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Information.Jun2019Vol.32护理研究练过程中,需要专人护理[2]。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显效: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疼痛感明显降低,关节得到明显康复,能够做简单的康复动作;有效: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疼痛感疾病降低,关节得到有效康复,基本能做简单的康复动作;无效:上述无改善。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法,分值越高,疼痛度越高,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为:SPSS17.00;用百分数(%)和(x±s)进行计数,采用卡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1%(40/44),其中,显效患者有23例(52.27%),有效患者有21例(47.735%),无效患者仅有4例(9.09%);对比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73%(32/44),其中,显效患者有14例(31.82%),有效患者有18例(40.91%),无效患者有12例(27.27%)。(x2=8.958,p=0.019)2.2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VAS评分)为(9.01±0.78)分,术后疼痛评分为(5.83±1.43)分,观察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VAS评分)为(8.93±0.68)分,术后疼痛评分为(2.65±1.82)分。(t=8.856,p=0.022)3讨论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一般来说,该手术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人患者来说,患者由于年纪较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状,并出现缺钙等现象,相比于年轻人来说,更容易发生骨折现象,导致关节出现损伤,采用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同时,采用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使患者的[3]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性护理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持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使患者的卧床时间缩短,降低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褥疮等症状发生的概率,采用持续性护理干预以后,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使患者心理、生理得到有[4]效康复。综上所述,针对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其采用持续性护理干预以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改善,有效降低术后的疼痛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和使用。参考文献:[1]黄燕,于欣.持续性护理干预对促进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8):294-297.[2]李晴.持续性护理干预对促进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6):143-144.[3]张军梅.持续性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2):186-189.[4]吴炳莲,胡世梅,柳卢君.持续性护理促进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22):5-8.5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王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天津300192)摘要:目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分组研究,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各项评分相比,明显A组更高(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用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中价值极高,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改善其言语障碍症状,值得应用。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失语;早期护理干预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群体为50-60岁的中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近年来国内脑梗死[1]发病率在不断增长中。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半身不遂、突然昏[2]倒、言语障碍、记忆减退等症状。偏瘫失语为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多见的一种症状,会导致患者无法继续工作,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增加家庭负担,因此对偏瘫失语患者实施相关与护理意义重大。本研究将早期护理干预用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中,旨在分析其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意见,报道见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收集时间在2016年7月-2017年9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将其分为A组、B组,各25例。A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61.08±5.76)岁,发病到送院时间0.5~6h,平均(3.14±0.61)h;病程3天~2个月,平均(36.18±3.24)天;左侧麻木17例,右侧麻木8例。B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61.52±5.74)岁,发病到送院时间0.7~6h,平均(3.15±0.62)h;病程4天~2个月,平均(36.38±3.26)天;左侧麻木19例,右侧麻木6例。两组资料经比较后,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入院经CT、MRI检查均诊断为脑梗死;患者或家收稿日期:2019-05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其他原因导致偏瘫失语者;不同意本次研究者。1.3方法B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基础护理、安全护理、饮食指导等。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见下:心理护理: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症状后,由于无法继续工作,生活自理能力也大幅下降,且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想法,会出现焦急、烦躁、沮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耐心安抚、鼓励患者,告知其相关疾病知识,讲述过往经治疗及护理康复的病例,消除其负面情绪,增强患者早期康复的信心,也方便后期护理工作顺利开展。运动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状态下,指导其进行相关床上运动训练。指导协助其进行翻身训练,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全身按摩,每日至少2次,可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指导患者从被动训练过渡到主动训练,指导其进行肘关节屈曲、旋转运动,指导手指合拢、屈伸训练,提升关节灵活性。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包括舌伸缩训练、咀嚼吞咽训练等。指导患者单音节训练发音,如发“啊”音,反复训练,逐渐过渡至语句重复锻炼,进行语言交流锻炼,对其示范口型,短句提问,使其简单问答,逐渐过渡到长句回答。褥疮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日至少6次。对受压皮肤进行擦拭,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使用当归红花药液对患者受压处皮肤进行按摩,每日按摩2至3次。感染预防:泌尿系统: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应定时更换导331护理研究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Information.Jun2019Vol.32尿管,并保持清洁。肺部:对昏迷患者使其头偏向一侧,并定时帮助其翻身、拍背,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对清醒患者,应嘱其大量饮水,积极将痰液排除。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运动能力评分。采用ADL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使用ABC法对患者语言能力进行评定;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测定。分数越高,表明能力越好。1.5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1.0,(x±s)表示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A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运动能力评分分别为(61.6±5.7)分、(62.1±3.2)分、(58.2±4.9)分,B组分别为(41.7±5.8)分、(46.3±3.4)分、(45.4±4.8)分。两组各项评分相比,明显A组更高(t=12.236,P=0.000)。3讨论随我国老龄化人口多的特点,近年来国内脑梗死发病率直线上升。脑梗死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下降等,若患者出现大面积梗死,会造成偏瘫、脑[3-4]疝、昏迷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偏瘫失语为脑梗死后常见后遗症。患者出现脑梗死后,运动、语言中枢神经会出现阻滞,使其原始反射遭受干扰,进而导致偏瘫、失语症状出现[5]。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症状后会对其生活、运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对其实施相关护理干预促进快速康复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将早期护理干预用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功能快速康复,值得应用及推广。参考文献:[1]王立芳.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甘肃医药,2015,34(11):870-872.[2]叶丽霞.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4):141-142.[3]刘小青.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0):71-72.[4]张春艳.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6):123-124.[5]杨金平.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2):135.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王倩(长沙市第三医院儿科,湖南长沙410000)摘要:目的:观察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本科室接生的12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6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家庭参与式护理措施,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新生儿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中,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回归家庭后的成长发育,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家庭参与式护理;新生儿护理;护理知识指导新生儿,指胎儿娩出母体后至28d以内的婴儿。新生儿免疫力较低,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正确的护理措施以[1]预防多种并发症。有研究称,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文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本科室接生的122例新生儿进行研究,以观察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本科室接生的12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61),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28例,对照组男29例,女32例。纳入标准:①新生儿均为初产妇分娩;②住院时间超过21天;③无先天性遗传疾病;④无重大器官功能缺陷疾病,如心脏病等;⑤无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疾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新生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由医护人员担任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家长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视频系统探视新生儿,出院时由医护人员指导家庭护理方法。观察组行家庭参与式护理:①护理知识指导:新生儿出院前由医护人员通过培训、视频播放及操作示范等方式向家长讲解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卫生、疾病识别、及窒息复苏的急救方法。讲解期间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指导家长操作练习,及时改正其错误操作。讲解结束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判断指导效果。②环境设置:医院开设母婴室,配备婴儿床、家属休息区、洗手池、消毒隔离设备、远红外线辐射抢救治疗台等。根据周围环境及新生儿需求,收稿日期:2019-05332合理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保证新生儿处在温暖适宜的环境中,避免因寒冷或干燥引发不良反应。③父母陪护:要求新生儿父母在更衣、消毒完后,进入母婴室陪伴新生儿,确保每日陪伴时长不少于4h,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新生儿非医学性常规生活护理,如喂养、皮肤护理等,学会观察新生儿异常状况。需注意的是,除父母外,其他家属只允许探视,且每日探视人数<2人,探视时间<30min。④皮肤护理:医护人员指导家属对新生儿使用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处理,每日为新生儿沐浴或擦浴1次,抚摸1次。如,新生儿沐浴后,医护人员可指导家属使用一次性柔巾卷,擦拭新生儿皮肤,并使用天然润肤产品为新生儿开展褶皱护理,以保证新生儿的体感舒适度。另外,医护人员需指导家属对新生儿口腔及鼻腔部展开护理,预防病菌感染问题。⑤喂养护理:初产妇分娩后,指导父母对新生儿进行喂养护理,指导母亲以正确的体位,适当进行母乳喂养。对于非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医护人员需指导家属根据新生儿进奶量使用奶瓶正确喂养新生儿,进奶后,医护人员指导家属行正确的抱姿,防止新生儿出现吐奶或溢奶现象。1.3观察指标自制调查记录表,对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的体质量、伸长、头围的增长情况进行记录并评分,将评分转化为百分制,分值与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成正比。1.4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新生儿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X2检验。P<0.05表明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新生儿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依次为:t=20.370,t=8.194,t=14.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