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园林植物病虫害知识点归纳

园林植物病虫害知识点归纳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昆虫成虫的基本特征:

1)体躯分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头部有1对触角和1个口器,通常还具有一对复眼和0~3个单眼,这是昆虫的感觉

和取食中心

3)胸:胸部有3个体节组成,一般着生3对足和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六足虫纲)

4)腹:腹部由9~12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多数昆虫腹部末端具有外生

殖器,是昆虫的营养和生殖中心

5)变态:在昆虫的生长发育中,其内部构造及其外部形态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才

能转变为成虫

昆虫的头部

1、昆虫的头式:前口式(食植性)、下口式(肉食性)、后口式(刺吸式)

1

触角的类型:刚毛状(蜻蜓)、羽毛状(大多数雄蛾)、膝装(胡蜂)、丝状(蟋蟀,叶甲)、念珠装(蚊子)、锯齿状(扣头虫)、栉齿状、具芒装(苍蝇)、环毛状(蚊子)、棒状(蝶类)、鳃片状(金龟甲)

2、昆虫的眼类型:单眼(侧单眼、背单眼)、复眼

复眼功能:分辨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移动物体;成像;辨别光的颜色和方向。由若干

单眼组成,单眼数量越多,视觉能力越强。

3、昆虫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最原始的口器:组成(上颚(最坚硬)、下颚、上唇、下唇、舌),主要特点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以咬碎植物并吞咽下去。(叶蛾、叶峰、叶甲、瓢虫)

刺吸式:口针(上颚和下颚延长)、喙(上唇、下唇)、咽喉唧筒。主要集中在同翅目。

嚼吸式:咀嚼式+刺吸式(为高等蜂类所特有)

虹吸式:有一条可以弯曲和伸展的喙,不取食时想发条一样反卷,为鳞翅目所特有。

舔吸式:有大型唇瓣。为双翅目蝇类所具有。

锉吸式:为蓟马目昆虫所特有。

2

4、昆虫的胸部=前胸+中胸+后胸+4块骨板(背板、腹板、侧板X2)

前足+中足+后足

前翅+后翅

胸足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胸足类型:步行足、跳跃足(蝗虫、螽斯)、开掘足(蝼蛄、金龟甲)、捕捉足(螳螂)、

携粉足(蜜蜂)、游泳足(龙虱)(并举例)

翅的类型:

膜翅(膜翅目),复翅(蝗虫、蟋蟀),鞘翅(甲虫),半鞘翅(蝽),鳞翅,缨翅(蓟马目),平衡棒(苍蝇、蚊子)(举例)

翅的连锁器:前翅发达后翅不发达的昆虫,在飞行的时候后翅必须以某种构造挂在前翅上,用前翅来带动后翅的飞行,二者协同动作,将昆虫的前后翅连锁成一体,以增进飞行效率的各种特殊构造。

6、昆虫的腹部(9~12节):尾须,外生殖器(外交配器、产卵器)

7、昆虫的变态类型:

3

1)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期。其特点是成虫和幼虫的形

态和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幼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翅未发育完全。

渐变态:成虫和幼虫在形态、习性上均相似,幼体称为若虫。如蝗虫、蟋蟀、蝽、蝉。

半变态:成虫陆栖,幼虫(若虫或稚虫)水栖,两者习性和形态构造完全不同。如蜻蜓。

过渐变态:经过卵、活泼幼体、不活泼幼体而成为成虫。如蚧、蓟马。

2)完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的变态类型。幼虫和成

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别。如毛虫与蛾、蛴螬与金龟甲,从幼虫到成虫要

经过一个蛹期,在蛹期内完成剧烈的组织和器官的改造。

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类型:

①多足型:胸足+腹足 (鳞翅目幼虫)

②寡足型:胸足发达无腹足(蛴螬)

4

③无足型:无胸足也无腹足 (显头、半头、无头)

8昆虫的茧(蛹)类型:离蛹、被蛹、围蛹

园林昆虫分类学(重点把握 膜质、革质、角质 三种质地翅的组合)

1、等翅目:统称白蚁。有两对狭长的膜翅,前后质地、大小形状及脉序相同。触角念珠状。

个体分为生殖型(原始、短翅补充、无翅补充型蚁王蚁后)和非生殖型(工蚁、兵蚁)

2、直翅目:前翅复翅,后翅膜翅。

蝗亚目(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产卵器有缺口)、螽斯亚目(触角长于身体,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如螽斯、蟋蟀)、蝼蛄亚目:前足开掘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

3、缨翅目:蓟马目。虫体微小,锉吸式口器,翅边缘有缨毛。

有两个亚目:管尾亚目,锥尾亚目。

4、半翅目:俗称蝽,前翅半鞘翅,有很多能分泌挥发性臭油,又名臭板虫。

有两个亚目:隐角亚目(负子蝽科),显角亚目(网蝽、猎蝽、缘蝽、蝽科)

5、同翅目:前后翅质地相同,膜翅或复翅,渐变态昆虫。是主要的刺吸害虫有五个亚目:

5

蝉亚目(叶蝉科)、木虱亚目(木虱)、粉虱亚目、蚜亚目(棉蚜科、蚜科)、蚧亚目(粉

蚧、腊蚧、盾蚧、棉蚧)

6、脉翅目:前后翅均为膜翅,但翅脉清晰,多数翅脉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少而简单。有3个亚目:粉蛉亚目(粉蛉科)、蚁蛉亚目、褐蛉亚目(草蛉科)

7、鳞翅目:第二大目,前后翅均为鳞翅。蛾蝶类

8、鞘翅目:第一大纲。前翅鞘翅,后翅膜翅。如吉丁虫科,鳃金龟科,步甲科,小蠹科

9、膜翅目:第三大目。包括所有的蚂蚁和蜜蜂,是昆虫界中最高等的种群。有3个亚目:

广腰亚目(叶蜂科)、细腰亚目(赤眼蜂、茧蜂、姬蜂)、针尾亚目(多属捕食蜂和捕食以,如胡峰)

10、双翅目:前翅为发达的膜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常见的有:蚊、蠓、虻、蝇类昆虫。

植物的病害:

1、什么是园林植物病害?

6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运过程中,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或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导致生理、组织结构、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的不正常变化,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品质变劣,甚至引起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和降低绿化效果及观赏价值,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什么是植物病变?以及病变的表现?

园林植物发病所经历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

亚细胞:生理病变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营养代谢,酶的合成)

细胞:组织病变 (叶绿体,细胞壁,细胞,维管束)

组织、器官:形态病变 (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

3、什么是植物的损伤?

园林植物的机械损伤、动物咬伤、害虫啮伤、冻拔等是园林植物在短时间内受外界因素的作用而突然形成的,没有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因此不能称为病害而称之为伤害或损伤。

4、园林植物的病原: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分类:1)侵染性病害X9: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

7

藻类、线虫、螨类(生物因素)

侵染性病害的几个阶段:1. 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2)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称非侵染性病原。

5、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症状可分为

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症:是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PS:所有的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在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较明显;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无病症;线虫多数在植物体内寄生,一般体外也无病症;非侵染性病害也无病症。)

病状的主要类型:花叶、黄化、斑点、溃疡、腐烂、枯梢、枯萎、畸形、疮痂、肿瘤、流脂

流胶、丛枝

8

病症:霉状物(霜霉、灰霉、烟煤),粉状物(白粉病),锈状物(锈病),点状物(病毒

病),菌脓(细菌性病害)

园林常见非侵染性病害:

1、缺素症:

2、旱害:萎蔫、落叶、落花、落果、枯萎、死亡

涝害:常使根部窒息,引起根部腐烂。根系受到损害后,便引起地上部分叶片发黄,花

色变浅,花的香味减退及落叶、落花,茎干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死亡。

3、园林植物温度不适的症状表现

高温常使花木的茎干、叶、果受到灼伤。花灌木及树木的日灼常发生在树干的南面或西南面。

低温也会危害植物。霜冻是常见的冻害。晚秋的早霜常使花木未木质化的枝梢等受到冻害,春天的晚霜易使幼芽、新叶和新梢冻死,花脱落。而冬季的反常低温对一些常绿观赏植物及落叶花灌木等未充分木质化的组织造成冻害。露地栽培的花木受霜冻后,常自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斑,严重时全叶坏死,解冻后叶片变软下垂。

9

树干涂白是保护树木免受日灼伤和冻害的有效措施。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

1、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特性

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是异养生活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进行吸收异养的生物;个体发育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孢子繁殖。

2、真菌营养体的构造

菌丝:多数真菌的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单一的细丝叫菌丝。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有两类:

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一个无隔多核的细胞。低等真菌的菌丝。

有隔菌丝: 菌丝内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多个长圆筒型的小细胞。高等真菌的菌丝。

有些菌丝体还有特化的。

菌丝体特殊结构:吸器、假根;菌核,菌锁,菌膜,子座

3、真菌繁殖体的构造

10

繁殖体: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繁殖体。繁殖体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

殖体两种。

孢子:是真菌产生孢子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子实体:是真菌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产生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真菌无性孢子的主要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是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质配、核配和减数三个阶段完成。

常见的有性孢子有以下几种: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典型生活

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11

根据吸收方式不同真菌分3种类型:专性腐生、兼生(兼性寄生、兼性腐生)、专性寄生

真菌五个亚门:

鞭毛菌亚门:腐霉属(根腐病、果腐病、猝倒病)、疫霉属(疫霉病)、霜霉属(霜霉病)

接合菌亚门:根霉属。常引起种实、球根、鳞茎的霉烂。

子囊菌亚门 :高等真菌,是真菌中最大的类群。常见类群:

白粉菌科(白粉病)、小煤炱属(煤污病)、小丛壳属(炭疽病)、黑腐皮

壳属(枝干腐烂病、果腐病)、核盘菌属(菌核病)

担子菌亚门:锈菌目(锈病)、外单子菌目(花饼病)

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炭疽病)、葡萄孢属(灰霉病)、壳囊孢属(烂皮病)、镰孢菌

属(枯萎病、立枯病)、丝核菌属

细菌病害:

12

细菌的一般性状

全部为杆状,无荚膜,也不形成芽孢。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有鞭毛。植物病原细菌可以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30℃,能耐低温,对高温较敏感,通常48~53℃处理10min,多数细菌即死亡。植物病原细菌绝大多数为好气性,少数为兼性厌气性。一般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良好。细菌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

常见细菌病害的症状:斑点(穿孔)、腐烂、枯萎、畸形、溃疡

细菌的主要侵入途径是:伤口或自然孔口(气孔、皮孔、蜜腺)

病毒病特点:

发病普遍,几乎每种花卉都有病毒病

导致全株发病,畸型、变色

无性繁殖促进传播和蔓延

个体微小,不易发现

严格依赖寄主,防治困难,尚无有效的药剂

病毒的分类:半持久性病毒,持久性病毒,非持久病毒

常见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毒(T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13

什么叫转主寄生现象?

指昆虫或者病原物中歌阶段能在不同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

植原体病害

泡桐丛枝病,病原为植原体,病原物为类菌质体。

昆虫行为学:

昆虫的个体发育:指由受精卵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包括胚胎发育

和胚后发育两个连续的阶段。

胚胎发育:指从受精卵到幼虫破壳而出的发育过程。

胚后发育:指从幼虫孵化后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一.昆虫的生殖:

两性生殖(有性生殖):昆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要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虫的精子与雌虫的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孤雌生殖:卵不受精就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4

偶发性孤雌生殖:

经常性孤雌生殖:

周期性孤雌生殖: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

孵化:幼虫或若虫破壳而出的现象。

生长和脱(蜕)皮:

初孵幼虫:从卵内孵化出的幼虫称为1龄幼虫。

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的历期。种内同一龄幼虫个体间的体长常有差异,但头壳宽度一般

变异很小,可以此作为识别虫龄的重要依据。

化蛹:末龄幼虫脱去最后表皮变为蛹的过程。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

补充营养:成虫羽化后尚未达到性成熟,需要继续取食,以满足生殖系统发育对营养的需要。

15

性二型现象: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第一性征不同外,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等

面也有很大差异。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三.昆虫行为和习性:

昼夜节律性(生物钟/昆虫钟):昼出夜伏、夜出昼伏、弱光性昆虫。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 。

或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

趋性:昆虫接受某种外界刺激后所做的定向运动叫趋性。

趋向刺激源的叫正趋性,反之为负趋性。

趋性分类:趋光性:指昆虫对光源的趋性反应。

趋化性:指昆虫对一定化学物质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趋温性:指昆虫通过感觉器官对温度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群集性:同种昆虫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现象叫群集性。

16

迁移性:昆虫在一定的空间内短时间聚集大量的同种个体,由于食料不足,或活动空间不足,

造成部分群集个体向外扩散的现象叫昆虫的迁移性。

假死性:某些昆虫受到刺激后,对一切运动表现出反射性抑制,这种现象叫假死性。

休眠与滞育:昆虫在一年的生活中,经常有一段不吃、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

象叫停育。

休眠:昆虫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状态,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状态,这种现象叫休眠。

滞育:昆虫在不良环境尚未到来之前就进入停育状态,即使不良环境解除,也不能恢复生长发育,必须经过一定的外界刺激,如低温、光照等,才能打破停育状态,这种现象叫滞育。

四.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化性: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部化性

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繁殖后代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同一时期可以见到一个世代不同的虫态或不同世代的昆虫,这种现象叫世代重叠。

17

一些可以孤雌生殖的昆虫,其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一年内的发育史,称为年生活史(简称生活史)。

构成昆虫生存环境条件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1.气候因子:气候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水、光照、风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和湿

度,它们不仅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发育周期,而且决定昆虫的地理分布界限。

温度:昆虫对温度适应温区的划分:致死低(高)温区、亚致死低(高)温区、适宜温区

有效积温法则: K= N (T-C)计算题:

例1:粘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6ºC,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为685.2日度,北京地区全年平均有效总和为2286.4日度。求粘虫在北京地区的世代数。

2286.4日度 / 685.2日度 = 3.34(代)

例2:东亚飞蝗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8℃,从卵发育到3龄若虫所需有效积温为130日度。当地当时平均气温为25℃。问几日后达到3龄若虫高峰?

18

根据公式:N=K/(T-C)=130/(25-18)=19(日),即19日后东亚飞蝗3龄若虫达到高峰。

温湿度的综合影响Q=RH/T 或Q=M/T (Q:温湿系数 RH:相对湿度 M:降雨量 T:平均温度)

光照: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为400~770 nm,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 nm的光。许多昆

虫可见光为400~770nm,对330~40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还有一种蚜虫、粉虱、美

洲斑潜蝇等对550~600nm黄色光有反应,利用黄板来进行诱杀。

光周期:指昼夜交替时间在一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对昆虫的生活起着一种信息作用。

临界光周期:(P93)

2.土壤因子:土壤的理化性状,如温度、湿度、机械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含量以及酸碱度等,直接影响在土中生活的昆虫生命活动。

3.生物因子:生物因素包括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病害的流行:是指园林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19

侵染过程(病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也即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病程的4个阶段:1. 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1.接触期: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的时期。

病毒最快,细菌其次,真菌最长。

2.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间。

侵入途径:伤口侵入、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气孔、皮孔、蜜腺、水孔)

侵染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侵染的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越冬场所:病植物残体、感病植株、带病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和有机肥

病害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动物传播、雨水传播

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或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20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御病原物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能力。

免疫: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完全不亲和,寄主根本不发病,是抗性的最高程度。

抗病: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亲和性较差,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发病较轻,依抗病程度又

可分为高抗和中抗等。

感病: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是亲和的,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发病较重。依感病程度又可

分为高感、中感等。

耐病:指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发病程度相近性,但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受损轻。

避病:指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机会较少而不发病或发病较轻的现象。

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也称为病害三角关系:

寄主植物:大面积单一种植遗传同质性的品种,是人为制造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

病原物: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存在是植物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条件:决定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

21

预测预报园林植物病虫害

这种预测法是通过对前一虫态田间发育进度,如化蛹率、羽化率、孵化率等的系统调查,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16%)、高峰期(50%)、盛末期(84%)的标准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各虫期的历期,即可推算后一虫期的发生时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万能模板)

1.植物检疫:

2.园林栽培防治:选用抗性品种。

科学育苗(无病虫圃地育苗,无病株采种,组织培养)。

提高栽培措施(适地适树,合理轮作、间作,配置得当)

管理得当:加强水肥管理,合理修建,中耕除草,翻土培土等

3.生物防治:虫(捕食性、寄生性)、菌、动物的利用

4.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简单的机械以及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5.化学防治:

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农药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22

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无机、有机、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

化学药剂的组成: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的名称,加工的剂型

药害:药害是指用农药后使作物生长不正常或出现生理障的现象。

一、地下害虫:

蛴螬类:1.东北大黑大鳃金龟 2.黑绒鳃金龟 3.铜绿丽金龟 4.小青花金龟 5.暗黑鳃金龟 6.

地老虎类:7.大地老虎 8.小地老虎 9.黄地老虎

蝼蛄类:华北蝼蛄、东方蝼蛄

白蚁类:10.家白蚁 11.黑翅土白蚁

二、食叶害虫

蝶类:12.柑橘凤蝶 13.樟青凤蝶 14.茶褐樟蛱蝶

蛾类:舟蛾科(杨扇舟蛾,.槐树羽舟蛾 ) 卷叶蛾类(苹褐卷蛾 桉小卷蛾) 刺蛾科(青刺蛾)袋蛾科(大袋蛾,小袋蛾,茶蓑蛾) 毒蛾科(舞毒蛾) 灯蛾科:美国白蛾

螟蛾科(黄翅缀叶野螟) 斑蛾科(大叶黄杨毛斑蛾)

23

叶甲类:25.柳蓝叶甲 26.椰心叶甲

叶蜂类:27.蔷薇三节叶蜂 28.樟叶峰

三、钻蛀害虫

天牛类:松褐天牛,青杨天牛 30.光肩星天牛 31.松墨天牛 32.云斑天牛 小蠹类:33.柏肤小蠹 34.华山松大小蠹

吉丁虫科:合欢吉丁虫 杨十斑吉丁虫

钻蛀蛾类:37.白杨透翅蛾 38.咖啡木蠹蛾

四、吸汁害虫

叶蝉类:39.大青叶蝉 40.棉叶蝉 蚧虫类:41.草履蚧 42.吹绵蚧 43.日本龟蜡蚧 44.康氏粉蚧 45.矢尖盾蚧

蚜虫:46.桃蚜 47.苹果棉蚜 (蚜虫分类主要依据:体型、膜翅、触角以及身体分泌物) 木虱类: 梧桐木虱 樟个木虱

粉虱类:黑翅粉虱 51.白粉虱 蝽类:梨冠网蝽 杜鹃冠网蝽 蓟马类:花蓟马 榕管蓟马

五、常见螨类:叶螨:朱砂叶螨 柑橘全爪螨 瘿螨: 葡萄秀壁虱

24

六、其他动物:蛞蝓 蜗牛 鼠妇 马陆

常见杀虫剂:

有机磷类:敌敌畏 辛硫磷 乐思本 氧化乐果 马拉松 二嗪磷 杀扑磷

氨基甲酸脂类: 灭多威、丁硫威 抗蚜威

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 氰戊菊酯 甲氰菊酯 氯氰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

苯甲基脲类:氟苯脲 氟虫脲 氟啶脲 噻嗪酮 灭幼脲

氯化烟酰类:吡虫啉 啶虫脒 噻虫嗪

其他:阿维菌素 磷化铝 杀虫双 矿物乳油剂

常见杀菌剂:

无机杀菌剂:石硫合剂(硫磺、生石灰、水) 波尔多溶液 绿得宝

有机杀菌剂:代森锌 代森锰锌 福美双 3克露

取代笨类杀菌剂:达克宁 敌克松

有机杂环杀虫剂:酮 氰菌唑 丙环唑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咪鲜胺 世高 恶菌灵 嘧霉胺

25

其他常用杀菌剂: 多氧清 武夷菌素 克菌康 农抗120 农用链霉素 武宁霉素 新植霉素 三乙磷铝酸 扑海因 腐霉利 乙烯菌核利 特立克

常见杀螨剂:哒螨灵 噻螨酮 四螨嗪 苯丁锡 三氯杀螨醇 锡 浏阳霉素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

杂草学:

常见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列当,独脚金,桑寄生科

思考题:食叶害虫的特点?

①具有咀嚼式口器,主要危害健康的植株,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为天牛、小蠹虫等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

②大多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受环境因子影响大,虫口密度变动大。

③多数种类繁殖能力强,产卵集中,易爆发成灾,并能主动迁移扩散,扩大危害的范围。

④发生多具阶段性和周期性。

金龟子成虫幼虫的主要习性及危害特征? 地下害虫以及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措施?

26

蛴螬是金龟甲总科幼虫的统称,别名白土蚕、核桃虫。园林常见为腮金龟科、丽金龟科和花金龟科,幼虫为地下害虫为害植物的根部,成虫为食叶害虫。

蛴螬的防治:(P202)

园林防治:加强苗圃管理,中耕除草,松土,破坏蛴螬适生环境;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防止招引成虫产卵;土壤含水量大或被水久淹。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成虫趋光性

利用成虫假死性

种植蓖麻

化学防治:成虫发生期:敌杀死乳油、功夫乳油2000-2500倍液

幼虫期、成虫出土前:2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灌根,5%辛硫磷颗粒剂土施毒土

常见园林植物叶部病害:

1.白粉病的防治办法?P293

2煤污病防治措施P297

3锈病防治措施?(p296)

27

4叶斑病防治措施(292)

常见园林植物根部病害

1.白绢病: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亚门 小核菌属。

2.纹羽病

3.根癌病

病原:细菌病害,属薄壁菌门,革兰阴性好氧菌根瘤科中一种根瘤土壤杆菌。

分布于危害:根癌病又称冠瘿病、根瘤病。具有分布广、多寄主、为害严重等特点。感病植株根系出现癌变,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枝条干枯至枯死,对苗木和幼树影响很大。属于典型的根部病害。

症状:苗木、幼树、大树均可以发病。主要发生在根茎处,在发病部位刚开始仅出现近圆形,浅黄色的小瘤,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着树龄的增长,树瘤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块状,在大瘤上又出现小瘤,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呈深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可由灌溉水、雨水、插条和嫁接工具传播传播。在根瘤组织内或土壤寄主植物的残体上可以存活一年以上。

根结线虫病

病原:属于无脊椎动物门的线虫纲。

28

分布与危害:也是主要的土传性病害但主要发生在幼嫩的主根和侧根上。被害根上产生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瘤状虫瘿。初期表面光滑,淡黄色,后粗糙色加深,肉质,剖开横截面可以看见有白色稍微发亮的颗粒物的根结线虫。

症状:寄主的根部形成瘿瘤或根结。植物发病后地上部分常凋谢,枯死失去观赏价值。树苗从幼期到成株都可被危害,但苗期最为严重。

发病规律:一年发生多代,主要以卵、幼虫、成虫在病瘤或土壤中越冬。在适宜的条件下主要浸入植物的幼根。植物根部出现的细胞增生是根结线虫分泌的消化液通过口针的刺激作用在周围形成的巨型细胞,导致的虫瘿。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