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耐药结核病患者联合应用莫西沙星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索联合应用莫西沙星治疗耐药结核病的效果。方法 46例药敏试验明确确诊的耐药结核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 分别采取6MfxZPtoKmPAS/18MfxZPtoPAS(莫西沙星+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和6LfxZPtoKmPAS/18LfxZPtoPAS(左氧氟沙星+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治疗方案, 治疗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莫西沙星能有效提高耐药结核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 耐药结核病;莫西沙星;临床疗效
所谓耐药结核病, 是指体外实验证实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对一线抗结核药物中的异烟肼及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1]。耐药结核病与非耐药结核病相比, 具有痰菌阴转慢、传染期时间长、诊断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药物的联用导致不良反应较多等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 在不加控制的状态下, 每个肺结核患者平均每年会传染给10~15名健康人, 而耐药的患者传染性更强, 其对结核病的控制具有很大的影响。莫西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之一, 它附加了甲基侧链而使得莫西沙星的抗菌活性大大增强, 尤其是对其他药物耐药的结核杆菌同样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为了加强对耐药结核病治疗的认识, 本药剂科对本院收治的46例耐药结核病患者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莫西沙星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药敏试验明确确诊的耐药结核病患者46例, 对喹诺酮类药物无过敏反应且不耐药, 无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等疾病。男29例, 女17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6.60±15.25)岁, 病程2~13年。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3例。两组耐药结核病患者性别、年龄、耐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已患肺结核的既往用药史及各脏器功能健康状态来选用药物。
1. 2. 1 治疗组 治疗方案为:6MfxZPtoKmPAS/18MfxZPtoPAS;治疗药物及使用方法:莫西沙星(Mfx), 1次/d, 0.4 g/次, 口服;吡嗪酰胺(Z), 3次/d, 0.5 g/次, 口服;丙硫异烟胺(Pto), 3次/d, 0.2 g/次, 口服;卡那霉素(Km), 1次/d, 0.5 g/次, 肌内注射;对氨基水杨酸(PAS), 1次/d, 8 g/次, 口服。
1. 2. 2 对照组 治疗方案为:6LfxZPtoKmPAS/18LfxZPtoPAS;治疗药物及使用方法:左氧氟沙星(Lfx), 1次/d, 0.4 g/次, 口服;吡嗪酰胺(Z), 3次/d, 0.5 g/次, 口服;丙硫异烟胺(Pto), 3次/d, 0.2 g/次, 口服;卡那霉素(Km), 1次/d, 0.5 g/次, 肌内注射;对氨基水杨酸(PAS), 1次/d, 8 g/次, 口服。
1. 3 观察指标 定期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涂片、胸部X线片、血尿常规、肝功肾功, 逐月记录详细的两组患者痰液阴转、临床症状消失、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痰液阴转率 治疗组的痰液阴转率为91.3%(21/23), 对照组的痰液阴转率为65.2%(15/23), 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病灶吸收率 治疗组胸片所显示的病灶吸收率为87.0%(20/23), 对照组的病灶吸收率为60.9%(14/23), 治疗组的病灶吸收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空洞闭合率 治疗组胸片所显示的空洞闭合率为65.2%(15/23), 对照组的空洞闭合率为34.8%(8/23), 治疗组的空洞闭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耐药结核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耐药发生的结核杆菌基因突变有关, 造成核苷酸编码错误致氨基酸错误排列, 总体上是染色体靶基因一个或几个核苷酸突变(表现缺失、增加、替代), 影响药物与靶位酶结合产生耐药[2]。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医务工作者必须面临并且期待被破解的难题之一, 对结核病能否有效控制已构成了严重威胁。耐药结核患者正在逐年上升, 我国每年新发患者人数约为12万, 未来数年内可能出现以耐药菌为主的结核病流行趋势[3]。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对一线抗结核病药物有交叉耐药性 , 进而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 如何选择不同的联用药物, 制订科学合理、低毒高效的治疗方案, 已经成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关键。莫西沙星属于8-甲氧基喹诺酮类药物, 在第4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中, 其具有抗菌范围比较广、口服吸收好、抗菌活性较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 具有很好的临床医学价值。
在本院对耐药结核病患者联合应用莫西沙星的治疗研究中, 治疗组的痰菌
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和对照组的比较, 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 表明莫西沙星在治疗耐药结核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能有效提高耐药结核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藤翻魄.耐多药结核病综合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23):3796-3798.
[2] 吴京波, 赵红宇.胸腔内注药尿激酶加超短波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1, 17(11):19.
[3] 陈妍 .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耐药性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2):309-3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