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育者,应承担起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幼儿心理教育应从幼儿的感受、情感、意志、思维、动机等方面入手,采用各种方法以最佳效果实现幼儿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园教师需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幼儿园教师应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幼儿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创造尽可能适应幼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幼儿期起始于出生至6-7岁,分为早、中、晚幼儿期。在早幼儿期,幼儿的感官器官、肌肉、神经等系统都在不断成长,幼儿大多数行为是低水平的,学习、活动需求低、好奇心强,喜好动画形象、音乐活动、声音、独特人际体验、单纯材料等。在中幼儿期,幼儿基本表现出自我意识,学习、活动、好奇心、好奇心等需求不断增加,语言、社交、精细动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晚幼儿期,幼儿的感觉、认知水平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性、道德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需注重幼儿感情体验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是幼儿心理培养的基础,幼儿园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温馨、宽松、切实的情境,实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通过唱歌、亲子互动、文艺节目沉浸式管理等方式,诱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学会感性表达,增强幼儿情感体验的连续性和深度,建立稳定的、亲密的情感关系,使幼儿园教师成为幼儿的“精神家长”,提供情意支持。
三、幼儿园教师需注重幼儿自我认知的培养
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形成是幼儿智力与性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幼儿园教师应从事各种适宜的教育活动,强化幼儿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例如,通过幼儿美术、语言、音乐等活动,让幼儿反思自己的感受与意愿,诱发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幼儿评价自己的习惯和标准,并提高幼儿自我肯定和自信心。
四、幼儿园教师需注重幼儿意志与动机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培养幼儿自我约束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工作风格。例如,通过游戏、做手工、演讲、跳舞等一些充满挑战性的活动,让幼儿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感觉,引导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毅力、验证能力与责任感。
总之,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活动技巧,深入挖掘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节段,从而达到更好地实现幼儿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