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化学必修1期中考质量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期中考试化学质量分析

高一化学备课组 2007-11-12

本次期中考试卷试题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的考查,在强调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运用的运用有一定的要求,是一次阶段性调查试卷,试题考查范围为必修1专题1和专题2第一单元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达到检查教与学的情况,为下阶段的教与学奠定基础。 一、考试成绩统计

班级 到考人数 90~100分 80~89分 高分人数 高分率 70~79分 60~69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不及格人数 50~59分 40~49分 40分以下 差分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年段 461 47 74 121 26.2 81 86 288 62.5 173 73 55 45 9.8 100 17 平均分 65.2 本次试卷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了预期计划目的,在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使60%以上的学生及格,平均分达到63分左右,优秀率达到25%上下,差分率在15%以下。 二、试卷结构

全卷共四大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含有6题,计28分;第

三大题为实验题,含有2题,计18分;第四大题计算题,1题,计6分。

知识点与试题安排、分值分布 基础概念 基本理论 31分 元素化合物知识(22分) 化学实验 23分 化学计算 24分 三、试题评价 1.强调基础知识

试题无过难题、怪题、偏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也避免了复杂的计算,同时试题的设计角度变化不是很大,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围绕主干知识。

2.注重思维方法 试题注重了思维方法的考查,如:10、12、16题是要求学生能从题目给出的情况出发,推出题中内在的解决问题的关键。

3.落实知识的运用

落实知识运用在本试卷中有一定的要求。如:第4小题考察学生除杂本质的真正理解与掌握;第5、6小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鉴别与鉴定,即考查学生知识的宽度和灵活度。第18小题则考查学生的辩别能力和实验能力。第23、③小题描述实验操作,学生在回答此题时都感觉到能回答到,但其描述上欠科学和准确。

4.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培养。期中考试卷中,对这两部分的考查同样有很大的分值体现,如第8题“氯水”成分的探究,第23、24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 四、学生对试卷的作答情况分析

尽管试卷的难度不是很大,但从卷面的结果看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比较分析能力不强、课本知识的记忆仍不到位、思维不严谨、表达能力差、实验能力差、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不强、缺乏规范意识等问题。

1.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往往只求表面上的知晓,忽略概念的本质性的内容,没有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例如:2题关于“摩尔”的概念,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气体摩尔体积的运用、第13题关于1mol•L-1的意义等。第17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混合物与纯净物、酸、碱、盐、酸(碱)性氧化物、电解质与电离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原子结构、核素、元素、同位素、质量数、 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 物质的检验与提纯、物质的鉴别、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1、2、9、10、11、12、17、20、21 7、8、22、24 3、4、5、6、18、23 13、14、15、16、19、25 题物质的分类,酸与酸性氧化物、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的作答存在失分的情况。 2.审题不清、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在实验题第23题中,稀释硫酸的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成配制过程,要么就是知道意思表达模糊不清。

再如在17、18题中要求学生填序号,而许多同学则填写物质的名称或分离方法。

3.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式记不牢、对公式的变形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涉及到计算的试题得分均不高。

4.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如:错别字“同位素”抄写成“同位数”;“分液漏斗”写成“分流漏斗”、“长劲漏抖”;“饱和食盐水”有“泡”“合”“石”等。电离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书写很不规范,缺少条件如“浓”“加热符号”“气体、沉淀符号”“

“等,甚至是生成物化学式也写错,当然也存在

完全不会书写的,故本部分失分较重,第22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分,平均得1.5分,第24题的三个化学方程式6分得2.6分;计算题格式表达也是欠规范。 五、今后的教学计划

1.立足基础,强调课本,继续开展好分层导学。

基础知识仍然是教与学的重点,对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抓规律、记特殊。教师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教与学中要有主线;理解或者记忆物质的特殊性,典型性。从考试情况来看,每个班级小于40分的人数有3~14不等。这也是有些班的平均分比较低的原因,所以下半学期我们要继续抓好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根据导学提纲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课后要求有适当的作业,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复习,并做好跟踪检查工作,对“后进生”要给予督促、鼓励,让他们也有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对概念原理和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注重知识教育,重视过程、学法,要注意不同概念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整合,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要抓典型,由典型到一般。重视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物质性质的记忆理解,学会运用。

3.对于“优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对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分析与指导;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多提问,让他们会做题外,也能复述解题的思路;同时结合对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精评,进行有效训练,逐步培养“优生们”思维的灵活性,眼界的开阔性,能运用多种方法解答题目。

4.加强探究实验教学,规范表述,提高实验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以上思考还不够成熟,落实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全体化学组成员将努力不懈,并寻求在教学上能有更多更新的突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