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专项排查练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专项排查练

来源:好走旅游网
单元·专项排查练(十二)

1.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 × )

点拨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 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没有什么区别,二者完全相同。

( × )

点拨 “仁”与“仁政”是不同的。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 儒家“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不分

亲疏、远近、厚薄的无等差的爱。

( √ )

4. 孔子的德治思想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孟子的“仁政”思想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 √ ) 5. 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就是法家的“法治”。

( × )

点拨 法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与个人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宪政民主为基础的。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 × )

点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汉代的新儒学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的思想。

7.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

的自修、自省,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为善。

( √ ) ( × )

8. 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是对儒学的抛弃。

点拨 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9. 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前者是商品经

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其思想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 √ )

易错排查矫正练

常考易错点 对诸子百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区分程朱理学

和陆王心学;不能准确把握明清时期几位思想家的主张

1. 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

的是

(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答案 C

解析 本题容易错选的原因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认识不清。①体现了“兼爱”思想,属于墨家的主张;②体现了“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③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于法家的主张;④中的“仁爱”属于儒家思想。

2.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

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①②

B.①②③ D.①②③⑤

( )

C.①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本题容易误选A项或B项。本题考查的是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的认识。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成的。所以本题选D。

3. 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

对话,他们可能达成共识的一项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容易误选D项。错选原因在于忽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宇宙观的不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都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这是心学的特点,故A、C两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探究万物”以明“天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与朱熹的主张一致,故D项不是二者的相同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为双方共识。

4. 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曾撰文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弊端的基础上,提

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 )

( )

B.黄宗羲 D.王夫之

C.顾炎武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容易误选A项或C项,原因是二者都对君主进行过抨击,但材料中“天下为主,君为客”是解题的关键信息,这一主张只与黄宗羲的思想相对应。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5.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

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 )

A.墨家 C.儒家 答案 B

B.道家 D.法家

解析 材料包含辩证法思想,在先秦时期只有道家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民族精神

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 B

解析 A项是个人修养方面的。C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D项是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B项表现了民族气节,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7.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A.儒家 C.墨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出自《孟子》,从材料中“仁则荣,不仁则辱”、“贵德而尊士”可知为儒家思想。

8. 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哪一说

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

( )

( )

B.道家 D.法家

答案 B

解析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9.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

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下列不属于历史观的是

( )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C.“太极生阴阳,理生气”

D.“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理解。“太极生阴阳,理生气”这属于哲学的观点,和历史观没有关系。所以选C。

10.《清史稿·烈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

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法家思想 C.程朱理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所以选C。

11.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

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

( )

B.道家思想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 )

B.“工商皆民生之本”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C.“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思想,D项是战国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B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经济上的重要主张。 12.南宋学者金履祥说:“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

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以下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A.陆九渊 C.王守仁 答案 D

B.顾炎武 D.黄宗羲

( )

解析 材料观点与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相似。

大题冲关规范练

13.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以重大影响。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少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传统社会心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鲁迅全集》第1卷

——《论语》 ——《菜根谭》

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处之以淡。”

——《增广贤文》

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三 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有哪些?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和传统文化的成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前营建社会积极心态和创造先进社会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 (1)主奴等级;尊天认命(宿命);知足乐世;中庸忍让。 (2)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

(3)小农经济盛行;长期的君主统治;儒家思想的控制。

(4)发展市场经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本题以新史观社会史范式的视角来命题,考查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心态的演变。第(1)(2)问由材料一、二概括;第(3)问要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和主流思想来分析;第(4)问是开放型的问题,只要谈符合主题的建议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