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发育初期 (1)侵蚀地貌
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了地形的限制,河流应该勇往直前了,可为什么这这里我们看到的黄河却有着九曲十八弯的形态呢?
2、河流发育中期
教师演示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区分河岸凸和凹两种形态。 学生思考1、思考右图中AB两岸分别与左图①②中哪一岸相对应? 2、比较凹岸、凸岸在河流作用、流速、河床坡度上的差异。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指出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以及堆积地貌形成的地形。
3、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出这种现象对风水学的影响,并结合小区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河流上游形成“V”型河谷,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中游形成河曲,河道拓宽,在凸岸形成了河漫滩,那么当河流是注入海洋,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家乡东营!
3.河流发育成熟期
教师活动:出示黄河三角洲景观与卫星图。
学生活动:分析此时流速变化特点,总结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到河流堆积作用的影响,那么在河流入海口就没有侵蚀作用了吗?
学生讨论总结侵蚀作用的类型、影响的结果、判别方法。
总结:我们沿黄河一路而下,认识了不同时期的河流地貌,下面我们就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进行一下总结。学生完成学案表格。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答案
根据总结分析不同地区对应的河谷形态
总结堆积地貌,教师展示答案
根据总结分析不同地区对应的堆积地貌形态
转承:我们就生活在黄河三角洲上,我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是因为他不仅仅孕育了我们东营,他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如今也有很多人生活在黄河沿岸。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出示黄河流域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上游河下游聚落多少密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聚落多沿河分布?
学生总结: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引导总结: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上游面积小、下游面积大所以造成上下游,聚落多少的差异。
教师活动:那么河流对人类活动就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吗? 学生结合实例对聚落选址进行分析。
小结本节课内容
学以致用,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一)河流侵蚀地貌 “V”型谷 凹岸 “U” 槽型 (二)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扇 凸岸河漫滩 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但是,由于本节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溯源侵蚀、河漫滩平原等),学生不太熟悉,并且本节内容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因此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效果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本节教材所出现的一些地理名词如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聚落等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都已比较熟悉;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如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学生也有所了解,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要求的完成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巩固训练】
河流流出山谷,随流速减慢,可形成冲积扇地形,如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沿C —— 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2、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 A.黏土 砾石 粉
砍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3.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
是 ( )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4.关于对下列景观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河床只有a岸受到侵蚀 B.若河流中有砂金,淘金处应在a地 C.若在a、b处,建港口,,应在b地 D.若在a、b处,建城市,,应在b地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6.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右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
8.下列关于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水灾害 D.筑堤束水,蛇曲地貌将无法继续发育
9、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信息的
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广,看问题只限于表面,分析归纳问题能力与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做了如下努力: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在以实验为铺垫、教师讲解重难点、学生合作探究下掌握了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完成相关练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选取恰当的课堂教学材料。本节的主要教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更贴近身边的地理事实,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调
整,以我们地处的黄河三角洲为出发点,以黄河为例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树立起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并且能运用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在做课堂能力提升的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研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合作的空间。
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权力,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探究、讨论时间。
2、善于利用其他媒介 。实验的效果有待加强,如有机会应给学生更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
课标分析
根据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的点”以及选择性必修1“结合实例,解释内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按《课标》要求,本节内容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通过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流水地貌的成因与影响。本节课主要以黄河为例,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河流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并会分析其成因,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