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用语义韵研究改进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及用例——以“可想而知”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利用语义韵研究改进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及用例 ——以“可想而知”为例 刘 慧 摘要文章运用语料库语言学中语义韵的研究方法,以“可想而知”为个案考察对象,对 其在语料库中的常见搭配行为、语义韵特征等信息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此基 础上,对比分析了四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可想而之”的释义及用例,提出了改进意见 和建议,并指出运用语义韵等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写应努力 的方向之一。 ’ 关键词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语料库语言学语义韵 一、引 言 作为二语学习词典的成员,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是汉语学习者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 参考资料,也是对外汉语教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章宜华(2011)概括了二语学习词典应 该具备的三大类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分解释义,把句法结构、搭配结构等反映语词分 布特征的信息纳入词典释义。而语料库语言学中“语义韵”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实现上 述要求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是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它主要关注的是词语之 间的搭配行为。当一个词(我们可以称为“关键词项”)经常与某一类词搭配使用,而这一 类词中的大多数成员具有相同的语义倾向,这个关键词项也会因此带上相关的语义特点, 从而使整个语境具有某种特殊的语义氛围,这就是“语义韵”。(Sinclair 1991;Louw 1993) 有学者按照语义特征的不同将“语义韵”分为积极、中性、消极三类。消极语义韵 中的关键词项所搭配的词或短语大多带有消极性语义特征,从而使其所在的语境表现 本文得到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74(X)64)、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 目(编号:wym09041)、暨南大学华侨华人优势平台项目(编号:52701018)、暨南大学第十二批教改项目“华文教育 本科专业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资助。本文在数据计算方面得到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王洁博士的 帮助,郭熙、刘华、刘晓梅老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谨此致谢;文中错误概由本人负责。 28辞书研究2013年第6期 出一种较为明显的消极性的语义氛围,积极语义韵则与之相反。而在中性语义韵中, 关键词项所搭配的词或短语有的带有积极性语义特征,有的带有消极性语义特征。 (Stubbs 1996) 由此可见,“语义韵”不仅仅是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词汇研究的新视 角,它可以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者提供词语的出现频率、常用搭配、语境特征等信 息,从而帮助编纂者精准地概括词语的意义,描写其常用搭配,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精确有效 的词汇信息。 国外词典学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开始将“语义韵”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词典编纂 工作,纪玉华等(2000)曾提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英语语料库之一——柯林斯一伯明翰大 学国际语料库(COBUILD)的主创人John Sinclair是首先注意到语义韵现象的语料库语言 学家兼词典编纂家,他通过定位检索发现“happen”和“set in”(发生)常常与“不愉快的事 件”(unpleasant events)联系在一起,并在词典的释义中加以标注。国外词典学界的这一经 验也值得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者学习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文利用语义韵研究方法,并借鉴框架语义理论,通过对“可想而之”的个案考 察,对比分析了四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可想而之”的释义及用例,提出了改进的意 见和建议。 之所以选择“可想而之”作为考察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其语义韵特征较为隐蔽,仅凭语 感无法感知,需要借助大型语料库进行识别判断;另一方面“可想而之”也是《汉语水平词 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丁级词,是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词汇。 本文所选取的四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分别是:《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以下简称《常 用词词典》)、《学汉语用例词典》(以下简称《学汉语词典》)、《汉语8000词词典》(以下简 称(sooo词词典》)、《汉语水平考试词典》(以下简称《汉考词典》)。 这四部词典中“可想而之”的释义和例句如下: (1)(丁)想想就明白;可以想见:这首歌儿唱了几十年还在唱,~人们是多么喜欢/他一句外语 也不会说就去了非洲,生活不方便是~的/她每月收入不到普通人的一半,生活情况~/这些人连自 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受到的教育~。 (2)[成]想想就可以知道。(it can be imagined)常做谓语、定语。 《常用词词典》 《学汉语词典》 (3)从表现、情况、环境等可以知道:他干工作又好又快,~他在家里也很能干{他连怎么打车 都不清楚,~他平时很少坐出租车1人们看见他都敬而远之,~他的群众关系不会很好。【近义词】 由此可见【构词】得知/感知/告知/明知/求知/熟知/预知/真知/未卜先知/众所周知<<8ooo词词典》 (4)丁(习语)[偏正』【义3】根据已知事实,通过想象就可以推知(it is obvious that):千这种缺德 事,~,是没有好下场的。 花绣得这么漂亮,~她的手艺是很好的。 《汉考词典》 由上文可见,四部词典所提供的“可想而知”的释义和例句等信息简繁各异,不尽相同。 它们是否符合语言事实,是否有利于非本族汉语学习者的理解运用?考虑到目前尚未出现 专门服务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语料库,故我们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 称“CCL语料库”)为观察范围,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可想而知”在句中的 利用语义韵研究改进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及用例29 常见搭配行为、语义韵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部词典中“可想而知”的释义及例句进 行检验和改进。 三、“可想而知”的语义韵考察 1.“可想而知”类联接的建立 “可想而知”作为关键词项,在CCL语料库中出现的原始有效频数是1264。我们将以 这1264条语料为观察对象,研究“可想而知”搭配词的语义特点及语义韵特征。 要考察“可想而知”的语义韵特征,首先要建立“可想而知”的“类联接”。“类联接”主 要是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关键词项与左右搭配词所建立的联接进行的分类。一个类 联接代表一个搭配类(collocational class)。(卫乃兴2002)比如,汉语句中常见的“N+V” 即“名词+动词”搭配就是一个类联接。 据考察,“可想而知”在语料库中最常见的用法是做谓语,如下文例(1)一(4)及(7)一 (9)所示。在搭配行为的方向性上,“可想而知”是一个以左搭配为主的关键词项,“左搭配 词+可想而知”的语料数占CCL语料库中“可想而知”语料总量的85.28%。 我们从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一些含有“可想而知”的语料,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 在此列出其中1O条。这些句子展示了关键词项“可想而知”所在的语境,即句中位于“可 想而知”左右两侧的词语。具体如下所示: (1)撤退中竟损失四员之多。其情况之惨可想而知。 (2)她要在美澳等国选手的夹击下夺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3)再从多哈飞赴赛地,旅途的辛苦可想而知。 (4)其自尊和自信心所受到的打击也就可想而知了。 (5)精确到每一帧都不马虎。可想而知,最后诞生的画面该是怎样的讲究和精美。 (6)人在这个环境里会是什么感觉,可想而知。 (7)曾经是那样贫困落后,其村容村貌可想而知,这里曾经是一片茅桎草舍,断壁残垣,没有几 间像样的房舍。 (8)她在这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9)后来又在美国当了五年律师,对美国法律的熟悉了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10)即使少女们已有意中人,可想而知,她们的意见也将会被抹杀。 2.“可想而知”左搭配成分考察 在CCL语料库中,“可想而知”_】 的左搭配成分可分为五小类: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形 容词及形容词性短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代词、小句,我们分别用“NP+、AP+、VP+、 PP+、S+”来表示,由此建立了五个类联接 。 在上述五个类联接中,数量最多的是“NP+可想而知”,共954条,占语料总数的 75.48%。其中“NP”包括四小类名词性成分:①以形容词性成分为中心的名词短语。如“情 况之惨、任务之艰巨、生活环境的恶劣”等;②以动词性成分为中心的名词短语。如“财力与 物力的耗费、对社会的危害、刊物之难办”等;③以名词性成分为中心的名词短语。如“贫穷 程度、急躁之情、恐慌心理”等。④名词。如“难度、后果、下场”等。具体的数量和在语料 总数中的比例如表1所示: 30辞书研究2013年第6期 表1“NP+可想而知”的小类数量及所占比例 \比\\数\例。\ 数量  类  名词+可想而知 152例 以名词性成分为 以形容词性成分 以动词性成分为 中心的名词短 为中心的名词短 中心的名词短 语+可想而知 语+可想而知 语+可想而知 497例 260例 45例 所占比例 15.93% 52.10% 27.25% 4.72% 其他四个类联接的数量较少。其中“AP+可想而知”5例,所含形容词包括“忙、苦、艰辛、 痛苦、危险”;“VP+可想而知”共10例,所含动词及动词性短语如“研究、获利、扩大企业规 模”等;由于这两种类联接中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处于主语位置,因而也具有名词化的倾向。 “PP+可想而知”共18例,包含指示代词“这、那”和人称代词“你、您、我们”等;“S+可想而 知”共51例,包含的小句多含有疑问词,如“公司的前途如何、过去发生过什么事”等。 从语义特征来看,“可想而知”的左搭配成分可以分为积极、?肖极、中性三类(见表2)。 表2“可想而知”左搭配成分的语义内涵、数量及所占比例 比\类  \ 蒯\ 消极内涵 积极内涵 中性内涵 数量 所占比例 859例 82.76% 124例 11.95% 55例 5.29% 由表2可见,“可想而知”的左搭配成分中,多数带有消极语义内涵,占左搭配语料总数 的82.76%。 3.“可想而知”右搭配成分考察 据统计,“可想而知”右搭配语料总数为226例,其中类联接以“可想而知+小句”为 主,共176例,占右搭配语料总数的77.97%。 在语义特征方面,若小句中含有表消极语义内涵的词语,则会使句子体现出消极性的 语义倾向,如“可想而知,这种产品不知坑了多少人”,我们将其归为表消极语义的小句;若 小句中含有表积极语义内涵的词语,则会使句子体现出积极性的语义倾向,我们将其归为 表积极语义的小句,如“可想而知,最后诞生的画面该是怎样的讲究和精美”。如果小句中 不包含表积极或消极语义内涵的词语,句子体现出一种中立的语义内涵,我们将其归为表 中性语义的小句,如“可想而知,这样的概率非常非常之小”。 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对“可想而知”的右搭配成分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如 下所示: 表3“可想而知”右搭配小句的语义内涵、数量及所占l:lz ̄4 消极内涵 积极内涵 中性内涵 \\鸯 数量 所占比例 140例 61.95% 53例 23.45% 33例 14.6O% 利用语义韵研究改进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及用例 31 由表3可见,带消极内涵的右搭配小句比较多,占“可想而知”右搭配语料总量的61.95%。 我们将“可想而知”左搭配和右搭配的类联接进行整合,得到了“可想而知”的所有搭 配的语义特征的数量和比例,如表4所示: 表4“可想而知”类联接的语义内涵、数量及所占比例 ~ 类 消极内涵的 积极内涵的 中性内涵的 比\数\\  类联接总数 999例 79.04% 类联接总数 177例 14.00% 类联接总数 88例 6.96% 数量 所占比例 由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可想而知”的左搭配和右搭配类联接的语义特征均体现 出较强的消极性,带有消极内涵的类联接数量占语料总数的79.04%。为了进一步验证 “可想而知”所带有的消极性语义韵特征,我们将应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计算并查找出 “可想而知”高频共现的词项,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词项的语义内涵和特征。 4.基于数据驱动的“可想而知”语义韵考察 基于数据驱动的“语义韵”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简而言之,可 以概括为:确立关键词项、设定跨距、提取搭配词、计算搭配词与关键词项之间的搭配能力。 在计算“可想而知”的语义韵方面,考虑到“可想而知”左搭配的语料占语料总数的 85.28%,因此我们以CCL语料库中“可想而知”的左搭配语料为计算范围,设定共现次数 >9、跨距为关键词项左边4个词的范围来提取搭配词。 I在计算搭配词与关键词项之问的搭配能力方面,我们运用互信息(MI)公式,计算搭配 词与关键词项“可想而知”之间的搭配力。互信息是用来测量词语问搭配强度的,它的优点 在于测量结果受语料库容量的影响很小。MI值的计算公式为: ,, ,、 ・L0,D l。g2 F(a,b) 而 代表语料库的总词容量,F(0)是词项a的观察频数,F(b)是词项b的观察频数,F(a,b) 是两个词项在语料库中的共现频数。如果MI >3,表示该词与关键词项之间有较强的搭配 I力(Hunston 2002)。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与“可想而知”共现次数≥9且MI值最高的10 个词项,如表5所示。 表5位列前10位的“可想而知”左搭配词及MI值 左搭配词 b 难度 艰辛 总的出现次数 F(b) 5148 2854 与关键词项共现次数 F(a,b) 80 18 MI值 10.84874 9.547762 后果 处境 艰难 压力 艰巨 6744 3559 8434 14745 4605 33 16 29 29 9 9.181612 9.05935 8.672586 7.866649 7.857546 痛苦 困难 程度 15825 37820 27936 25 58 33 7.550545 7.507726 7.131163 32辞书研究2013年第6期 由表5可以看出,位居“可想而知”前10位的搭配词中,除了“程度”一词之外,其余9个词 的词义中都带有消极内涵。这再次证明了“可想而知”具有较强的贬义韵特征,作为关键词 项,其与消极内涵词语的共现率较高。 四、利用“可想而知”语义韵考察改进词典释义 根据文章第三部分的考察,我们可以将“可想而之”在语料库中的搭配行为和语义韵特 征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可想而知”最常见的句法功能是做谓语。其做定语的例句非常少见,在语料库 中仅出现了3例,如:“或者一位当官的还想同时是个买卖人,出现的就是可想而知的一团 混乱。” 其次,与“可想而知”同现频率最高的是作为左搭配的名词性短语,而作为右搭配的小 句,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远低于前者。 最后,“可想而知”在语义韵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消极语义韵特征。它常与具有消极内涵 的词或小句搭配使用,其所在的类联接也因而带有消极语义内涵。 将上述三点结论与我们在前文第二部分所列出的四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释义相 对照,可以看出,四部词典释义及用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汉语词典》中“常做谓语、定语”的表述不太准确,可改为“常做谓语,有时也可 以做定语”; 2.从四部词典中“可想而知”例句的句子形式来看,只有《常用词词典》的例句体现了 “可想而知”的常用搭配,即“可想而知”与左搭配成分的共现,其余三部词典的例句未体现 出该特点。前文统计数据显示,“可想而知”与左搭配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共现的用例数占语 料库用例总数的85.28%,因此词典例句中应当体现出这种常用搭配。 3.从四部词典中“可想而知”的释义来看,在易懂性方面,《常用词词典》《学汉语词 典》 ̄8ooo词词典》释义所用的词语较为简单,易于非本族汉语学习者理解,而《汉考词典》 中的“推知”一词和《常用词词典》中的“想见”一词均属《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未收录的词汇,两部词典也未收录,不符合学习词典释义的闭环要求(章宜华2011),会增 加非本族汉语学习者理解方面的困难。 4.最后一点是“可想而知”的消极性语义韵特征。这一特征在《常用词词典》的后三 个例句、《汉考词典》的第一个例句和(8ooo词词典》的第二个例句中均有所体现,但是编纂 者均未在释义中加以说明,如加以补充,则释义会更加完整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对“可想而知”的释义和用例做出如下修改: 习惯用语。说话人认为,通过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已知情况,或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可以知道一 些情况,得到一些结论。这些情况和结论常常是不好的、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常常做谓语,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常用搭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的)/(就)一(了); 其他搭配情况: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是)~(的)/(就)~(了); 小句+~+小句;一+小句(常用在一段话的开始)。 例句: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她不但要准备HSK考试,还要写毕业 利用语义韵研究改进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及用例 33 论文,压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I如果他是去打听消息,~,消息一定不好。 五、结 语 本文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语义韵的研究方法,对四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可想而之” 词条的释义和用例进行了分析和改进。由于篇幅所限,关于其英语注释、与近义短语“由此 可见”等的辨析,本文尚未讨论。正如郑定欧(2004)所言,语料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证 的基础,使我们能够磨炼语感,提升判断能力。由语料库语言学驱动的词典学产品在理论 方面及在信息方面能极大促进学习词典的编纂和对外汉语教材的整体建设。借助语料库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词典编纂者能掌握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出现频率、与不同词语之 间的搭配情况,从而为描写词语的语义框架和编写例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运用语义 韵等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工作服务,是我们今后应该努 力的一个方向。 附注 [1]“可想而知”在CCL语料库中还有一些变体,常见的如“是可想而知的”(213例)、“就可想而知 了”(147例),约占“可想而知”语料总数的28%。由于这些变体在消极或积极性等语义内涵方面与“可想 而知”相同,用法也非常相近,因而我们没有将其单独列出进行考察。 [2]在类联接成员的分类和数量统计方面,我们使用了分词软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工校对和 修正。分词及词频统计软件我们分别使用了张华平设计的ICTCLAS2011汉语词法分析系统软件和日本 同志社大学金明哲设计的MLTP(Muhilingual Text Processor)软件。 参考文献 1.纪玉华,吴建平.语义韵研究:对象、方法及应用.厦门大学学报,2000(3). 2.李晓琪等编.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刘JlI平主编.学汉语用例词典.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 4.刘镰力主编.汉语8000词词典.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5.邵敬敏主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_夕 语教学与研究,2002(4). 7.章宜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问题探讨——国内外二语学习词典的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2011(1). 8.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4(6). 9.Hunston 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0.Louw 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 ∥Baker M,Francis G,Tognini—Bonelli E.(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clnair.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3. 1 1.Sinclair 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2.Stubbs 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广州 510610) (责任编辑王慧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