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装备研究 s \量 我国教育装备 口 口口 质量的困境与对策 口 陈韫春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10008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行业经历了行政干预过多到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运作的过程,但期间产品质量呈现出震荡 下行的态势。长期以来,教育装备存在着企业归口不对口、装备管理不到位、招标制度不完善和质量控制不重视等问题。为 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项层设计、改进招标制度、试彳亍市场准入机制和开展监督检测等,以提升教育装备产品质 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教育装备 产品质量 招标制度 准入机制 1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的困境 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教育装备 产品不仅包括教学专用仪器制造,绘图、计算及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量仪器制造,还包括影视录放设备制造等。按照 (2010—2020)》的要求,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投 市场经济观念,产品生产理应归属于制造业,而不 入首次达到GDP的4%,教育装备的采购成为教 是教育行业。然而,教育装备产品与其他产品存 育经费支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育装 在着显著差别:①其产品的受众是学生,而非一般 备,包括了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的仪器、设备、物 的社会成员。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尚处于人生 资、器材及图书等…,它为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 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因此产品除需符合社会产品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那么,我国 的一般要求外,还须符合教育运行的特殊要求,如 教育装备产品质量如何呢? 特殊的安全要求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果没有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八五”期间对200个 教育部门的专业人员协助管理教育装备的产品质 品种的教学仪器产品进行的强制性监督检验结果 量,其适切性将很难达到。②教育装备生产企业 显示,教学仪器平均合格率仅为84.9% 。2001 尤其是教学专用仪器制造企业与其他生产企业相 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安排2001年教学 比,无需太多的生产资金,规模上多表现为中小微 仪器产品检测的通知》,对8个品种、67件教学仪 型企业 ,它们普遍品牌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观 器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测,参检产品平均合格率仅为 念欠缺。因此,对这类企业的管理很难与其他生 82.1% 。2011年,在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检测 产企业一视同仁,需要考虑其特殊性,否则容易出 中心检测的样品中,初检平均合格率不足80%(检 现问题,最终影响到教育装备的供给,影响到正常 测类别不再是监督检验,而是委托检测)。纵观过 的教学秩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 去的二十年,尽管国家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 (W.Edwards Deming)指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 成就——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 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要管好 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但作为教 质量,关键是把好生产关。事实上,目前教育部门 育事业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装备行业却面临 对教育装备生产企业毫无管理权可言。如果教育 着发展困境,其产品质量背离了教育整体质量不断 部门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教育装备企业生 提升的趋势而表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 产过程中,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的现状将难以改变。 (2)管理问题:长期管理缺位,难以形成合力 2教育装备产品质量问题的症结 在教育装备各级研讨会上,各级教育装备管 (1)归口问题:生产企业属于制造业,教育部 理部门的负责人均提到教育装备面临的问题: 门难以干预 地方努力管理,但中央无对应的归口部门;地方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国 工作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直接后果是各个地 ・46・ Educational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 Vo1.29,No.6,20 1 3 方的装备管理部门权责各不相同。这导致整个 (4)质量控制问题:外部缺乏监督,内部质量 教育装备行业领导力的不足,自上而下推动力 观淡薄 的缺失,地方装备部门各自为政,相互间沟通有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为了控制产品的生产, 限,难以对教育装备工作达成共识,在需要群策 原国家教委设有教学仪器生产直属厂。为了加强 群力的特殊事件上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教育 质量管理,保证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原国家教 装备管理部门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①各级教 委于1986年颁布了《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生产许可 育装备管理部门单位性质各异。有些是行政单 证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凡实行生产许可证制 位,有些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些是差额拨款 度的产品,无生产许可证的工厂(包括非教育系 事业单位。②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名称五花 统的厂、矿)不得生产,各级管理部门、经营单位 八门。据统计,各式名称不少于10种,如“教育 不得收购、经销,生产单位也不得自行销售,学校 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 更不得自行采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理中心”、“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教育信息技 断推进,原国家教委的教学仪器生产直属厂被教 术与装备中心”、“教育装备和校园风险管理中 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所取代。为加强教学仪器 心”等。教育装备行业本应是全国一盘棋,而在 设备行业管理,规范国家教委教学定点厂管理工 中央管理部门缺位的情况下,整个行业缺乏统 作,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布了《国家教委教学仪 帅,缺乏全局眼光和远景,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 器设备生产定点厂管理办法》,同年颁布了《国家 门孤军奋战,难以切实的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 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考核办法》。这在 质量水平,同时也削弱了行业的影响力。 (3)招标制度问题:外行代替内行,结果无从 管理层面上保证了教育装备产品的质量。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依据世界贸易组织 保证 招标是以招标书为基础的一种有序的市场 规则对改革贸易管理方面的行政许可制度做出一 竞争交易方式,是集体采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 系列承诺。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 式,是保障质优价廉的教育装备产品顺利进入 法》的颁布实施,促使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生产许 学校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可证制度逐步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至此教育装备 济的快速转型,教育装备产品的采购形式也随 产品质量失去了行政保障。国家明确规定监督检 之改变,其主要来源由原来的省、市级教育技术 验不得向生产企业收费,而教育装备行业又无专 装备部门供应,过渡为省、县(市)级的政府采 项的检测经费,这就注定了监督检验活动难以维 购 。标书中对教育装备生产企业的各项资质 系,教育装备产品的检测类别由监督检验转变为 和招标产品的具体参数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即 委托检测。在委托检测中,检测机构只是对送检 只有满足标书要求和符合产品参数要求的企业 企业的样品负责,而企业对送检的产品具有可控 方能人围。看似完备的招标制度在实际操作过 性,直接后果是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测报告与监 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招标书理应由更 督检验的检测报告相比含金量大大缩水。 熟悉教育装备和更了解学校需求的专业人员按 教育装备生产企业作为产品生产的主体,同 实际需要进行编写,然而实际操作中经常是标 时也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而标准是产品质 书起草者缺乏基本常识,标书中技术要求错误 量的准绳。通过对教育装备生产企业常用标准认 百出。。 ,有时甚至出现了生产企业根据自身产 知度研究发现:无论是行业强制标准,还是国家强 品状况操纵标书内容的怪现象。其次,招标评 制标准,教育装备生产企业对之了解程度偏低,均 委的选取是从专家库里随机抽取。隔行如隔 低于80%。此外,有超10%的教育装备生产企业 山。如果是不了解教育装备的专家作评委,其 对常用标准根本不了解。标准是质量的保证。企 结果可想而知。第三,采购过程中经常出现招 业在对标准毫无认知的情况下,何来按标准进行 标方片面追求产品价格的低廉,而忽视产品质 生产,其产品质量如何得以保障?因此,无论是对 量的要求,致使竞标者为了获得中标资格,在牺 标准的认知,还是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教 牲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不断杀低价格。 育装备生产企业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9卷2013年第6期 ・47・ 3提升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的对策 (1)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教育装备部门的职责 上出现问题,应立即规范完善。同时,加大对招标 过程中不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招标过程中 的违法违规成本。 (3)试行市场准入机制,淘汰害群之马 国家本来寄希望于通过市场竞争来调节教育 装备行业市场,但教育装备产品质量却不断下降。 这在很大方面源于教育装备产品属于准公共产 为提升教育装备产品质量,试行市场准人机 制可肃清教育装备生产企业中的害群之马。历史 品,其供求市场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用者不买, 买者不用,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即便发现 问题往往也难以更改与补救 。如果教育装备 行业片面依赖市场而无行政干预,会加剧市场的 上,市场准人制度曾经对教育装备质量的提升起 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后来国家希望通过“市场 竞争机制”代替之前的许可证制度。但事实表 明,光靠市场调节是无法保障教育装备产品市场 无序竞争,最终不仅牺牲了教育装备产品的质量, 浪费了国家经费,还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总体质量 的提高。为此,教育部门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教 正常的市场秩序的。《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 “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 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 育装备部门的职责,理顺教育装备机构体制 。 在国家提出质量强国的大背景下,教育装备产品 质量的下滑说明了市场在教育装备领域的失灵, 亟需政府的行政干预。然而,教育装备生产企业 的主管部门不是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只有在其他 部门授权的情况下,或者会同其他相关部门成立 联合行动小组,对教育装备生产企业的管理施行 联动机制,才能有效遏制其产品质量问题。其次, 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 的事项可以设立行政许可”。教育装备领域的某 些产品(譬如接市电220V的仪器设备以及生产 原材料的有无毒性等)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健康 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设立市场准入制度在法理 层面上是合理的。建立教育装备产品市场准人机 制,一方面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淘汰靠市场漏洞生 存的企业。另外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的诚信体系 中央应成立专门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统领全国 教育装备工作,加强对地方教育装备部门的管理 建设,有助于培养教育装备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助 于加强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终体现在教 育装备产品质量的提升上。 (4)外管内控,提升教育装备产品质量 指导,加强地方装备部门问的沟通交流,切实提高 教育装备产品整体质量。 (2)完善招标制度,堵住各个环节的缺口 市场销售情况取决于各企业的销售渠道,往 往与产品质量无关 。招标是产品从教育装备 企业流入学校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正是由于招标 对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 1 版和2002版,教育门类的显著变化在于新版中首 次出现了“8294教育辅助服务”,具体包括“专门 从事教育检测、评价、考试、招生等辅助活动”。 可以看出,教育装备产品检测活动的重要性业已 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尽管产品质量不是检验 制度的不完备,才出现了劣质产品顺利中标并流 入学校,才出现了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不负责任 的现象。完善招投标制度,亟需堵住招标各个环 节可能出现的缺口。首先,提高标书的质量,切实 让熟悉教育装备产品的人员参与到标书起草中 去。只有这把“尺子”直了,才能做到“公开、公 出来的,但监督检验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 的效果…。因此,在对教育装备外部质量控制过 程中,需要加强产品检测工作。为不断提升检测 工作的公信度,亟需推行监督检验,这样可对教育 装备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鞭策作用。国家对教育 装备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装备部门有义务协助 财政部门为国家管理好、利用好这笔经费。实践 表明,监督检验和完善的验收制是保障产品质量 平、公正”;要是这把尺子不直、不准,即使用公开 的方式进行采购,也未必能买到“优质、价廉”的 产品 。其次,随机抽取的评委需保证是教育装 备行业的行家,这样才能相对客观公正地对竞标 方的产品做出客观的评判。第三,作为“第三方” 的最有效手段。国家可从采购教育装备经费中列 出专项经费用于监督检验和产品验收。只有规范 的检测机构全程参与招标过程,负责查处检测报 告的真伪和具体技术参数的二次测量。最后,招 标过程全程记录,阳光化操作。当发现招标程序 和完善的监督检验制度,才能让生产假冒伪劣产 品的企业无机可乘,让生产优良产品的企业更加 ・48・ Educational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 Vo1.29,No.6,2013 注重内部质量的控制,也才能彻底解决“劣币驱 159183.shtm1.2006—01—16 逐良币”的问题,从而确保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的 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条件装备司.国家教委关于加强教学仪器设 备行业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sei.COB.cn/ html/zgfg56712622.html,1997—05—27 _—4陈韫春,闫宗良.对教学仪器企业中常用标准认知度研究 [J].标准科学,2011,441(2):42—45 5史莉,翟立新.注重过程管理坚持科学招标——唐山市教育 技术装备招标工作的有益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2010,(11):69—7O 6蔡石坚.且把尺子捋直了——再说教仪设备公开招标采购中 的一些现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24(11):59—61 7党建伟.如何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质量管理[J].教学仪器与 实验,2006,22(2):52—56 8曹岩.实现规划纲要目标需理顺教育装备体制[N].中国教 育报,2012—02—07(04) (收稿13期:2013-03-10) 2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教学仪器设备工业“九五”发展规划 [EB/OL].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 1997/206O17l99704.htm1.1997—04一lO 3教育部.教学仪器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为82.1%[EB/OL]. http://www.eo1.cn/yejie—zx一2283/20060323/t20060323— 提升新时期中小学实验教师素质 的思 考 口 项 敏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318000 来落后的传统手工管理模式逐步向教育管理现代 1提高中小学实验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化、信息化过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要达到这一目标,缺乏一支有良好素质 (1)从中小学实验室的定义来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教材的深入 实施,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它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和 实验形式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变化。实验室是开 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实验教师队伍是不 行的。 (3)从实验教学仪器的性质来看 实验仪器是实验教学的工具,是保障实验教 学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教学仪器本身不会自动 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是提供实验资源的物质 基础,是决定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 之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是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学校进行素质 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而一个学校实 带来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教学仪器设备所具有的 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最大化取决于它的使用 者。而且,随着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教学仪器也 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因而,实验教师先进的实验 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主动探 究科学的精神,对教学仪器科学安全合理有效地 使用,对开展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成败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2 中小学实验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及现状 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2)从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目标来看 《中小学实验室规程》明确指出“中小学实验 室的管理目标——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在 仪器管理方面明确规定“仪器管理科学、规范、合 理,存放整齐,保管妥善”,资产管理方面“仪器账 物相符,图书账目清楚、账书相符”,档案管理方 新课程改革和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使中小 学实验室的硬件逐年完善,实验室、准备室、仪器 室的个数、面积,仪器的种类配备达标率近年来都 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综 面“种类设施设备资料齐备,各种活动记录完善, 档案资料管理较好”等具体要求。要落实中小学 实验室的管理目标,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就要由原 合素质,是摆在每个实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 《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9卷2013年第6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