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

作者:黄丹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3期

摘 要:《觉醒》是一部带有多元化主题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其中涉及道德和制度、女权和爱情等等。同时,《觉醒》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批判意识,对《觉醒》的多元化主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得出其多元化主题如下: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独立的觉醒;自然主义视角。 关键词:《觉醒》;多元主题;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02-02 引言

《觉醒》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同时,《觉醒》也是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凯特·肖邦出生于1841年,19世纪的主要时代主题就是外部社会运行机制与女性内心生活之间的不和谐,顺从和反抗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自由与传统之间的不和谐,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时代的基调,同时也激发了女性对美好生活以及独立自由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女权思想显得顺理成章。封建伦理和道德的约束以及女性权利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文学创作之路,使她成为美国第一代从事妇女文学创作的南方女作家,其中《觉醒》是凯特·肖邦在1899发表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距今已经超过百年,而且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教材,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主题的深入性与多元化。 一、关于《觉醒》的主题

《觉醒》主要是围绕女主人公艾德娜的生活、爱情以及艾德娜的自我救赎展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格兰德岛,这座小岛是当时法国后裔的避暑胜地,艾德娜有两个孩子,丈夫对她不错,生活也相对富足。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划分,女主人公艾德娜处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有身份,有地位,同时也有一定的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鼓励她敢于追求独立和自由,给她精神上的觉醒奠定了基础——只有在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女主人公艾德娜自身的觉醒。富足的日子也决定了艾德娜有条件和经历去思考关于自己的爱情和权利,这是女性取得独立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1]。但是,艾德娜的丈夫由于工作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陪她,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丈夫忙于工作使艾德娜有时间和机会去认识勒布朗太太的儿子罗伯特,从而为故事情节的开展和艾德娜追求独立和爱情做了相应的铺垫。在当时,女性自主意识的缺失和独立意识的淡薄决定了她们的从属地位,但是她们也在不断寻求自己的爱情和权利。艾德娜和罗伯特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这不仅激发了艾德娜被压抑的生理欲望,也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了艾德娜独立的女性意识和对传统观念的突破,由此可见,《觉醒》主要表达的就是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追逐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同时,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当下的社会制度和传统的意识形态,最后,由于性格的原因,罗伯特选择了离开,他的离开又一次改变和冲击了艾德娜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她开始抛弃社会责任,在反叛中寻求自我解放的快感,并且下意识地强调和巩固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这也表达了此书的最重中心的主题——女性在反叛和解脱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艾德娜最后选择自杀来获得心灵上的独立和解放,这间接地反映了女性渴望自由,憧憬爱情的勇气和决心。

凯特·肖邦生活在美国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不允许妇女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的,女性只是一种附属品或者说是衍生物,她们不仅没有相应的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也没有自己思考的权利,她们主要是作为丈夫和家庭的服务者。由于受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影响,许多文学创作正开始对女性的权利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述,凯特·肖邦就是其中的作家之一,所以凯特·肖邦在她的作品中不断地揭示了她对女性权利、爱情婚姻、自由、社会地位等等的思考,从女性的视角进一步解释了小说的主题[2]。这是也是小说《觉醒》所反映的最直接的主题之一。

同时,由于《觉醒》作为一部具有多元主题和多重思想的小说,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和爱情的思考,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处,通过对女主人公艾德娜·庞特里耶自杀始末亦远亦近,虚实结合的描写,给读者制造了些许幻觉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感,从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增强了文章的主题感,给读者创造了极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 二、《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 (一)女权意识的觉醒

艾德娜的丈夫实际上是当时保守社会意识形态的典型,19世纪末的美国虽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相对自由的国家,但是社会中仍然盛行着男权主义的思想形态,同时,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状况下,决定了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向往与追求,艾德娜对女权意识的“觉醒”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理念的一种反抗与批判,同时,艾德娜女权意识的“觉醒”的也是当时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具体体现[3]。整本书都充斥着女权主义的色彩,艾德娜向往爱情,但是又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爱情,迫于家庭的压力以及社会道德层面的约束,她不得不选择放弃,但是又无法抵御心中的欲望,她渴望挣脱家庭和婚姻的束缚,取得属于女性的自由和独立,因为她不愿意接受道德和传统强加给她的规范和义务,但是在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又无法轻松的冲破道德的牢笼,所以,她纠结、抑郁、挣扎、甚至困惑,虽然她进行了反抗,同时憧憬和追求着女性的爱情和自由,但是,最后还是由于摆脱不了根深蒂固的思想牢笼,选择了自杀,选择了永久的解脱,显然这是对社会压力的无奈,对制度的无奈以及对权利的无奈。所以,艾德娜的觉醒既是精神的觉醒,自由的觉醒,同时也经历了彻底性的觉醒,最后的自杀其实也是“觉醒”的一种体现——敢于冲破固有的观念和体制,最终实现了身心的解脱。但是,也有相关的研究在质疑艾德娜的自杀算不算觉醒,是女性对束缚的无奈,还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强者的大无畏精神去追求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有人质疑艾德娜到底是不是一个突破旧观念束缚的胜利者,她最后的胜利靠死亡来支撑,这种“胜利”无疑会引起人们的怜悯和质疑,甚至会引发人们对女性权利的思考。 (二)女性独立的觉醒

显然,女主人公艾德娜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多数读者都会对艾德娜的梦想充满幻想和憧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书中营造了一个完美虚幻的梦,“大海是迷人的,大海呼唤着她的灵魂,大海的抚触好柔,大海紧紧地拥抱着她的身躯”[4]。由此可见,大海寄托了主人公艾德娜的梦,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在那里,不需要在爱情和道德之间争个你死我活,只要尽情呼吸大海带来的美好和幸福,这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对美好的向往——枯燥乏味的生活不仅消磨了当代女性的意志,也使她们失去了抗争的决心和观念,在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日子里,一些女性逐渐丧失了对美好的追求,对梦的追求。大海的主要特征就是广阔,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当代女性权利意识的迷失。但是显然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梦具有虚幻性,这也揭示了此作品的另一主题,就是这种反抗和觉醒的无力性。在整个社会的运转和演进过程中,个人的力量以及个人对美好的向往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无力感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女权意识也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经济的发展和意识的觉醒都决定了女性对自由、对美好、甚至对权利的觉醒和追逐。书中也这样一段话“要想飞跃传统和偏见的鸟儿必须要有强硬的翅膀,小东西伤痕累累,精疲力竭的掉回地上的景象真悲惨”[5]。可以说,这是一种预示,同时也是一种警告,这句话间接地表明了个人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无力感,而强硬的羽毛是需要时间练就的,所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也决定了女主人公艾德娜最后的结局,尽管她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可是,传统的观念和约束还是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终酿成了悲剧。但是,这种结局不代表失败,只是某种意义的无力和无奈,同时,这本书也反映了当代女性对梦的觉醒和对美好的觉醒,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为了改变男性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女主人公艾德娜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努力营造自己的独立形象,她会编织、会绘画,甚至与当代女性的职责做斗争,总之,她的精神觉醒了[7]。

(三)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觉醒》的主题

《觉醒》主要是围绕主人公艾德娜反抗各种自然条件这一主题展开叙事和描述的,这种自然力量的反抗还包括对她周围的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和社会道德层面因素的反抗,主人公艾德娜在反抗自然的同时逐渐寻求自身的发展与解放,但是,自然主义作家认为,人的命运主要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此书的主人公就是在努力在与周边的环境做斗争,也正是在这些自然力量的作用下,爱德娜不断挣脱命运的牢笼,试图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自然对人物命运的漠视更加突出了反抗的无奈和无力,作为一名女性,爱德娜始终逃脱不了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正是由于自然的力量和孩子的存在,使得爱德娜无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自我,所以,本书也体现了人在自然和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助,更加揭示了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人的无助感以及面对命运的无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语

凯特·肖邦的《觉醒》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巅峰作品,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同时,也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对《觉醒》主题的多重指向进行深入挖掘,不仅为美国女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也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家和.从“三代”反思看历史意识的觉醒[J].史学史研究,2010(1):1-6. [2]晁福林.人类精神觉醒研究三题[J].史学史研究,2011(1):6-9.

[3]单雪梅.评《觉醒》的女性主义思想特点[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148-150.

[4]孙胜忠.分裂的人格与虚妄的梦——论觉醒型女性成长小说《觉醒》[J].外国文学,2011(2):89-96.

[5]顾韶阳,王丽艳.《飘》与妇女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7-69.

[6]刘红卫.“觉”而未“醒”:解读小说《觉醒》中的“觉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358-362.

[7]赵以榄.凯特·肖邦小说《觉醒》情感意义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