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现实根底
学生在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都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而且会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了解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并了解其特征。预习设计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黑板外表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是课桌面的什么〞等等,学生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预习,我认为学生是将“周长〞与“面积〞进行了严峻的混淆。于是进行了以下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与调整
1.找周长与物体外表的面积
上课一开始,我就直接出示课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面积“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面积的认识,并用黑板面作为例子来指一指。学生一连上来三个,指的都是周长,下面的同学虽然了解不对,但也不知如何用言语表达。于是我就直接让学生做书后的习题,先描出物体的边线,问:“描的是物体的什么〞明确是周长;再让孩子们涂出物体的外表,问:“现在图的是什么〞学生:“物体的外表。〞
师:“物体外表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举例说说。通过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
.
使学生分辩清什么面积通过举例进一步进行感性的认识,以便下面的抽象。
2.比一比周长和面积
周长指的是长短、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孩子的思维中它就是缠绕在一起的,在建立足够的表象之后适时地比拟显得尤为重要,就刚刚的题让孩子们说说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3.建立初步的比拟面积的方法
教材两次进行比拟:一是比课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的大小,只要一看学生就会了解,我们称之为观察;二是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比拟,必须用“量一量〞或重叠的方法才能比拟。
三、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是意料之中的,是因为学生从一维的空间过渡到二维的空间是认知上的飞跃,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预习案的设计又过于抽象。应该从浅显而又直观的表象入手,让学生先涂一涂,有了丰富的表象的支撑,再揭示概念。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