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作者:张亚丽 王立荣 来源:《祖国》2016年第12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在哲理。自群众史观传入中国以来,它没有被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而是不断的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与中国现实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在中国化的历史长河中,对新中国成立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到当代,它的意义仍在继续。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工作方法上、思想上、价值判断上,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作用。 关键词:群众史观 三重内涵 发展史 当代中国 价值 一、群众史观的三重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容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表现为群众路线。这条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群众史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果。 (一)历史观视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探讨群众史观的内涵。斯大林曾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了英雄史观等狭隘的观点,认为研究历史科学首先要研究的是人民群众。毛泽东高呼:“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在中国的长期革命和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
(二)认识论视角: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人民群众作为认识论的主体,区别于那些只靠本性所驱使的动物。人民群众拥有自身思维的能力。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根源的角度来看,是来自于人类实践。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人民群众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通过多次实践,对获得的意识加工处理,使之科学化,并在以后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科学化的意识也就是理性来指导人类实践。 (三)价值观视角: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主体
价值观视角来分析和研究群众史观,则主要是为了揭示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当中的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爆发,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群众运动由此而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讲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群众史观的种子散播到中国,触动了有觉悟的先进分子。他们从刚开始的盲从转向辩证的借鉴,认为要从实实在在的角度来思考和运用群众史观。 (一)毛泽东思想的群众史观
毛泽东思想的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发展,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强调在党的一切工作中都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了站在群众的角度体会他们的需求,积极收集与之相关的意见,加以科学的总结,争取在日后的工作中体现这些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是与唯物史观相衔接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其实质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由它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国情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则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利用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三)“中国梦”的群众史观
“中国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群众史观的思想。第一,“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不是单个的某位领导人,真正的主体依然是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二,“中国梦”的实现,其受益群体依然是人民群众,其本质是为了人民群众。第三,要想使“中国梦”真正成为现实,必须要依靠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第四,“中国梦”中包含的丰富的民主思想。“中国梦”中所包含的群众史观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当代中国发挥其内在价值作用。
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群众史观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其社会历史作用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在当今世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变,推动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进步。
首先从思想层面论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引导、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改变,相反以更加突出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活力的竞相迸发,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参与社会竞争,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其次从工作方法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马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新时期开展的此次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党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党,这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蕴涵着强大的社会力量。群众路线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生命线,只有保障这条线的继续和畅通,党的事业才会焕发活力。
最后群众史观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评判标准。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运用“群众公认”、“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检验党和国家的事业,发挥人民群众的价值评价作用,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水平。**强调党的各项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出彩的机会,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但是其价值评价作用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永恒的研究主题,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