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作者:孙世耀
原载2015年8月17日华兴时报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为了迫使中国屈服,对当时的中国临时首都重庆实施了惨无人道的野蛮轰炸,从1938年到1944年长达六年之久。对非军事目标的商业街区、居民区、学校、医院甚至寺庙的狂轰滥炸,使重庆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人员伤亡数以万计,房屋和财产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但是重庆人民是吓不倒的,在残垣断壁上书写的巨幅标语“愈炸愈强”,表达了重庆人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决心。
重庆大轰炸期间,我正在重庆读小学和初中。“跑警报”伴随着我的童年,炸弹落下时的呼啸声和爆炸时的巨大冲击波,以及目睹炸后的惨状,永远铭刻在心。
那时小小的年纪,每天一早最关心的是天气。如果是阴天下雨或有雾,那鬼子飞机就不会来了,要是晴天的话,就有危险。虽然学校里有老师照顾,大人难免要多叮咛几句。长期的轰炸,老百姓已习以为常,学校正常上课,商店依旧营业,机关企业还要上班,报纸每天出版。我的记忆里,大轰炸对生活还是有影响的,物资短
缺,物价飞涨,吃的是霉变的糙米,很少有肉类鸡蛋。报上说英国人每周配给一个鸡蛋,很是羡慕。大人们常以“孔夫子三个月不知肉味”聊以自慰。长期停电,晚上要点油灯,小孩早早就睡觉了。房子虽然没有挨炸,但窗户都没有了玻璃,屋顶漏雨,墙皮脱落,很烦人的。到了冬天,要用纸把窗户糊住。
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修了很多防空洞。重庆是一座山城,地形起伏,地层多为岩石,有利于修建防空洞。那时没有什么动力机械,全靠人力一锤锤凿出来。一般防空洞大约3-4米宽3米多高,深度有几十米,纵横交错,有好几个进出口。洞壁和顶板都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局部松散的地方,用立柱和木板支护。两侧靠墙有木板搭建的条凳,如果人多不够用,就要自己带小板凳。洞内装有电灯,但长期停电,根本没有用处,只能隔一定距离挂一盏小油灯,一响警报就有专人把灯点亮。但有时来不及,就只好摸黑进洞。记得小学两三年级时,一天正在上课,警报响了,老师领着我们进防空洞,洞里漆黑,老师在前面摸索前进,我们一个个手拉手跟着,忽听老师用四川话喊着“倒拐!倒拐!”,意思是要拐弯了。
防空洞里非常潮湿,顶板时常往下滴水,墙上也是湿漉漉的,坐在条凳上,背是不能靠墙的。木头上还常常长出蘑菇。洞口有一
台用人力转动的鼓风机,和农村吹稻壳的风机一样,人多时间长了,就要吹点新鲜空气进去。
在家里,大人把有用的东西包成一个个包袱,警报响了,每人拿上一两个包袱就跑。夜里睡着了来了警报,大人把小孩叫醒,懵懵懂懂地跟着大人进了防空洞,然后坐在小板凳上,趴在大人腿上继续睡觉,大人可就辛苦了。
防空警报分为预备警报和紧急警报,响了预备警报就需要往防空洞里跑,紧急警报表示敌机已快到了。有时两者相距很近,来不及跑进防空洞,敌机已到上空,只好就近找个隐蔽地方趴下,看着敌机从头顶飞过,看着炸弹呼啸着落下来在附近爆炸,非常紧张和恐怖。炸弹爆炸时除了巨大的爆炸声以外,还有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气浪),这在看电影或电视都是体会不到的。有一天附近落了炸弹,一块百多斤的巨石从窗外飞到屋里桌子底下,可见这冲击波是非常厉害。我们躲在防空洞里,如果附近有炸弹爆炸,就会感觉到强大的冲击波,有时会把油灯吹灭。
有一次夜里来不及进洞,听见鬼子飞机已在头顶,只见许多探照灯突然亮了起来,搜索敌机,有两三个光柱聚集在一架敌机上,
把这架敌机照得亮亮的,高射炮通通通响起来,一朵朵烟云在敌机周围开花,蔚为奇观。
每次轰炸后,都可以看到或远或近的地方,有大片浓烟升起。当时重庆的民房都是竹木结构,鬼子投下的燃烧弹很快就引发成片大火。那天警报过后放学回家,路过一条小街,这条街是从嘉陵江边沿着阶梯往上,两边都是卖食物和日用品的商店。鬼子在这里投了燃烧弹,立刻引发了大火,从下往上烧起来,无一幸免。火势极为凶猛,四周的空气被吸进去,变成火焰和浓烟冲向天空,伴随着呼呼的风声和噼噼啪啪的爆裂声,热浪翻滚。惊恐的孩童呼爹叫娘,失去亲人的男女在哭喊,痛失家产的店主捶胸顿足,惨不忍睹。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的祖国已经空前强大,人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作者:84岁孙世耀 附三张图片(来自媒体):
1、轰炸后浓烟四起
2、愈炸愈强
3、防空洞里的情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