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蓦 蠹 % …- 。 。第1o 总第642 夫 匾 峻 凹蛔 悼亡之绝唱 ——探讨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异同 陈晓超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特师分院,辽宁营口 115000) 摘 要:一宋一清,相隔甚远。豪放婉约,风格迥异,南辕北辙。一个是用词写悼亡的首创,一个是其忠实的传人,在继承 中有所发展却又大相径庭。文章围绕苏轼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作,深入探讨二人悼亡词迥异的风格和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悼亡词 婉约 豪放 一、千古悼亡 世沧桑感悟,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仅是 悼亡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唐风・葛生》从 对亡妻的真挚思念,而且是十年官场沉浮的感慨。悼亡之叶1有 葛藤写起,动人心弦,写两相分离各自独处的忧伤,写亡人的 对自身遭遇的感叹,生死契阔,一别十年,无尽的思念早已融 独处无伴.亦写生人的孤独无亲.读来倍感神伤。这首诗被后 入到自己的生活习惯之中,“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真挚,情真 世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堪称我国悼亡诗的滥觞,生死不渝的 意切。两处思念,王弗应孤独无依苦苦思念与自己,生者亦然, 忠贞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化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期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恰恰是十年间他仕途起落 许,时至今日一直被奉为悼亡诗经典。到了魏晋,潘岳的《悼亡 的复杂感慨,不仅诉说了对亡妻的悼念。而且有对自身的自 诗》三首开创了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中国古代文学才开始有 悼和感慨。这种生活上的艰辛,这种人世的艰难至亲至爱却 “悼亡”一说,“悼亡”二字也成了悼念亡妻的专用词。到了南朝, 不在身边,更加深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由此我们可见苏轼 沈约的《悼亡诗》可谓清怨哀伤,悲怆靡加,对后世以离别哀亡 的悼亡无形之中已经融入了其人生感悟,这是经历后的沉 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沈约把南朝之前作品的 淀,亦能显示苏轼的悼亡真实、真挚。纳兰性德出身名门贵族, “哀而不伤”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随着诗歌发展到了鼎盛 地位显赫,衣食无忧,仕途一帆风顺,与苏轼那种仕途波折完 时期的唐代,悼亡诗也出现了新的佳作,例如元稹的《离思》:“曾 全不同,相反家世的殷实、仕途的坦荡却成为他难以摆脱的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 枷锁,使他身在其中倍感压抑和束缚。现实的优越、富足与纳 缘君。”言情而又不庸俗,悲伤而又不低沉,极为扣人心扉,感人 兰一直追寻宁静自由的精神家园恰恰相反。爱妻卢氏的过早 肺腑。其悼亡诗用笔极妙,意境极高,抒情强烈,瑰丽而又不浮 离世无疑给纳兰以沉重的精神打击,让他倍感世事变化无常, 艳,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堪称悼亡诗的绝唱。宋代悼 同时也激发了厌世之感。在他的词作中时时流露出一种幻灭 亡词的绝唱当属苏轼《江城子》,豪放大家的婉约词别有一番滋 的悲哀,无尽的忧伤。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无不体现 味。到了清代,纳兰性德悼亡诗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 出词人对人世无常,人间无味.乃至关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 之情摸悼亡词幽艳断肠,细腻婉约,独树一帜。作为宋代文学 的深沉思考。与苏轼不同之处就在于纳兰由于出身高贵缺乏 的集大成者,苏轼推翻词必香软的樊篱,突破词卑诗尊的惯例, 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磨砺,当他在受 开拓词境,使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将词提升到与诗歌同 到重大打击时往往找不到出路与精神的寄托。只能借助于词 等地位,词亦具备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苏轼是首 排解心中无尽的苦闷和悲伤,他的悼亡词就彰显了一种华贵 创以词的形式写悼亡这一内容的,以一曲《江城子》将悼亡词推 的悲哀。 向了顶峰。在此之后只有清代的纳兰性德所创作的悼亡词才可 2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悼亡词特殊的书写范围决定其情 以与之相提并沦。一宋一清,时代迥然,风格却不尽相同。 感基调是哀伤低沉的,其主要特点是婉丽凄清。李煜的“金窗 二、异中有同 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元稹的“诚知此恨人人 纵观两大词人年代相隔甚远,创作风格迥异。若按照 有,贫贱夫妻百日哀”、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 “豪放、婉约”二分法,则东坡当属豪放词派,容若则是婉约词 补衣”无不浸透着凄切哀婉。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曾经这样 派。他们所创作的悼亡词理应有所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之处 评价容若的悼亡词:“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 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愁,我始欲愁。”这句挚友的话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令人肝肠 1.词中浸透的思想感悟和人生沉淀不同。苏轼一生仕途 寸断、婉丽凄清的特点,其字里行间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意 坎坷,屡次被贬,宦海浮沉,可谓大起大落,颠沛流离而又漂泊 幽思,道不尽欲说还休的柔肠悲歌,一种魂牵梦绕镂骨铭心的 不定的生活不仅让他疲惫.而且让他豁达深沉。经历磨难和考 追念相思之情,如断肠之曲,摧人心肝,读来不免使人荡气回 验后是对人生历练的感悟.是成熟,是豁达,是大气豪放下的 肠,凄美之感充盈其间,久久不能自已。纳兰悼亡诗的风格主要 真挚深沉,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他的悼亡词中浸透了人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意象。意象是融人了诗人感情的万事 薯j r 誊 “ …薯 ¨¨ 语言文学研究 。 。。 一薯 “~薯 ¨川 万物,意象是诗人情感的选择,我们恰是透过这些意象感受诗 歌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的。纳兰悼亡词中的意象凄淡灰 暗,凄冷哀伤,比如常见的意象如青衫、斜路、蔓草、空阶、重泉、 情,以自描的手法,抒写深情,自然亲切。 三、差异的原因 两人的差异显而易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 清泪、椒浆、纸灰、斜阳、秋坟、西风、黄叶、残阳……诸如此类的 意象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意象使词作笼罩在哀伤的氛围 异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 首先,不同的时代和迥异的人生经历。苏轼生活在北宋 中,让词具有一种凄清的意境,透露出词人悲凉伤感凄清的真 实情感。其次是词作的意境。意境是词的灵魂。纳兰词当属婉 约派,婉约词之境界大都哀婉凄清,缠绵凄婉。容若的词不失 这样的特点,而且更胜一筹,独具特色,我们总是于不知不觉 中为其所营造的凄切哀怨的情景所感动,让心灵为之震撼。 苏轼一生经历颇丰,情感、官场、人世的沉浮变故,深刻 的人生思考让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痛苦、 中期,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是文豪,由于家庭的熏陶和自 己的努力,苏轼自小才智过人,知识渊博,他关心时政.有兼 济苍生的雄伟抱负。不幸的是,步人官场便陷入北宋的党派 之争,仕途上屡屡受挫,正如其诗所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 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贵的是,苏轼并 没有一味消沉,有的是豪情奔放和看尽人生的豁达。他的一 曲《江城子》是悼念亡妻,也有自悼,向亡妻诉说自己内心苦 闷的同时,自己的积郁苦闷也得到排遣。苏轼没有在悼念中 消亡甚至消沉,却是在悼亡巾寻找到了安慰,痛定之后,冷 静之后继续前行追逐自己的梦想 纳兰性德生于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身为权相明珠之 愤懑、消沉的情感经历早已化为对痛苦的超越和对苦难的 傲视。这些都是纳兰性德没有的,相比之下苏轼的悼亡词更 多出一分深沉和冷静。苏轼的悼亡词吸取豪放词与婉约词 的特性,独具一格,用真挚质朴的语言写尽爱的深沉,夫妻 间平淡真实彰显感情深厚。苏轼在婉约词融入了豪放.柔弱 深情中感受的是内心坚强。而纳兰的悼亡词则是彻头彻尾 的婉约,是婉约中的婉约,是一种由内而外深深的发自肺腑 的柔弱凄切。同样的丧妻之痛,苏轼的思念化成和呼吸,吃 饭一样正常,自是不会忘记,可又不会挂在嘴边,埋藏心底, 由痛至淡,爱情是埋于心底的力量。苏轼在《江城子》巾始终 将王弗看做是一个存在,只是这个存在跨越生死,阴阳相隔. 子,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封为 御前一等侍卫,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仕途通达。纳兰一 生没有经历苏轼那样的仕途坎坷,他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不 会真正关心人间百姓疾苦,只是更多考虑自己.关注自我 这些体现在词中便是那种雍容华贵的忧伤。婚后三年后卢 氏与世长辞,更是留给他亘古不变的悲伤。尽管生活优越, 但他并不快乐,加之多愁善感的性格.这位满洲第一词人3l 岁就英年早逝。 其次,迥异的性格和情感沉淀。作品是词人性情的再现 和文人性格的反映,苏轼和纳兰性德在性格的迥然差异必 二人亦是相互思念,这种爱最终超脱世俗,淡然处之。苏轼 的情感深沉大气也炙热也平淡美好,是一种超然的情感。纳 兰性德呢?一直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不能自已。特 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任由痛苦蔓延.最终也没能挣脱,可谓 哀感绝艳。一句话,如果苏轼的悼亡词是豪放中的婉约的 话,那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便是婉约中的婉约。 尽管如此。两人的悼亡还是有共同之处,比如手法上注重 白描,自然和不事雕饰。所谓的自然就是语言表达上,不雕琢, 不刻意,纯任性情,无论写景,抑或抒情,都发自肺腑。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 然之舌言情。”徐乾学也称赞仗纳兰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 然决定两人完全不同的词风。苏轼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多种 思想的影响,性格豪放,乐观旷达又超尘脱俗.一生仕途坎 坷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念奴娇・赤壁怀 古》、《密州出猎》、《赤擘赋》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苏轼 性格中奔放的一面。《江城子》由伤痛入笔,却又从伤痛中得 以解脱,这就是苏轼,因为他有常人没有的胸襟和气魄。相 比之下,纳兰性德就没有超脱,他天生敏锐,性情多愁善感, 有着常人没有的感悟力,对感情过于执著,对爱妻的离世耿 逸”。无论是纳兰的悼亡词还是苏轼的《江城子》都是以感情真 挚取胜,不以其辞藻华丽,刻意雕饰取宠,用语自然清新。纳兰 耿于怀,放不开,也看不透,始终无法走出丧妻的悲痛,自然 也无法超脱,无法像东坡那样上升到社会政治的高度,自然 也无法忘记伤痛,超尘脱俗。 苏轼是真正意义上悼亡词的开创者。纳兰性德是继其 后写悼亡词最多的文人,纳兰是东坡悼亡词的忠实传承者, 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将悼亡词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的《青衫湿遍・悼亡》是纳兰性德于卢氏离世半月后所作的第 一首悼亡词,上阕回忆了妻子病逝前带病在灯下做女红的情 景,自己便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自己想到平日里胆小的妻子连 空房都不敢独留,如今只有梨花之影相伴情景,便再也控制不 住自己内心悲痛的情绪。下阕通过墓地丧礼的叙述,表现出对 妻子的深切悼念和相思之情。词作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最 常见的情景和最普通的事物,写词人思念亡妻的真挚情感。写 场景时不修饰,以向描为主,恰恰是这种最自然的感情最让人 潸然泪下,真可谓字字含悲。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2]潘荣江.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色与成因[J].现代 语文(文学研究),2007(3). 夜记梦》全词感情深挚,上阕写深沉的相思,下阕由现实转向 梦境,词人在写幽梦还乡的情景。用的是白描的写法:在一个 平常有宁静的清晨。在一间带着轩窗的小屋子里,早起的妻子 [3]张鲁明.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文学教育,2008. [4]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小议纳兰性德悼亡词[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 [5]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张锡梅.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评析 正对着镜子梳妆。没有过分的刻画只是一个让人熟悉不过的 日常生活情景。相聚时刻,四日对望心中千言万语化作无语的 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无修饰之语,情感真挚动人。此景此 三大悼亡词[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