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院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来源:好走旅游网


医院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按照省卫计委《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使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充分认识静脉输液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一、提高全院认识,加强监督领导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医药费用上涨、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强化医疗安全监管,现成立院静脉输液管理领导小组,监督和制度静脉输液的管理工作,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强化工作的落实,努力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切实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二、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群众宣传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加强对医师培训和指导,增强各科医护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的重视程度,提高各科医护人员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自觉性。各科医务人员

— 1 —

有义务对患者宣传静脉输液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风险,引导患者合理用药、科学用药。 三、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监管措施 1、组织开展医务人员专题培训

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给各临床科室,要求各科室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人人知晓,即知即改。组织开展医务人员专题培训,向医护人员宣讲安全知识,学习输液室内药品的名称、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2、严格控制门诊输液行为

(1)原则上16岁至60岁患者不得在门诊输液,其他年龄段需在门诊输液的,只有在患者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①吞咽困难;

②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

③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在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

(2)明确静脉输液使用指征:

— 2 —

①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②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解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③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④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⑤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⑥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⑦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肠胃道给药者。 ⑧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3)知晓53种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病种(详见已下发文件)

3、控制门诊静脉输液处方

— 3 —

门诊医生原则上不开具静脉输液针剂,患者因病情需要确实应输液的,转入急诊观察室输液治疗,并完善相关医疗文书,病情严重的转住院部收治。 4、加强静脉输液管理监督检查

严格掌握静脉输液使用指征,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对门、急诊静脉输液情况进行基线调查,组织开展静脉处方点评,每月随机抽查门、急诊不少于7个常见病、多发病处方100例,并对用药医嘱进行点评, 点评结果纳入医师个人及科室的绩效考核内容。

5、做好分析和检测工作

每月对本院静脉输液率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和通报,评估全院静脉输液治疗情况,并向静脉输液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对于静脉输液率高的科室采取干预控制,力争将院门诊静脉输液率控制在20%以下。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