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析》四川省绵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5-2016学年四川省绵阳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垝 shū 汗流浃垣guĭ 颤动chàn 自出机杼背 jiā ....B.纤 mǐ 奄奄腰xiān 猗郁 yī 望风披靡一息 yān .....C.赍 zhuó 咎钱 jī 守拙由自取 jiù 渐车帷裳 jiān ....D.罪愆 shì 契 大笔如椽阔谈䜩 qì.qiān 卜筮...ch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落漠 常春藤 原型毕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斑驳 潭柘寺 没精打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C.题纲 明信片 了截爽直 蒲苇纫如丝,磬石无转移 D.杂糅 流纨素 怨天由人 夙兴夜寐 糜有朝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 如在目前 B.源远流长 各有千秋 如在目前 C.源远流长 异曲同工 跃然纸上 D.异彩纷呈 各有千秋 跃然纸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微博实名制可能会对用户的活跃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提高微博媒体营销和增强用户的内容自律.

B.围绕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的原则,上海、浙江率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

制.

C.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地区的“不稳定”,是“极其危险的”.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5.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适合的语序的一项是( )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诵出“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A.⑤④①②⑥③ B.⑤④②③①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⑥②③⑤ 6.下面对联所涉及的地名、人名或篇名,对应正确的一向是( )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 ③拄竹杖踏芒鞋泥泞不挡脚步∥举匏樽驾扁舟烟雨无阻人生 ④攀天梯石栈叹蜀道之难∥望枯松连峰愁空山之悲。 A.醉翁亭 刘备 苏轼 《行路难》 B.岳阳楼 曹操 欧阳修 《蜀道难》 C.醉翁亭 曹操 苏轼 《蜀道难》 D.岳阳楼 刘备 欧阳修 《行路难》

二、(6分,每小题15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秦军屡破赵兵,赵将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②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

③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

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

④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⑤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

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数让之 .

B. 妾请无随坐.

让:谦让。 坐: 定罪。 佯:假装

C. 武安君佯败而走 .

D. 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发:征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B.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

既替余以蕙纕兮 .当其欣于所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D.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B.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C.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D.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②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三、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此诗颔联写景极富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2)同心而离居, 。(《涉江采芙蓉》

(3)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4)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5)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今年春季无风).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绣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②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有由屋里度过寒冬而搬出来的花。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③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的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有刺,像藤萝(南方叫紫藤),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④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

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荫。白色的洋槐花在绿纸上堆着雪球,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在幽静淡雅的境界。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像百货店的货窗,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入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⑤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让人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棵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人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一一把它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⑥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的“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菇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向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

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也无益何!

⑦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啊,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

他不断地在枯萎!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北平“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是因为它物产丰富、生活安适。 B.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最美,而郁达夫觉得故都的秋最美,他们是各见其美。 C.文章思路清晰,从久远的元代一直写到“临近炮火边沿”的当下北平。

D.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将北平五月的“眼前景物”娓娓道来,语言淡雅,别有韵味。 E.本文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加深了对故都北平特点的认识。

(2)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3)画线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在文中的作用。 (4)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结尾的妙处。 五、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① ?事实是,技术并不能真正赋予艺术新生命。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② ,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12.如图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六、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朋友们,岁月如诗,人生如歌,年轻的你,留下成长中的一个个精彩镜头:生活中的一次次磨练,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辩论赛上的一次次交锋,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师长、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于是,意志坚强了,知识增多了,能力提高了,青春精彩了……而那美丽的一幕幕就构成了你成长中的一块块绿地。

请选择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精彩镜头,以“我成长中的一块绿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文体规范。(2)选材真实、典型、新颖、生动。(3)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2015-2016学年四川省绵阳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垝 shū 汗流浃垣guĭ 颤动chàn 自出机杼背 jiā ....B.纤 mǐ 奄奄腰xiān 猗郁 yī 望风披靡一息 yān .....C.赍 zhuó 咎钱 jī 守拙由自取 jiù 渐车帷裳 jiān ....D.罪愆 shì 契 大笔如椽阔谈䜩 qì.qiān 卜筮...chuán 【考点】字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解答】A.“杼”zhù; B.“奄”yǎn; C.“拙”zhuō; D.正确.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落漠 常春藤 原型毕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斑驳 潭柘寺 没精打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C.题纲 明信片 了截爽直 蒲苇纫如丝,磬石无转移 D.杂糅 流纨素 怨天由人 夙兴夜寐 糜有朝矣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原型毕露”应为“原形毕露”“国萃”中“萃”应改为“粹”; B.全部正确;

C.“磬石”应为“磐石”,“题纲”应为“提纲”;

D“怨天由人”应为“怨天尤人”“糜有朝矣”应为“靡有朝矣”; 故选: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 如在目前 B.源远流长 各有千秋 如在目前 C.源远流长 异曲同工 跃然纸上 D.异彩纷呈 各有千秋 跃然纸上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所给的三个成语的各自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然后再结合语境义进行判断.

【解答】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①句有“底蕴丰厚”的信息,应选“源远流长”;

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各有千秋: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②句有“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应选“异曲同工”; 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如在目前:能把难以描写的东西刻画得如同在眼前看见的一样.③句有“翻阅资料”“眼前仿佛”,应选“跃然纸上”;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微博实名制可能会对用户的活跃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提高微博媒体营销和增强用户的内容自律.

B.围绕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的原则,上海、浙江率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C.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地区的“不稳定”,是“极其危险的”.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

【解答】A.语序不当,复句中有一个主语“微博实名制”,其与关联词语“尽管”的位置不当,将“尽管”放到“微博实名制”的后面; B.搭配不当,“开展”和“试点”不搭配,去掉“试点”;

C.表意不明,“是没有道理的”有歧义,将“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是没有道理的”改为“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这是没有道理的”; D.正确; 故选:D.

5.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适合的语序的一项是( )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诵出“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A.⑤④①②⑥③ B.⑤④②③①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⑥②③⑤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从语言的本身找到一些标志,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

【解答】文句主要阐述: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的“分别咏诵”的陈述对象应该是④的“苏轼和辛弃疾”,②的“不约而同”照应⑥的“分别咏诵”,⑤的“这”指代“共同点”③的内容.据此可排除ABC.

故选:D

6.下面对联所涉及的地名、人名或篇名,对应正确的一向是( )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 ③拄竹杖踏芒鞋泥泞不挡脚步∥举匏樽驾扁舟烟雨无阻人生 ④攀天梯石栈叹蜀道之难∥望枯松连峰愁空山之悲。 A.醉翁亭 刘备 苏轼 《行路难》 B.岳阳楼 曹操 欧阳修 《蜀道难》 C.醉翁亭 曹操 苏轼 《蜀道难》 D.岳阳楼 刘备 欧阳修 《行路难》 【考点】古代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醉乡”指“醉翁亭”,“翁去八百载”指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秦军屡破赵兵,赵将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②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

③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

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

④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⑤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

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怒,数让之 .

B. 妾请无随坐.

让:谦让。 坐: 定罪。 佯:假装

C. 武安君佯败而走 .

D. 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发:征调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A.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B.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

既替余以蕙纕兮 .当其欣于所遇 .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D.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B.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C.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D.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②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A让:责怪.译文为:就多次斥责他. (2)A介词,因为/介词,用; B介词,在/介词,对; C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D都为依靠; 故选:D.

(3)“曰”前后停顿,排除A;“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同一人,复指,中间不停顿,排除D;“且”表并列关系,前面停顿,排除C.故选:B.译文为: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 (4)①使,假如;将,做大将;破赵军者必括也,判断句.译文为:假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 ②更,废除;约束,规定.译文为: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

答案: (1)A (2)D (3)B

(4)①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

②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

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

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

“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于是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三、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此诗颔联写景极富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点】思乡怀人诗.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写景方法.诗歌中写景的方法主要有:1.正与侧的结合;2.动与静的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3.声与色的结合;4.虚与实的结合;5.点与面的结合;6.远与近的结合;7.白描手法等.颔联“碧涧流红叶,“碧”、“红”、“青”、青林点白云”,直接可以判断出的是色彩比较绚丽,“白”属于色彩方面的;而且有对比,如碧涧流红叶,青树映白云;“流”是动态的,所以也有动与静的结合: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片生机;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如“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闲看鸟归巢,蝉乱飞,衬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何人枕上闻”“何人”即“无人”,体现了无人共享秋夜雨趣的孤寂、落寞.

参考答案

1、①色彩对比鲜明.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

②动静相生.红叶随水漂流,天上白云点点.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色的动人.

(第一点给3分;第二点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1)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秋山中林青云碧,红叶在碧涧中格外醒目,写出了作者对一派秋日盛景的喜爱之情;

(2)无人共享秋夜雨趣的孤寂、落寞.夜深人静,却无人与作者共赏雨打芭蕉的美景,孤寂之情,油然而生.

(3)独赏山中秋景的闲适.傍晚闲看鸟归巢,蝉乱飞,衬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

译文:

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我难以一一游览;秋天的大涤山,引起我无限遐思,更难一一形诸笔端.你看,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夕阳西下,满山的知了,不停地鸣唱.我想,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声声点点,是那么的悦耳;有谁,将与我一起,在枕上细细地聆听,联翩浮想?

赏析:

《宿洞霄宫》是北宋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无人与作者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全诗饱含作者对洞霄宫美景的喜爱,也透露了作为隐士的一种孤寂.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于嗟鸠兮 , 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2)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3) 呦呦鹿鸣 ,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4)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5)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重点字:嗟、鸠、葚) (2)忧伤以终老(重点字:忧)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重点字:呦、苹) (4)榆柳荫后檐(重点字:荫、檐) (5)暧暧远人村((重点字:暧) 6)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俯、察) (7)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彭、殇、妄) 四、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今年春季无风).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绣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②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有由屋里度过寒冬而搬出来的花。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③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的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有刺,像藤萝(南方叫紫藤),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④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荫。白色的洋槐花在绿纸上堆着雪球,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在幽静淡雅的境界。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像百货店的货窗,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入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⑤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让人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棵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人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一一把它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⑥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的“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

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菇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向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也无益何!

⑦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啊,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

他不断地在枯萎!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BD

A.北平“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是因为它物产丰富、生活安适。 B.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最美,而郁达夫觉得故都的秋最美,他们是各见其美。 C.文章思路清晰,从久远的元代一直写到“临近炮火边沿”的当下北平。

D.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将北平五月的“眼前景物”娓娓道来,语言淡雅,别有韵味。 E.本文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加深了对故都北平特点的认识。

(2)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3)画线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在文中的作用。 (4)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结尾的妙处。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1)A“物产丰富,生活安适”不合文意;C没有写久远的元代;E本文以

记叙描写为主,只在结尾有些议论.

(2)本题主要考查对散文的理解与把握,注意联系全文,抓住主要描写景物进行解读.文章第二段重点写了四合院;第五段重点写了槐树;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把句子放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将文中信息综合.抓住“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等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 (1)BD

(2)作者着重写的是四合院和槐树.因为五月的四合院花果扶琉、欣欣向荣;五月的槐荫遍布全城,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两者最能代表北平的五月这个黄金时节的诗情画意.

(3)这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作者在对北平的好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后,一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引出了对北平乃至全中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穷人朝不保夕,人民哀亦无益的现实的悲叹.

(4)作者在结尾模仿《阿房宫赋》的笔法,倾吐胸中块垒.用“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照应文章开头,造成强烈反差,形成震撼力.用“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直抒胸臆,为天下遭受战火荼毒的生灵哀叹! 五、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① 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事实是,技术并不能真正赋予艺术新生命。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②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 ,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解答】第一处空格根据“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便知横线处应该使用一个问句,提出一个问题,再根据“事实是,技术并不能真正赋予艺术新生命”,便可推知问题是什么;

第二处空格根据“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便知横线处应该使用一个否定假设句,内容上与“虚有其表的形式”相对应,即“震撼人心的主题”; 故参考答案为:

①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②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

12.如图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考点】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如图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

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其次要认真分析学习流程图,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解答】本学习流程由自学、问题、听课、讨论、规律、练习等流程组成,然后根据这幅流程图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关系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认真听课、讨论,然后总结学习规律,然后练习巩固,通过练习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三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发现问题,巩固学习规律. 六、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朋友们,岁月如诗,人生如歌,年轻的你,留下成长中的一个个精彩镜头:生活中的一次次磨练,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辩论赛上的一次次交锋,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师长、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于是,意志坚强了,知识增多了,能力提高了,青春精彩了……而那美丽的一幕幕就构成了你成长中的一块块绿地。

请选择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精彩镜头,以“我成长中的一块绿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文体规范。(2)选材真实、典型、新颖、生动。(3)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此题通过材料+命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一道题目“我成长中的一块绿地”要把握“绿地”的深刻含义,这是一篇内心的期望,内心最美好的空间境地,这也是一份美好的瞬间,写作时也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绿地”.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具体.

【解答】

我成长中的一块绿地

经过一个长假,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春游终于来了.

这一天,同学们肩上又大又重的书包不见了,都换成了又小又轻的小背包.书包里书啊笔呀,也一下子变成了好吃的零食和可口的饮料,就连同学们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

即将要出发了,同学们一个个神情气爽,嘴里哼着轻快的音乐,满面春光地大步向前.

车子开动了,载着同学们愉快的心情驶向远方.车子里,每个同学都在谈论着春游带给他(她)们的喜悦,分享着这一快乐的时光.

到了目的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下了车,从他(她)们脸上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想早些目睹一下目的地的风光.

正大门前人山人海,同学们蜂拥而上,激动和好奇转换成了动力,使所

有人一起挤进了人群中.在喧闹中混杂着同学们的欢呼,一起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片绿草地,铺好了毯子,我们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春天的景色真美丽呀,让人不得不沉醉于这股春的气息,欣赏春天的美景.海棠花绽开了笑脸,樱花姑娘们纷纷把头钻出树枝.浓郁的花香在空气中迷漫,整个公园都开了花,红的、黄的、紫的、蓝的,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我来到了一片小树林前,正观赏着风景,一只“不明飞行物”闯入了我的视线,吓得我大叫一声,一屁股坐在地,站起来拍了拍裤腿,才发现那只“不明飞行物”是一只孔雀!这令我大为震惊,因为后来我们又看见一大群孔雀在草丛中行走.可惜,它们好象没有兴致,不愿意开屏.

我走了一段路,一片茂密的树丛吸引了我,我突然发现这儿的树是如此苍翠,碧绿.密密的树叶中隐隐有几束阳光射来,这儿的树是那么地高大,粗壮的枝丫从中间一直向上伸展,一眼望不到“顶”. …

回家了,那片绿地仍是那么难忘,我们都舍不得离去,舍不得离开这浓郁的花香,翠绿的嫩草,挺拨的大树.在车上,我一言不发,虽然我们人在车子

里,可我们的心却还在那翠绿的小径上行走,在那浓郁的花香中流连,流连…

2017年3月1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