(10)者,猶當慎其晉接(11);若狡黠便佞(12),好生事端,蹤跡詭密者,以不識其人,不知其姓名為善。勿曰:「我持正,彼安能惑我?我明察,彼不能蔽我!」恐久之自墮其術中,而不能出也。
慎擇友
【原文之一】
四者(1)立身行己(2)之道,已有崖岸(3);而其關鍵切要,則又在於擇友。人生二十內外,漸遠於師保(4)之嚴,未躋(5)於成人之列。此時知識大開,性情未定,父師之訓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聽,惟朋友之言,甘如醴(6)而芳若蘭。脫(7)有一淫朋匪友,闌入其側,朝夕浸灌,鮮有不為其所移者。從前四事,遂蕩然(8)而莫可收拾矣。此予幼年時知之最切。
今親戚中,倘有此等之人,則蹤跡常令疏遠,不必親密。若朋友則直以不識其顏面,不知其姓名為善;比之毒草啞泉,更當遠避。芸圃有詩云:「於今道上揶揄鬼,原是尊前嫵媚人。」(9)蓋痛乎其言之矣。擇友何以知其賢否?亦即前四件能行者為良友,不能行者為非良友。
予暑中退休,稍有暇晷(10),遂舉胸中所欲言者,筆之於此。語雖無文,然三十餘年涉履仕途(11),多逢險阻,人情物理,知之頗熟,言之較親,後人勿以予言為迂而遠於事情也。
【原文之二】
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自就塾以後,有室有家,漸遠父母之教,初離師保之嚴。此時乍得友朋,投契(1)締交,其言甘如蘭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聽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2)側於間,德性未定,識見未純,鮮未有不為其移者。余見此屢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3),迷而不悟,脫有尊長誡諭,反生閒隙,益滋乖張(4)。故余家訓有云:「保家莫如擇友」,蓋痛心疾首(5)其言之也。
汝輩但於至戚中,觀其德性謹厚,好讀書者,交友兩三人足矣。況內有兄弟互相師友,亦不至岑寂(6)。且勢利言之,汝則溫飽來交者,豈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7)?平居則有酒食之費,應酬之擾;一遇婚喪有無,則有資給稱貸(8)之事;甚至有爭訟(9)外侮,則又有關說救援之事。平昔既與之契密,臨事卻之(10),必生怨毒反唇(11)。故余以為宜慎之於始也。
況且遊戲征逐(12),耗精神而荒正業,廣言談而滋是非,種種弊端,不可紀極。故特為痛切發揮之。昔人有戒:「飯不嚼便嚥,路不看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洵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審(13)便取,衣不慎便脫。」
【原文之三】
人生髫稚(1),不離父母;入塾則有嚴師傅督課,頗覺拘束。逮十六七歲時,父母漸視為成人,師傅亦漸不嚴憚(2)。此時知識初開,嬉遊漸習,則必視朋友為性命。雖父母師保之訓,與妻孥(3)之言,皆可不聽。而朋友之言,則投若膠漆,契若芳蘭(4)。所與正,則隨之而正;所與邪,則隨之而邪。此必然之理,身驗之事也。
余鐫(5)一圖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擇友。」蓋有所嘆息、痛恨、懲艾(6)於其間也。古人重朋友,而列之五倫,謂其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有患難相救。今之
朋友,止可謂相識耳,往來耳,同官同事耳,三黨(7)姻戚耳。朋友云乎哉(8)?
汝等莫若就親戚兄弟中,擇其謹厚老成,可以相砥礪者,多則二人,少則一人。斷無目前良友,遂可得十數人之理。平時既簡於應酬,有事可以請教。若不如己之人,既易於臨深為高(9);又日聞鄙猥(10)之言,汙賤之行,淺劣之學:不知義理,不習詩書。久久與之相化,不能卻而遠矣。此《論語》所以首誡之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