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启示
刘兰惠 闫海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摘 要】 消费主义作为资本增值逻辑下的一种“异化”的消费价值观,具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整合色彩。资本的
趋利性致使人们形成消费至上,享乐奢靡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研究庄子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其对人生哲学的阐释对发达市场经济催生下的物欲时代有极大启发:理性认识消费主义本质;客观看待消费,摒弃异化消费;建构科学的消费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键词】 庄子;人生哲学;消费主义;异化消费
一、庄子文学思想内涵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人生哲学谈论了三个经典问题:
第一,“天”与“人”;“天”和“人”是两种不同生存状态,“天之内”指的是自然而然,固有的生存状态,“人之外”指的经过人的文化制作,加之于自然的生存状态。而庄子认为只有“天”才符合于道,“人”是与道背道而驰的,是道的异化,因此《庄子·秋水》篇“无以人灭天”,庄子主张人应当还原到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异化问题的哲学家,在西方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致社会现实变形的批判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异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也映射了消费主义只是资本化本身暴露出的问题所在,其终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取代。
第二,“有待”“有己”与“无待”“无己”;《逍遥游》中鹏飞万里,要凭借大风大翼,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有待”是指人要实现自己的自由理想就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己”则是指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利益,陷入比较得失之中。这也印证了消费文化盛行下人们关系的重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注重消费能力与水平,利己主义倾向便因此而生。
第三,自由的实现。只有“有待”变为“无待”,“有己”变为“无己”,不受外界条件制约,否定过多的自我意识,人在世界上才能够驾驭六气变化遨游无穷之境获取绝对的精神自由。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同时也阐述了诸多关于“物”的思想。庄子《知北游》“有先天地生,物耶?物物者非物。”说明了本体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而“道”则是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不同于万物的“非物”。在庄子的本体论中,他的道是对形而上世界的开辟,“万物以形相生”万物作为道的形影,它是变化不定的,道派生出万物,道是“全”的,万物是“偏”的,虽然道与万物是全与偏的关系,但其本意并不是道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统治者,而是侧重于揭示道对万物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发展,建构科学的消费观也是抵御消费异化力量的“道”。
二、消费主义的基本阐释
1、消费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本质
随着资本的极权,肆意掠夺和扩张,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典型的异化生活方式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兴起于西方的发达工业化国家。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增值即利益最大化,其必然采取扩大再生产的方式牟取最多的剩余价值,而扩大再生产最显现的弊端则是大量生产商品的剩余,这种生产方式以二战之后美国福特式地大规模生产为典型。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提到“丰盛的商品”是消费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并且作为一种理想为社会成员所追求,每个人都渴望满足自身欲望,实现物质丰富。其中鲍德里亚还用符号学定义消费:当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欲望,转而开始用符号消费来展示自己的个性。消费不再是为了实际需求和使用价值,而是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社会阶层,地位和身份,消费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因此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符号化”异化的消费,其背后的推手是资本增值逻辑为了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手段。
2、消费主义盛行的影响因素
第一,现代传媒的兴起。鲍德里亚指出:“大众传媒是传播消费社会的总体信息的唯一方式,而广告体现了人工对通常所谓的快乐的追寻,其作用发生在外在的,浅层的以及符号的层面。”这从本质上揭示了消费主义正是通过侧重品牌消费,宣传广告使其产品品牌化,其生产产品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目的,通过诱惑的方式来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化便是其暴露的弊端。在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环境下,资本家通过广告媒介改变人们的观念,诱惑大众结合自己的感官进行消费,变成资本逻辑导向的“异化”的受众。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许多媒介传播的观念和新兴信息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直观地刷新改变了人们对消费的认知,例如微博,网络直播,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大多充斥着拜金,炫富等违背健康价值观的病态内容,其目标定位针对娱乐消费导向,经济消费导向的青少年,其传播速度之快形成病毒式蔓延,资本作为背后的推手,准确地击中每一位受众。
第二,幸福感的弱化。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的目的仅仅是在不断追求而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十分匮乏和空虚。经济学领域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有名的幸福公式:幸福(个人在生活里的满足感)在效用(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一定的前提下,与欲望(个人在生活中对物质的追求程度)成负相关。目前虚假的需求诱导下的消费行为,颠覆了人们日常的价值取向,人们崇拜商品高消费,崇尚消费主义也成了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病态标准,而事实上无穷尽的消费欲望导致人们成了商品奴役下的“拜物教徒”,在消费主义的引诱下民众弃置了精神向度追求,导致幸福感的弱化,更容易陷入资本异化消费的圈套中。因此想要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幸福感,必须摒弃一些不必要的物质欲望,更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欲望所左右。
3、消费主义的社会表现及危害
消费主义作为资本控制下的一种意识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统治方式。首先,资本导向的消费主义,其目的显而易见地就是要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它的本质决定了这种追求增量的经济方式必然会采取大规模生产,超出人们的实际需求造成了资源投入的浪费,而自然资源和成本的非永续性则使得它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资源危机等矛盾。其次,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消费观念,正在扭曲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美好的标准,抛弃了精神维度的追求,现代社会人的交往过程中便会涌现出许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社会便会出现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最后,大众娱乐和互联网已经将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贴上符号标签,诱导人们追求个性和潮流,资本家在消费文化领域行使了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创造出一个宏观虚假的消费社会,人们在这种奢靡挥霍的消费世界中很容易迷失自我,难以抵抗异化力量,这对于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是贻害无穷的。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中旬刊
101
MW文史纵横丨
三、庄子思想对健全消费观的建构作用
1、理性认清消费,把握消费实质“名者,实之宾也。”庄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名实之分,形式和本质之分的,“名”是“实”的附属品,在这个充斥着大量商品信息的现代社会里拨开迷雾探寻消费主义的本质十分必要。庄子《秋水》篇“道无始终,物有生死”就很好地说明了道才是最本质的真理,他的“道”很好地引导人对现实世界进行有力的思考和批判,消费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发展滋生下的,由资本的趋利性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统治方式。《齐物论》“夫万吹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自然中的风都是自吹自停的,并不是主宰者的发怒所致。这一点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适用的。作为一种异化的消费力量,从唯物史观出发,这种资本增值的消费方式必然会被科学理性的消费方式所取代,而现代人会抛弃这种脱离真实社会躯壳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个人意识会更加融入社会共享意识,利己主义会过渡到利他主义,追求网红个性的消费倾向终究会回归到建立在实际需求上的理性简单消费,整个社会最终会建构起以自然承载能力为基础,在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均衡的可持续性的景观。“物物者非物”更是要求在本体世界把握现象世界的本质,在利用物质的同时不能深陷其中,依托于万物生存却不能受万物牵制,否则便陷入消费主义的困境。
2、客观看待消费,摒弃异化消费
上文揭示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危害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解构,消费能力的差别导致阶层的不同,其沟通交往往往更侧重工具理性,利己性和功利性可见一斑。《庄子·山木》篇“以利合者,破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害想收也。”预见了利己主义基础上的交往必然引来祸害。《外物》“外物不可必”说明身外之物的利害关系都是没有确定性的,人事人心都充满污秽,顺乎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合生存。《秋水》中还提到:“以道观之,物无实践;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认为从“道”,“事物本身”,“世俗”的角度分别看待“物”,对万物贵贱的理解是不同的,现代社会大量商品都是从统一
(上接第98页)
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通过广告等媒介贴上了个性标签才有了贵贱之分,商品的贵贱实质上是由社会所规定的,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商品的符号化成为消费文化市场强劲的异化力量。因此把握实际需求上的消费,摒弃异化消费,坚守心中的“道”不为外物过度牵制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有一方宁静的精神花园。
3、建构科学消费观,自由全面发展
庄子的精神在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里启发我们更好地守住内心深处的清静,回归自然本真崇尚精神生活,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价值。“万物齐一,物我混同”庄子主张在面对是与非,功过得失时要淡然,一切都是同一,相互依存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物欲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人自身有很大的启发,《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表明我们内心如果为外物所奴役,便会患得患失,迷失于物质世界。《山木》篇中“物物而不物于物”,表达了人存于世在利用外物的同时要防止陷入物欲的漩涡,过分关心物质得失将会导致心灵虚无等病症的产生,从而妨碍自我的完善发展。庄子说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更是对当代的消费主义盛行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有力抨击。简化需求和欲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才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庄子.庄子[M].安继民,高秀昌,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第4版[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3] 毛勒堂, 高惠珠. 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6).
【作者简介】
刘兰惠(1997—)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闫海军,本文通讯作者.
子,放下包袱,既规范了自己的行政行为,又在干在实处、创新思路上有章可循。下半年山东省审计厅制定《关于落实容错免责要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细则(试行)》,为广大审计干部在审计专业工作中担当作为、真抓实干、鼓劲撑腰,明确了行业方向,细化了工作领域,便于制度的落地。我们的其他工作领域也应以此为契机,在条块化或垂直管理领域省级、市级层面出台相应容错纠错机制,在县、乡基层出台针对基层担当作为、规范行政行为、创新工作思路的容错纠错机制,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明确容错纠错的具体方向、内容、程序,让制度的抓手作用方便、易行、好落实。
二是正向激励与反向督促并举,通过实例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热情,努力在一线踏实工作、锤炼能力。及时向社会公开干部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担当实干,出现了容错纠错中列举的失误的案例,为干部及时清除不良影响,恢复名誉,并加以认可,在干部任用、重大工作安排上予以考虑。以明确的案例为指导,制度和实例相结合,明确边界界限,看到担当作为者有保障,激发干劲,形成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社会氛围,凝聚起踏实工作、大胆突破创新的工作力量。同时,容错纠错一定要保证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坚持“一事一议”、严格把关,对于以此当保护伞,乱作为,谋取私利的,造成重大损失的,应依纪依规依法处理,及时予以公开,起到负面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彤.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4.
[3] 何晓英.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路径探析[D].山东大学,2009.
[4]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5] 周泗琴.试析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作风[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2).
[7] 陈晶.行政伦理视角下我国公务员的角色冲突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8]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
高 岳(1986.01—)男,汉族,山东邹平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法学.
102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中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