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泸州市2011年特大干旱的思考

四川泸州市2011年特大干旱的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灾后反思 四川泸州市20 1 1年特大干旱的思考 赖自力罗再潜 (泸州市气象局,泸州646O00) 摘 要:本文概括泸州2Ol1年特大干旱的发生、发展和特点,反思大旱造成的影响和灾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防 御旱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大旱 灾害;泸州市 2011年6月底到9月,因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 交替影响,泸州境内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和特大 干旱,给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 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2011年8月23 Et全市启动了Ⅱ 级抗旱应急预案,10月8日鹇除。大旱给人们留下深刻 的印象,值得反思。 1 2011年特大干旱的概述 1.1干旱发生、发展 2011年汛期,泸州境内出现了温高、雨少、光多、蒸 发大、天气酷热、空气异常干燥的“空汛”现象,其间发 生了两段连续l6天(8月6~21日)、12天(8月26日至9 月6日)晴好无雨天气。全市南面从6月28 El开始,北面 从7月8日开始,先后伏旱露头,并迅速发展升级,到8 月中旬发展成严重伏旱、到9月初发展为特大伏早、到9 月30日发展为特大伏秋旱(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在近3 个月干旱期内各区县累计降水82.8~160.3 mm,比多年 同期平均偏少61%~80%;相比大旱年2006年同期降水 偏少35%~50%;2011年干旱期间El照时数520.7~ 606.8 h,较常年平均多50~170 h,比2006年略少10~ 120 h;水分入不敷出,2011年蒸发量是同期降水的 2.5~8.0倍。干旱期间气象要素比较见图1。 图1是以泸州北面的泸县、南面的古蔺实况气象资 2011年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 2006年降水 2011年日照 2011年蒸发量 图1泸县、古蔺7月1 El至9月30 El气象要素对比 收稿日期:2012-01—09 第一作者简介:赖自力(1967一),女,工程师。 料统计所制。反映了2011年泸州特大伏秋早期间降水 偏离常年和大旱(2006年)的程度以及干旱期间日照、 蒸发与极少降水分布不协调的状况。 1.2与历史上大旱之年比较 泸州因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年 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出现机率最大的是伏旱,它 的发生频率是60%~85%,越向南越大。全市出现区域性 严重伏早的频率为15%~20%左右,平均约5~6年一 次,发生无规律,但随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增加、地壳 运动加剧和生态破坏,极端天气增多,近年大旱发生机 率增大,频次增多。气象记录史上1972年、1995年、1997 年、2006年、2008年发生了较强的伏旱,其中最严重的 是2006年(7月8日至9月5 El,60天)的特大干旱,伴随 36~50天高于35℃的高温日。2006年伏旱发生前,在7 月7 13出现了~次区域性暴雨,其间有3个区县曾在8 月20日出现了强降水,使干旱中断,9月5日再次出现 的区域性暴雨使干旱彻底解除。 对比2006年的特大高温干旱(见表1):一是2011年 干旱发生的时间不一致,南面提前10天左右。南面是6月 底开始,北面从7月8日开始(接近2006年的发生时间)。 二是干旱持续期间也伴随了37~57天不小于35℃的高 温日,且2011年全市各区县都打破了最高气温的记录, 高温天数略多。三是2011年干旱期间降水量特少,全市 没有出现强降雨过程,连大雨过程都罕见,仅叙永县城出 现2次单点大雨,近3个月内发生3~4次中雨过程。四是 持续时间比2006年长26~51天。五是同期降水量比 2006年少53~214 miD_。 1.3 201]年干旱特点 2011年的伏秋旱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伏旱前,夏 旱刚解除,庄稼尚未完全恢复,伏旱即露头;二是伏旱 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强度大、影响面宽、 损失重,最后发展成伏秋早;三是干旱期间伴随长时间 第22卷第4期20"12年8月中国防汛抗旱 65 灾后反思 高温热浪、无雨、高温屡破记录、蒸发失水快、光照时数 划蓄留再生稻、晚秋苕、秋玉米、秋高梁、秋菜等因长期 天干无雨无法下种。 变长、空气干燥和土墒低等;四是干旱时期正是大舂后 期产量形成和秋作播栽、发芽关键季节,高温和缺水造 2.3烤烟、经济林木的影响 因严重缺水,烤烟、果木林落叶、落果、枯枝现象严 成大春逼熟、晚秋生产种植规划落空;五是人畜饮水困 难,旱灾普遍,主要分布:高海拔地区重于低山区,低山 浅丘区重于平坝河谷区,乡镇重过郊区,郊区重过市 重,尤其是浅层、新栽种的经济林木大片干枯、死亡,损 失惨重。成熟季节早的影响小,采收期迟,如龙眼绝收, 区。处处呈现江河水量偏枯,水利工程蓄水锐减,自然 水源枯涸,土壤严重失墒,粮经作物减产,水产、果蔬供 给脱节,火灾隐患加剧,人畜饮水短缺,用电紧张,工矿 企业成本加大,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极严重 的影响。这种极端干旱天气在泸州市50年气象记录史 上首次出现,高温和伏旱超过了1959年、2006年创下的 历史记录,损失惨重。 柑、柚、烤烟损失30%~60%。高温干燥火险等级偏高, 全市曾多次发生森林火灾,由于发现及时,组织有力, 迅速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2.4电力的影响 持续高温,导致用电节节攀升,全市用电负荷高达 81.8万kW,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多条输电线路及变压 器超载运行,危险加大。为确保电网设备安全运行,电 业局实施局部时段、地段拉闸限电,工矿企业、公路、铁 路、建筑等重点项目开工不足,建设成本增加。 2 2011年大旱造成的影响 据泸州市应急办统计,截至9月底,2011年特大干 旱已造成全市142个乡镇,280万多人受灾。其中, 133.53万人和109.27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 314.31万亩,成灾220.69万亩,绝收82.28万亩,损失粮 食27.87万t;经济损失18.7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26 亿元。具体影响如下。 2.5水利设施及渔业的影响 干旱造成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锐减,自然水源枯涸, 溪河断流,稻田、塘、库干裂,水利设施遭到损毁,人畜 饮水困难,次年大小春生产用水矛盾凸现,渔业因旱灾 损失巨大。 2.6其它影响 高温干燥引发人体中暑和空调病急剧上升,但对作 2.1生活及人畜用水的影响 长时间晴热无雨,市场蔬菜供应脱节,物价猛涨。市 物病虫菌繁殖有所抑制,衣作物病虫危害中等偏轻。同 时,持续晴天对已熟的大舂作物(水稻、玉米、高梁、大 豆等)收晒有利,确保及时归仓,无霉变。 委、市政府紧急外调,解泸州市民急需的菜篮子问题。 因干旱全市数百万人畜饮水困难,正常生活秩序打乱。 在很多农村、场镇,国庆前都靠打井找水、车辆运水等 方式维系人畜饮用水,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人畜饮用水 确立为抗旱救灾的头等大事来抓。 2.2粮食生产的影响 高温干旱历时3个月,发生在大春产量形成和秋作 播栽、发芽关键时期。断水2个多月,田块裂151宽10 CITI 3大旱之后面临的问题 3.1旱灾损失难预估 根据这次灾害持续时间、特点、旱情等级、以及市应 急办提供的损失综合评定,这次灾害给泸州市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造成10多亿元的损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 一以上,大春作物逼熟减产、晚秋生产种植落空。北面大 春作物主季减产1~3成,南面减产4成以上。全市原计 66 中国防汛抗旱第22卷第4期2012年8月 次气象灾害的危害,按照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 准,本次高温干旱定义为特大型灾害。但灾后的引发的 灾后反思 连带间接损失是难以预估的。如:畜禽短缺,粮食减产 造成物价上涨;高梁减产带动泸州酿酒业成本加大,高 端白酒价格上涨等系列问题。 4.3科学实施增雨作业 干旱时,下场小雨胜过无数次浇灌。因此要把人影 工作作为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抓紧抓好。人影部 门把握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 源,组织飞机、火箭、大炮适时开展作业,增加有效降 水,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3.2缺水给未来生产的安排增加难度 泸州的雨季在5~9月,大雨结束期在9月底到10月 初。秋后到次年春季出现大雨以上的降水概率小,各类水 利工程和大田缺水的状况仍无法改变。水稻作为泸州主 4.4合理布局抗旱设施,做到有备无患 产粮食,需水量大,如何解决次年大小春生产用水矛盾十 分棘手,作物种植安排难度大,品种储备难取舍。 3.3多年生经济林果木生长短期恢复难 荔枝、龙眼等是泸州的特色水果,是多年生的果树。 大旱后,果木枯死多,育苗一挂果时间长,未来2~3年 水果收成都受影响。 3.4旱灾暴露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泸卅l境内江河溪流密布,但在干旱时解渴的作用发 挥不大。这次大旱暴露出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突出,水 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5抗旱非工程措施亟待强化 尽管市县气象局在干旱期间接连发布高温干旱消 息,但广大农村缺乏旱情监测和墒情测报手段,中小河 流、小水库等水利工程缺少水文资料,科技抗旱手段不 足。同时,抗旱预案体系、抗旱物资装备、服务组织等保 障体系有待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加强,抗旱政策法 规体系有待完善。 3.6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 泸州一般旱涝交替,有“久雨必有久晴”的说法。在 南部山区“干旱年年有,隔三差五一大旱”,老百姓面对 旱涝变化无常的天气,缺少科技防灾的意识。 4防御旱灾的措施建议 4.1努力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 2011年的大旱,之所以旱灾损失如此惨重,跟大旱 未能提前预报和预防有关。因此发挥气象卫星、雷达、 区域自动站等气象现代化设备的功能,依托各种时效的 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加大中长期气候预测分析和会商 交流,不断总结历年干旱发生的环流背景,加强极端气 候事件个例研究,努力提高干旱预测预报能力,对次年 大雨开始期和降水分布提早作出预报,让老百姓提早树 立防范意识,科学避灾。 4.2因地制宜,做好气候资源论证和种植规划 泸州是常旱区,尤其是南面接近云贵高原边境的地 区,属于干热河谷地带,地薄贫瘠,山地气候及其独特 且无规律,常年少雨、干燥、风大,冰雹、干旱、霜冻、火 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应组织科技人员对该地气候特征进 行摸索和总结,作出农业气候资源量化评价,制定避险 措施,为常旱区的农户提供农业种植规划建议,编写科 学、合理的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政府适当扶持,农 户自筹一定资金和出劳力等方式,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 等激励机制,打小井、设蓄水池、水窖,科学布局和维护 塘、库、堰、渠等抗旱(蓄水)设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存得住、没 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确保抗旱效果事半功倍。 4.5维系生态平衡,减少灾害损失 表面上看,泸州大旱的成因是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 高所致,实际上是城市建设加剧、人类乱砍乱伐、高耗能 生活方式等使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造成极端天气频 发。另外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造 成地下水位下降,这是造成大旱之年一些地方无水可浇 的一个重要原因。减少人类活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减 少地表水的流失和地下水资源破坏等,使生态系统的结 构更合理,可以减少灾害天气发生频次和损失。 4.6提前做好改制规划和新品种引进,搞好生产建设 按照大季损失小季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的原 则,抓住大旱之后,墒情好转的机会,采取增种、改种、 补种等措施。种植一些成本低、时间短、见效快的粮经 作物和蔬菜,既弥补农户经济损失,又可以改变土壤结 构,帮助衣户搞好生产自救。 到次年春末,水稻种植水源问题无法得到保障的情 况下,提早做好粮经作物结构调整和改制。通过开展试 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新 品种,将冬水田及早翻耕,改种小麦、玉米、高梁土豆、 油菜、蔬菜、牲畜饲料等为主的旱地粮经作物,确保泸 州市气候资源和空闲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詹兆渝,陈文秀,范雄.气候术语[M】.成都:四川省气象局, 2006 [21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2006年特大伏旱灾害评估报告[R】 四川省2006年特大伏旱灾害评估报告汇编.四川省气象 局.2006:1—11. [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干旱评估标准【s].北京:国家防 汛总指挥部,2006:5-11 【4]李敏重庆、四川大旱后的思考 中国统计,2006(11): 20-21 [51谢羽大旱之后的几 .a..4A-/x U1.四川7g ̄,l,2002(4):31. 第22卷第4期2012年8月中国防汛抗旱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