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July,2015 Vo1.846 No.7 第846卷第7期 ◆教学探索 回归文本:小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 邵红雅 (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浙江杭州 310004) 摘要:职业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目标含糊、偏离文本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应切实引入小说研究理论, 教学改革 深入细读文本,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关键词:《祝福》细读文本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5)07—0007—04 DOI:10.135250.cnki.bclt.201507002 作者简介:邵红雅(1970一),女,浙江杭州1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 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 小说教学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对提升学生解读能力、审美能力、人格修养和 生命境界均有重要作用。如何上好一堂小说教学课, 福”为题?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6.画龙点睛,总结主题。而每次总结出的主题都 不外乎《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常规教学方案存在的问题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以鲁迅小说《祝福》为 例说明。 一、小说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谈创新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祝福》的 常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几乎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小 说教学模式。 (一)《祝福》的常规教学方案 1.知识点的介绍,说说什么是小说三要素。 2.字词的落实。 初看,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是个 成熟的教学方案,但其实是有问题的。 1.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 因为远离了小说的审美本性,审美教学变成了 技术活,教学过程似乎仅仅是寻找那些对应项。 2.教学过程暴露了人文视野的狭隘性 一3.整体的感知。一般是按“序幕一开端一发展一 高潮一结局一尾声”来梳理故事情节。中间可以加一 提到《祝福》,就想到封建礼教的毒害,无怪乎 学生看到鲁迅小说就感到腻味。虽然现在也出现了 一点技巧上的讲解,比如《祝福》是以祥林嫂的悲惨结 局作为开头的,所以这里可以讲一下倒序。 4.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物,对她 些新的主题解读,如反思人性的麻木等,但这要么 是用一种权威的声音取代另一种权威的声音,要么 是对作品过度解读,总的来讲都背离了小说教学应 该具有的审美性和人史l生。 (三)小说教学亟待创新 1.教学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 的三次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也可以根据主题分析 一下鲁四老爷、“我”和柳妈等。 5.环境分析。通常会问三个问题:小说描写了几 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小说为什么以“祝 语文教学集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于一身。就小 2015.7 l语文戟学通讯・学术』7 说教学来讲,即在于把每篇课文都当作一个独特的 艺术作品来看待,以小说这一特殊的文体为出发点, 以具体的作品为立足点,使学生能够初步懂得欣赏 小说,领略其叙事之美、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进一 目标 表一 内容 时间安排 师生互动 评价 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 2.文学视野的扩大与知识体系的更新 我们知道,在文学理论的大世界中,解读小说的 方法很多,足够我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诸如社会 获取基础 与作家、作 预读 品相关的 知识 信息 课外 教师安排 相应的书 网络展示 单,主要由 学生完成 感知审美 教师结合 实际,选择 解读过程 学、叙事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我们可以根据 课文实际,将文学理论用于教学。 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细读 细读文本,重在引导学生对小说艺术进行分析, 而不是脱离开艺术本身高调阐述其“人文精神”。这 可以避免当下教学过程中重内容(语义)、情感解读, 而忽视语言分析,最终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的 倾向,更可避免把语文课堂变成“眼球课堂”。 总之,从教学现状出发,我们要在进一步明确教 学目标的基础上,更新知识体系,静下心来立足文 本,以细读文本为基点,对小说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 改革。 二、立足文本,拓展学生审美视野 如果说常规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主要是在 课堂内完成的话,那么,我们的思考过程要复杂得 多。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 总体目标下,我们以在课堂上立足文本,引人不同的 文学理论对小说加以细读为核心,把整个小说教学 分成三个环节、五个方面(详见袁一)。 【一)借助信息资源,对文本进行预读 “预读”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 库,充分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信息,比如作家生平、 其他作品、他人的评价等。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信息 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出来,形成师生、生生问 的互动。这些手段比较符合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学生 在预习中形成良性的互动。 在教学《祝福》之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去收集 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资料,上传到由我们专门申请的 “百度云”空间,并下载别的学生上传的内容进行阅 读。接着,我们可以让他们把预习所得写成简短的文 i 8{语文戟学通讯・学术j 2015.7 细读 体验 分析课文 课内 一个特定 中的讨论 的视角解 读课文 教师布置 任务,学生 反馈 拓展学习 空间 阅读课外为主, 在课外积 网络、课堂 、写作 课内展示 极完成,课 展示 堂集中展 字,分享到微信班级聊天室,为正式学习课文做好充 分的准备。这种预习跟传统的预习比较起来,学生所 获得的信息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由于集中展 示,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本阶段学习状况的量化评 价。 (二)立足小说文本,对文本加以细读 文本细读不仅仅是把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 描写等细节讲清楚。作为小说,我们把它分成叙述和 叙述话语两个方面,我们的细读就从这两个方面人 手。 1.叙述方面 从叙述方面来讲,着重点在于语言与结构方面 的分析。 (1)语言的细读 语言是理解文本、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艺术意蕴 的起点。小说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语言,二 是人物对白。 叙述语言是作者风格化的体现。在《祝福》中,鲁 迅先生的叙述语言极其简约,这使他明显区别于其 他用笔繁复的作家。鲁迅无意于在叙述中“留白”,他 的简约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冷峻。他既不像有些作家 那样需要感性的宣泄,也不像另一种作家刻意去寻 找东方的意境,他有自己对现实人生悲天悯人的情 怀。 我们来看《祝福》开头的一段文字: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 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 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 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 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 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这个开头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情感基调。虽说新 年将到,但在“我”的眼里,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 响的爆竹、幽微的火药香,无不在用最简约的语言表 达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而人物对白能推动叙事的发展,表现人物情感, 还能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判。《祝福》中有一段关于 灵魂有无的对白,很有意思。对白一开始风平浪静, 就是两个熟人之间平常的打招呼,一个问:“你回来 了?”另一个回答:“是的。”但是祥林嫂的第二句话, 使事态发生突转,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 眼睛忽然发光了……“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 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 竟有没有魂灵的?” 听到祥林嫂这么问,“我”很悚然。没想到的是, 祥林嫂步步紧逼,从“灵魂有无”问到“地狱有无”再 到“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种完全超出“我” 想象的问题,逼得“我”最后只能落荒而逃。读者在惊 讶之余也会产生疑问,急于探究祥林嫂内心困惑的 由来。这段对白层层推进,其中既能看出人物形象, 也有人物情感的发展及叙事的发展,更留下了悬念, 让读者急于进一步探究祥林嫂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 什么,她的内心到底起了什么波澜。 无论是在叙述语言中带领学生去体味词语间的 情感基调,还是对白的步步推进,这样的分析会把学 生编织到小说本身的叙事当中,学生在对情节的关 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艺术感知。 (2)结构的细读 小说结构也并不仅有起承转合或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这种常规的分析,我们可以引人小说研究当 中的一些方法,化繁为简,给学生做些基础的讲解。 比如我们可以用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对《祝福》 作分析。在《祝福》中,叙述者“我”和作者有什么联 系,他的形象是什么样的,他从什么角度来讲述祥林 嫂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叙述者从这样的 角度来讲这样的故事,其意义何在?这些我们都可以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表达当中来分析清楚。下面 这段文字是“我”路遇祥林嫂被追问灵魂有无问题后 的叙述: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 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 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 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 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 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 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 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 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这段文字中叙述者是第一人称“我”。“我”在讲 述着整个故事,同时,“我”也是故事当中的一个人 物,用心理活动展示着人物性格与价值观念,所以 “我”的声音并不就是作者的声音。“我”在讲述祥林 嫂的故事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我”这个叙 述者的形象一方面对祥林嫂有着深深的同情;另一 方面,和四叔是同一阶层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明哲保身。这个复杂的形象是导致祥 林嫂悲剧的一分子,而鲁迅的批判点就落实在这样 的叙述上面。 如何让学生读懂这一点,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换一种视角来改写课文内容, 比较分析原著与改写后的差异,使学生充分理解小 说的叙事艺术和主题,同时也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老 师的教学艺术。 2.叙述话语方面 在叙述话语方面,我们也可以作多方面的探讨。 (1)常见的社会学角度。这种分析就是联系相 关的背景材料,如时代背景、作家创作境况等,由表 及里,从文本走进历史,去思考历史。但要注意避免 紧扣具体历史事件的庸俗社会学分析,如分析《祝 福》时只是批判封建礼教,只是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那么就会让人怀疑小说在当下的价值。 2015。7 l语文戟学通讯・学术 I9 (2)作家角度。作家往往不在小说中直接出场 来宣扬他的价值体系,他通过文本语言、题材、文学 形象、情感基调等来显示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 讲,作品就是作家表达自己的一个载体。比如从《祝 福》可以看出,语言的简约尖锐、底层生活的题材、悲 剧性的文学形象、沉郁压抑的情感基调,无不与鲁迅 的悲悯情怀息息相关。 (3)精神分析的角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是 从镜像中建构主体的。在现实生活中,他人的评价与 眼光是对我们影响巨大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 去理解,我们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就多了一种思路。一 个原来有明确的主体意识的寻常妇女,在经历了一 系列的遭遇之后,逐渐地迷失了自己。她捐门槛只是 想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普通人,但鲁 四老爷及柳妈们厌恶、异样的眼光,使她对自己产生 了极度的怀疑,最终引发一场悲剧。我们可以引导学 生从故事内容人手,看祥林嫂是怎样从一个有明确 主体意识的人,到对自己产生怀疑,再到完全迷失自 己以致引发悲剧,探究故事发展的心理线索,追问造 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叙述分析还是叙述话语分 析,都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要建立在对具体词 语、句子、段落的分析之上,没有这些细的工作,就没 有后续的一切。 (三)依托小说文本,对文本延伸阅读 1.阅读 阅读,就是建立在课文基础上的延伸阅读。相同 作者的其他作品、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都可以纳入 这一范围之内。这项工作也有很多教师在做,但我们 的关注点主要是两点:一是强调其时间性——这一 步一定要在我们精读课文、细读文本之后进行,让学 生带着方法论去阅读;二是强调其评价体系,阅读不 能成为只推荐书单而不落到实处的空话,我们还是 要利用通讯及网络平台来展示和交流。 具体来说,在讲完《祝福》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在 我们收集起来的相关小说如《故乡》《明天》《离婚》 《为奴隶的母亲》等中选读一篇,选出其中一个片段, 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细读文本的方法进行品读,将心 得传上网络,由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10 l语文戟学通讯・学术i 2015.7 2.写作 写作,常常是巩固课文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我们 的写作不是写一个读后感或者续写、仿写之类,我们 的想法是结合实践模块,把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具体 操作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创作小组,每个小组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习惯对小说加以改编,重新梳 理故事,然后写出剧本,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在课堂 上演出、展示。剧本写作的过程,是对原著进一步熟 悉的过程,对故事发展的脉络、人物关系的安排及冲 突的设置等都要作出符合演出特点的调整;而演出 的过程,又是对人物内心、人物状态进一步把握的过 程。这两个方面都使学生能对课堂所学加以消化和 深化。 小说教学在质而不在量,宁可少讲一篇课文,也 要把在讲的这篇课文讲透。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 培养、课堂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功夫在诗外”,课外 的学习更为重要。 三、结语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在小说教学方法论的拓展 上作了些思考,不拟对具体的课堂实践作过多讨论。 由上文的思考可以看出,我们的小说教学理念呈现 出两个特点:形式上力求长文短上,内容上为学生提 供方法。我们用最精练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 将课堂定位为点拨与交流的场所,立足小说文本,为 学生提供一种方法、打开一扇窗子,在此基础上把更 多的学习内容引向课外,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 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对小说艺术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历来是一件累并快乐着的事,小说教 学尤其如此。我们的小说教学就是一场发现艺术之 美,进而体会生活广度、感悟思想深度的审美之旅。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2002. [4][关]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苏晓,周宪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1. (编辑:成向阳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