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过渡段
(一)、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作为主体结构进行合理安排,精心施工,确保过渡段施工质量要求。
2、 施工队进行过渡段施工前,应详细阅读和了解本交底,必须严格按照本交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过渡段施工,保证过渡段施工有续、可控。如果不能理解本交底规定的程序、要求和图表等,或者存在疑义时,应及时向现场技术主管咨询。
3、过渡段的基底表层处理应根据《铁路路基施工规范》4.4地基表层处理之规定进行。
4、施工前应根据过渡段设计图标示的尺寸进行准确放样,放样应请现场技术人员复核。
5、过渡段施工时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填筑施工。
6、过渡段应与相连接的路堤按一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压实。
7、当大型机械碾压困难时,应采用小型振动碾压机压实。采用小型振动碾压机压实时,摊铺厚度为20cm,碾压遍数根据试验确定。 8、每层路拱坡面应设横向排水坡度,符合规范要求,不得积水。 9、过渡段施工完毕后,应与相邻路堤采用相同的防护措施,应尽快进行施工。
(二)、过渡段尺寸及填料
路基过渡段作业指导书 第2页 共5页
1、过渡段长度:L=2(h-0.6)+A
式中:L—过渡段长度,不得小于20m;h—路堤高度(m);A—常数,取4~5m。当路堤高度小于5m时倒梯形底宽采用5m,当路堤高度大于5m时倒梯形底宽采用4m。
2、200Km/h时速地段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过渡:
(1)DK1430+875 2-16m框架桥顶与路肩高差小于0.6m,横向结构物顶以上填筑级配碎石。横向结构物顶部及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内掺5%水泥;过渡段倒梯形底宽4m,采用级配碎石掺入3~5%水泥分层填筑。(见图1-3、1-4)
20L4m<0.6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过渡段级配碎石A组土掺入3~5%水泥21:基床表层基床底层路堤本体涵基坑回填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方式图(图1-3)(纵向单侧,横向结构物顶与路肩高差小于0.6m)
2
路基过渡段作业指导书 第3页 共5页
2.7基床表层2.7基床底层过渡段级配碎石掺入3~5%水泥1基床底层1:1:m1:m1:路堤本体路堤本体10.3Ⅰ—Ⅰ断面(图1-4)(2)DK1430+651.8 1-12m框架桥顶与路肩高差大于0.6m,过渡段采用倒梯形过渡方式。横向结构物顶部及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内掺5%水泥;过渡段倒梯形底宽4m,采用级配碎石掺入3~5%水泥分层填筑。(见图1-5、1-6)
20L4m>0.6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基床表层基床底层过渡段级配碎石掺入3~5%水泥1:2A组土涵基坑回填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方式图(纵向单侧,横向结构物顶与路肩高差大于0.6m)
0.3涵基坑回填路堤本体3
路基过渡段作业指导书 第4页 共5页
2.7基床表层基床底层2.7m1:1:路堤本体过渡段级配碎石掺入3~5%水泥11:1:m路堤本体10.3Ⅰ—Ⅰ断面(图1-6)(3)两个框架桥轴线与均与线路中线斜交,采用级配碎石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见图1-7)
坡脚过渡段填级配碎石填级配碎石过渡段坡脚路堤与斜交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平面示意图(图1-7)(横向结构物顶与路肩高差小于2.5m)0.3涵基坑回填
(三)、压实标准
4
路基过渡段作业指导书 第5页 共5页
200Km/h时速地段过渡段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孔隙率n<28%的要求。过渡段倒梯形范围内A、B组填料压实标准应符合相应速度目标值的基床底层的压实标准。 (四)、注意事项
1、过渡段应在基底处理(基础处理、基坑回填、挖台阶等)完成后方可与路堤同步施工。
2、级配碎石掺水泥应拌和均匀。 3、级配碎石的级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级配编号 50 100 40 95~100 100 30 95~100 100 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 25 95~100 20 60~90 60~90 10 50~80 5 30~65 30~65 30~65 2.5 20~50 20~50 20~50 0.5 10~30 10~30 10~30 0.075 2~10 2~10 2~10 1 2 3
4、施工应分层填筑碾压,碾压应满足相应部位压实标准的要求。 5、台后、涵洞基坑应以混凝土或分层回填碎石,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并作好横向排水。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