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荷叶母亲精品课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用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清丽的语言,体验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散文诗思想感情,把握散文诗借景写人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影像资料、歌曲、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一:

冰心是我国当代女作家,诗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直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纯净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在这漠漠的世界上,只能提着自信的灯,进行在黑暗里。这是激励;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是鞭策;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是纯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她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这是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冰心的温暖的世界《荷叶 母亲》

设计二: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学生静静地倾听。 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可能回答:生1:我想念妈妈。

生2:我认为母亲太伟大。

生3: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过渡:是啊!母爱无私伟大,歌唱家用歌声来赞美母爱,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冰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传递这浓浓母爱呢?下面,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她的一首散文诗。(板书课题(《荷叶母亲》)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打出课题) 二、简介作者。

三、扫清文字障碍。

四、朗读,在读中感悟文章。

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一定要多读,才能更深切的感悟文章的情感! 学生散读2分钟 ① 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段朗读,其他学生听、评。 ② 或选择学生在预习当中修改的诗歌进行朗读 (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进行范读)

教师指导散文诗朗诵技巧:停顿和连贯、重音、节奏、情感

(“我”的情感由“烦闷”到“仍然不适意”,最后“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的变化) 散文诗朗诵讲究的是“形散而神聚,语淡而味浓。”不能把散文诗语言朗诵的过于诗歌化,造成过度的抑扬顿挫,给人一种生硬的虚假感,就会影响人的真实的情感表达。

五、仔细品味,深情体验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荷之美 荷之爱

荷之美 1、 景致美 例句:

①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运用比喻,寥寥几笔写出了白莲在风雨过后的凋谢,颇有几分凄婉之美。

②“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中“立”用得传神,与白莲的“谢”作对比突出红莲顽强地生命力。开满了的红莲在绿叶的陪衬下,亭亭玉立,就像一位衣着漂亮,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少女,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句很美,因为采用拟人写出荷叶勇敢无畏。 2、 颜色美

红 白 淡黄 绿

引导学生探讨其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荷之爱 ①品读: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明确:

1、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

2、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3、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②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母爱的? 联想 借物抒情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体验情美

作者借荷叶护红莲表达了浓浓的母爱,那么,请你也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好吗?

示例:生1:母亲是伞,人生路上,替我遮风挡雨,一路伴我前行! 生2:母亲是温暖的摇篮,摇啊摇,把我摇进甜美的梦乡。 生3:母亲是参天的大树,我是茂密的树叶间欢快歌唱的小鸟。

结束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米尔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冰心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感谢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爱,给了我们整个的世界!希望我们所有人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

文章中“红”是不断出现的颜色词语,其所依附的意象是“红莲”。 第一次,“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使用的是红的基本意义,就点明其中一缸的颜色为红色。

第二次,“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这里,已经借物喻人,将莲比作家里的三姊妹。于是,“红”自然不再只是红莲的客观颜色,“红”所依附的实际对象已经变成三姊妹。在此,“红”正如红旗之“红”象征着革命的热情一样,也成为热情的象征,寓意着对光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荷叶 母亲》写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当时冰心年仅二十二周岁,正值青春年少,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此时的作者对美好未来充满着向往,对自己的写作事业也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接着,“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时,红色象征着危险,是无可辩驳的凶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走在大马路上,红灯停,绿灯行,看到红灯,心里自然变得紧张。在此,作者借助恰当的颜色词语,也在文本和读者心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花瑞人祥”,当红莲的命运受到威胁,我们心情变得烦闷,不禁为其担心,甚至无法可想。那繁密的雨点红莲怎堪忍受?人生路上的风雨挫折,三姊妹又怎堪面对?

最后,“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常常被用来烘托喜庆的气氛,正如婚庆时,往往会穿红衣,盖红被,贴红字一样,这里,红色借以象征欢乐、喜庆和幸福。红莲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摧残,有了温暖的庇护,三姊妹遇到风雨挫折,寻觅到安全的港湾,自然让人心理上有一种幸福感觉。

第一次,“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使用的是白色的基本意义,点明其中一缸颜色为白色。

之后,借红莲比喻三姊妹的时候,白莲似乎也被赋予了人格,变成与三姊妹相仿的同龄人,于是文中的白莲自然多了一层象征意义,即象征着和三姊妹一样的纯洁无污染的年轻人。

然而,“那朵白莲也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原本象征着纯洁与干净的白色,其象征意义发生改变。在此意味着枯竭、无生命、无血色,象征着死亡和厄运。由于没有母亲的荫蔽,可怜的白莲终于没有能经受风吹雨打,悲惨凋零。

淡黄色

淡黄色在文章中出现了一次,但其象征意义也是丰富可感的。“只留几根淡黄色的花须”形容的是花瓣已经凋零的白莲的惨状。和“面黄肌瘦”之“黄”一样,其为病态的象征。脑海中闪现出那刚从石缝里钻出地面的小草,似乎也是这般颜色,这是因长期受到石板压迫而不见天日的病态的颜色啊!此时的白莲,也定是受了疾风暴雨的摧残才显出这般委屈可怜吧!简单的颜色词语将同龄人因没有母亲的庇护而凄惨可怜的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绿

文章中,第一次“绿”的出现是这样的:“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其中的绿色大荷叶,在红莲旁边只是以一个陪衬的身份出现,借物喻人,表现出母亲为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心甘情愿退居幕后,任劳任怨,在子女的身后做一个默默的支持者。

可当风雨来临之后,这绿色的大荷叶仿佛接受了某种使命,“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原本命运堪忧的红莲“不摇动”了。在此,绿色象征着和平。看着此情此景,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在文本与读者心灵之间,又架设起一座桥梁。这里形容绿色大荷叶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中的“的”和《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中的“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也有力地证明了这里绿色大荷叶之“绿”象征着安静、和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